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杜甫其實真沒那麽慘:寓居夔州時過著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杜甫一家不僅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手中還有了不少的儲蓄,杜甫還投資買了四十畝果園,做起了優哉遊哉的田舍翁。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體仍然和以前一樣老是病懨懨的,而且後來左耳聽覺開始一點點下降,越來越不像以前那樣靈光了。”

唐代詩人杜甫曾經在《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中寫下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詩句,表達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遠方故鄉的眷念,遺憾的是,當他一路穿越巴峽、巫峽到達荊楚地區時,並沒有北上襄陽繼而回歸洛陽,而是繼續沿江而下到了嶽陽,然後南下瀟湘。杜甫人生中最後的那些日子誠然是令人心疼憐惜的,但他在湖南的經歷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悲慘。

杜甫畫像

杜甫為什麽改變北歸計劃,選擇順江東下進而南下呢?有人說是為了躲避戰亂,可是據筆者查證,當時經襄陽到洛陽這條路線上並沒有發生戰事,這個說法似乎站不住腳。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追尋著杜甫的足跡一探究竟。

熟悉文學的人都知道,杜甫在成都時曾經得到過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顧,流芳百世的杜甫草堂就是這個時期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的,而杜甫被後世尊稱為杜工部也是因為嚴武給皇帝上表薦舉杜甫擔任了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職。

但杜甫漂泊旅程中最快樂的日子並不是流寓成都的這段時間,而是此後寓居夔州的那兩年,這多虧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夔州都督柏茂琳。

因為當時陸路交通不方便,而杜甫又是個喜歡欣賞山水的人,他從成都到夔州一路都是順江而下。他先是沿岷江經嘉州(今四川樂山市)至戎州(四川宜賓市),之後,自戎州沿長江經渝州(今重慶市)、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到達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當時是唐代宗永泰二年,即公元766年的晚春。這年的十一月,唐代宗改元大歷,也就是說終止永泰年號,開始啟用大歷年號,柏茂琳在這個時候奉命到夔州擔任都督。

柏茂林應該是一個特別喜歡詩歌和詩人的高級公務員,他給杜甫提供了特別優厚的待遇,安排大詩人為公家代管一百頃東屯公田。杜甫在辦好公事的同時,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並且和家人一起參加勞動。

在柏茂琳的悉心關照下,杜甫一家不僅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手中還有了不少的儲蓄,於是杜甫就投資買了四十畝果園,做起了優哉遊哉的田舍翁。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體仍然和以前一樣老是病懨懨的,而且後來左耳聽覺開始一點點下降,越來越不像以前那樣靈光了。

這個時候,杜甫的弟弟杜觀從京城長安來到了夔州,兄弟二人在多年戰亂後異鄉相逢,自然是既悲且喜,百感交集,說不盡的往事,道不完的離情。弟弟離開夔州後,杜甫的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難以抑製,重陽登高時他寫下了這首流芳千古的名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對故鄉的思念終於讓杜甫做出了放棄夔州的安定富足生活,取道荊楚返回洛陽故裡的艱難決定,他把那片四十畝的果園送給了一個朋友,然後攜妻挈子穿越長江三峽來到了楚地重鎮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

杜甫原想從江陵走陸路北上襄陽,然後從襄陽繼續向北直達洛陽,但是,當時的地面交通遠不像現在這麽發達,結果,杜甫在江陵城外等了好幾個月也沒遇到可以載著他一家老小去襄陽的合適的車輛,無奈之下,杜甫決定繼續乘船順江而下,然後從位於現在湖北中部的沔鄂一帶轉入漢江,之後溯漢江而上抵達襄陽。杜甫逗留江陵前後偶遇了一個身份非常特殊的朋友,誰呢?後來的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李賀之所以被剝奪了考進士的權利,就是因為他父親名字中有一個和“進士”的“進”諧音的“晉”字。

但是,當杜甫乘坐的船隻停靠在洞庭湖畔的嶽州(今湖南嶽陽),登臨了聞名天下的嶽陽樓後,他忽然動了遊歷瀟湘尋訪屈原賈誼足跡的想法,要知道這兩位文化名人和他一樣都有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幸經歷呀!於是,杜甫暫時放棄了北歸的計劃,轉而南下訪古。

杜甫先沿著湘江來到了湘陰,拜謁了紀念湘夫人(屈原《九歌》中的人物)的祠廟,此後溯流而上抵達賈誼曾經為官的長沙城,當時稱為潭州。在潭州,杜甫由當地友人陪同遊覽了位於嶽麓山下的道林二寺,還結交了一位名叫蘇渙的新詩友。蘇渙是杜甫的超級粉絲,當時就住在湘江邊上,他聽說著名詩人杜甫到了潭州,便徑直去舟中拜訪,杜甫請蘇渙朗誦他的詩作,對他非常欣賞,很快,二人成了情投意合,詩詞唱和的好朋友,於是,杜甫那一年一直待在潭州沒有離開。

湖南長沙杜甫江閣

第二年春天,杜甫在潭州巧遇了流寓到此的著名樂師李龜年,寫下了那首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此後不久,潭州發生了一場兵變,杜甫為了避亂離開潭州沿湘江到達衡州(今湖南衡陽)。

當時,杜甫的舅父崔偉正在距離衡州不遠的郴州任職,既然已經到了衡州,杜甫就決定沿耒水溯江而上去看望一下這位多年不見的親戚。杜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興衝衝地乘船開始南去郴州的旅程時,他晚年生涯中最悲慘的日子已經悄悄揭開了序幕。因為彼時正值汛期,耒水暴漲,杜甫一家被困在了耒陽的方田驛,進退兩難,徒呼奈何。因為洪水切斷了驛站的物資供應,已經59歲的杜甫和他的一家老小竟然一連五天沒有吃上一頓飯,後來,耒陽縣令聽說了著名詩人在他屬地的遭遇,趕快特事特辦,派人專程跋山涉水給杜甫送來了燒牛肉和白酒,並且幫他和家人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杜甫一家這才脫離了饑寒交迫、命懸一線的困境。

被洪水圍困的恐懼和半旬粒米未進的饑餓成了壓垮杜甫身體的最後兩根稻草,老詩人最終在耒陽病倒了。病倒後的杜甫更加思念遠方的故鄉,葉落歸根的想法更加強烈,就中止了南去郴州的行程,帶病回轉衡州,然後又匆匆奔向潭州。

遺憾的是,與生命賽跑的詩人杜甫,離開潭州後不久,便病逝了。

杜甫之死毫無疑問是一個人生悲劇,但他離世前的生活除了被困方田驛的那五天外都可以算得上衣食無憂,悠閑自在,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窮困潦倒,悲苦慘淡,一則因為按照唐朝制度,曾任工部員外郎的杜甫去任何地方都會得到當地官員的招待,而且可以使用驛站的人員物品;二則杜甫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詩人,他的名氣在為他帶來敬重仰慕的同時,也可以給他的悠遊生活以物質方面的保證。有如此身份的人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怎麽可能和苦日子為伍呢?

來源:文史博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