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我早知道 有一種生活方式是不結婚

野馬君按:

不結婚,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從來沒有進入過主流社會。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會暢想和誰結婚;當我們長大後,大眾傳媒會告訴我們什麽樣的婚姻是成功的,如何經營自己的婚姻。

但幾乎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也可以不結婚。

在抱著“不得不”結婚的心態下選擇婚姻,即使這婚姻生活無可挑剔,也總會覺得有些遺憾,甚至,後悔。

我在畢業的那年就結婚了。

如大家希望的,我此刻是很後悔的。

但是我的後悔並不來自於我的結婚對象很糟糕,我的婚姻生活很不幸。恰恰相反,可以說,我是享受了現代婚姻紅利的少數人。

婚姻讓我的生活變得很輕鬆。

我不用再和幾個陌生人擠在局促狹小的合租屋裡,每月三分之一的薪水都用來支付房租。我和先生一起分擔生活支出,住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公寓房裡,有足夠私密且獨立的生活太空,又能夠在偶爾的周末請朋友來家裡吃飯,我們甚至還一起用家裡的客房做過airbnb,嘗試和世界各地的沙發客做朋友。

我的公婆受過很好的教育,對待媳婦的態度熱情又知道邊界,他們從不干涉我的選擇,卻總在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我的先生非常居家,在工作之餘,承包了大部分的家務,我反而是那個不太在家付出勞動力的人。

可以說,因為結婚,讓我很早就脫離了成年早期的迷茫和掙扎,儘管生活算不上優渥,但少了許多壓力與需要擔心的事情。

可是我還是很後悔。

我千百次幻想,如果我不曾結婚,我的人生此刻會是怎麽樣。我可能會更加窮困潦倒,可能會迷茫不知所措;也可能正瀟灑地一個人四處旅行,可能正在某個國家一邊打工攢錢,一邊讀書;還有可能和當時還是男朋友的他分手,經歷很多不怎麽成功也算不上失敗的戀情……

一切都有可能。

我未必會比現在過的更好,甚至如果從世俗的判斷標準來看——我這個大齡未婚仍“不安穩”的女青年,絕對不會比現在這個身份過得更好。

但我後悔的是,結婚使我丟失了所有存在的那些可能性,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可以存在那些可能性。

在我大學畢業以前,我的人生觀還沒有成形,那時候我像許許多多人一樣,婚姻被當作人生不可置疑的一種必然。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位老師布置過一個作業,作業的內容是,想象你未來要結婚的對象,可以想象對方的一切,職業、家庭、性格、長相等等,老師說,盡可能豐富而細節的去想象吧。

但老師從來沒有說過,在這個豐富的想象裡,還有一種想象是:你可以不結婚。

是的,在大學畢業以前,也包括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從來沒想過人生其實是不必要結婚的,不結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那時候的我覺得,擺在所有人面前的路線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結婚,然後過日子,結婚之前的生活好像只是為了找到一個適合結婚的對象。

我後悔的,也是在這樣的念頭下,我接受了當時還是男朋友的他的求婚。

到今天我認真審視過去的自己,我不得不承認的是,我接受他的求婚,並不是因為我足夠愛他,足夠想要和他進入婚姻的世界。

我當然是愛他的,直到今天也是。只是這種愛還沒有到“啊,好想和你結婚呀”的程度——而我希望我的婚姻是因為這種程度的愛意才開始的,而不是,“既然我早晚要結婚,正好此刻我們相愛著,又被求婚,就結吧”。

我知道,他這樣一個居家的、與我相愛的男人,實在是太適合結婚了。但“適合結婚”和“想結婚”是不同的,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想結婚”,而是以為自己除了結婚之外無路可選,又遇到了一個“適合結婚”的對象,才選擇結婚的。

結婚以後,有時我會很肉麻地問他,如今他還愛我嗎,為什麽愛呢。他總喜歡說,因為你是我太太。我當然知道,不只是因為這樣,但正是他說的這個理由,構成了我如今的難過。

這種念頭非常可怕,它讓我在人生看上去一帆風順的時候,不斷感覺到某種方式的痛苦,它提醒著我當初我做決定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我真的想要”,而是“我想我該要”。

它提醒著我,我先生原本可以出於感性、出於愛情本身來愛我,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出於理性,出於婚姻的責任來愛我。

我承認婚姻需要這樣的責任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敬重這種責任感。

然而,我們本不一定要進入婚姻的啊。結婚,讓我們的愛情失去了更多可能。如果我們一直交往到現在仍然沒有結婚,也許會分手,也許依然彼此愛著。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不需要“必須”愛著我。也許我會因為失去他的愛而心碎或歇斯底裡,但我寧願給他,也給我們彼此更多的選擇。

但我不會現在選擇和他離婚,我們已經締結了婚姻的契約,輕易不應該撕毀。否則婚姻將會在我這裡,連最後一點價值都消失了。

我只希望,如果我可以回到過去,我希望我能告訴那時的自己,除了結婚之外,不結婚也是一種選擇。希望那時的我能在審視婚姻的價值,明白婚姻的意義之後,才選擇進入是否進入婚姻。而不是被一種“人人都是要結婚”的念頭推著,就做了“最正確的”決定。

文章配圖來自電影《革命之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