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議世紀謎題:機器替代人工了嗎?

2013 年,牛津學者 Carl Benedikt Frey 和 Michael Osborne 發表文章《就業的未來:就業對計算機化的敏感程度》稱,到 2030 年中期,美國 47% 的崗位有可能會自動化,被機器人替代。這篇文章認為,在美國的 702 種職業中,辦公室行政、銷售以及各種服務行業都屬於未來就業高風險的行業

圖 | 2013 年,牛津學者 Carl Benedikt Frey 和 Michael Osborne 預測,到 2030 年代美國會有 47% 的崗位有就業高風險(來源:《就業的未來:就業對計算機化的敏感程度》)

這個預測被超過 4000 篇學術文章引用,也被奧巴馬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英格蘭銀行、世界銀行以及 BBC 的流行風險預測工具所採用。

Frey 說,一些社會效應超出了他寫這篇學術文章的預期,一些中文媒體以誇張的標題黨將這個理論上的預測作為一種堅實的現實預測來報導,甚至洛杉磯的碼頭工人在今年打出標語稱“到 2034 年,47% 的美國崗位將被機器替代”。

這都是誤解。事實上,作者在 2013 年的文章中還表示,這些行業容易受影響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被影響。因為一個行業要實現自動化還受成本、監管政策、政治壓力和社會抵製等多種因素影響

時間到了 2019 年,作者 Frey 出版了新書《技術陷阱》(The Technology Trap),他在回顧了工業化歷史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了“47% 預測論”,希望決策者能夠促進技術進步的同時吸取歷史的教訓。

兩種態度

以暢銷書作家 Martin Ford 為代表的悲觀看法是,因為人工智能不同於此前的機器,前者會學習人類的經驗,只要你的工作內容是可預測的、有重複性的,就可能被取代,而很多工作消失後,機器人隻生產、不消費,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經濟流動性會停止。

樂觀主義者則認為,儘管短期內會經歷工業革命時期的陣痛,但新技術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學人》文章認為,Frey 並非悲觀主義者,相反,他很接近樂觀主義者。

Frey 在《技術陷阱》中闡述了自己的立場。從工業革命到人工智能時代,這本書全面審視了技術進步的歷史,以及技術進步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成員之間經濟和政治權力的分配。

技術陷阱的意思是,一種新技術在推廣之初很可能讓部分人利益受損,這會招致進一步推廣的壓力,反對技術進步的“盧德分子”不會是少數,即使這個新技術會最終增加經濟蛋糕的總量。這是有歷史鏡鑒的,19 世紀早期的英國工人在幾十年後才直觀感受到工業革命帶來的收入提升。所以說,Frey 並不是在擔心未來機器人太多,而是擔心機器人太少。

機器和人的關係不應該局限於某個崗位,而從行業角度看更為客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銀行使用 ATM 的歷史。很多人曾擔心 ATM 會讓銀行櫃台工作崗位消失,事實上,如今銀行的工作人員比此前更多了。隨著 ATM 增多,銀行經營成本下降,也就開設更多營業廳。另外,雖然人們不再排長隊取款或存款,但銀行可以更多為人們提供貸款、信用卡和理財業務。

圖 | 美國銀行工作人員數量和 ATM 數量走勢圖(來源:voxeu.org)

即使在 19 世紀,機器雖然淘汰了紡織工人,但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市場需求也增加,對衣服種類要求也在增長,對衣服銷售的需求也增多了,那麽紡織製造業上下遊總的崗位需求也在增加。

歷史上技術淘汰某些工種的案例同樣數不勝數。機動車運輸雖然淘汰了馬車,我們也必須看到另一面,駕駛馬車的師傅少了,而機動車駕駛司機增多,機動車製造業產生了,機動車銷售業也出現了。再加上如今的 4S 店、駕訓班考試、代駕等等,機動車中僅僅小客車的出現就帶來了無數就業增量。

也就是說,機器在擴大生產效率的同時,在減少某些崗位就業的同時,也給產業鏈條上其他環節增加了就業機會,甚至增加了新的產業環節技術革新帶來的就業淨效應可能是正向的

當然,只要有技術革命,就會有就業陣痛。Frey 建議,為了避免這個陷阱,決策者應該預料到事物的發展動向,做好過渡期管理。比如推廣工資保險制度,以補償那些必須轉到低收入崗位的工人;改革教育制度,促進幼兒教育,支持再培訓和終身學習;調整所得稅政策,以改善工作激勵和減少不平等。

“偉大的同事”

新的觀點來了。6 月 18 日,彭博社發表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助理教授 Noah Smith 的文章《機器人可能成為偉大的同事》稱,機器人不一定會淘汰人,而是讓人類更有效率

至少從數據看,機器人並沒有淘汰人類。據彭博數據,在 25 歲到 54 歲的人口中,就業人口在最近的比例為 80%,這是一個很樂觀的數據。

圖 | 在 25 歲到 54 歲的人口中的就業率走勢圖(來源:彭博社)

一個事實和人們預期的相反。低技術含量的職位收入在快速增長,這正是可能被機器人替代的崗位。在韓國、日本和德國等機器人使用率更高的國家,其失業率低於美國。此外,在信息技術領域,人工智能並未造成碼農就業的消極影響。

人們發現,隨著機器人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工人的生產效率提升,其工資也水漲船高

Frey 在“2018 中國(廣州)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暨高峰論壇”發言認為,技術革命讓人類付出代價,同時技術在輔助人類開展工作,而人類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技術終歸是工具屬性,是來輔助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如今的人工智能時代也沒有例外。麻省理工學院數字經濟研究所主任 Erik Brynjolfsson 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舉例說,放射科醫師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閱讀醫學圖像,機器學習算法可能達到 97% 的準確率,而人類準確率可能只有 95%,但如果誰認為“機器把放射科醫師淘汰了”就錯了。實際上,在機器讀片的基礎上,放射科醫師再來檢查一下,就可以將準確率從 97% 提高到 99%,因為機器和人一樣會犯錯誤。

Erik Brynjolfsson 說,我們的現實距離美劇《西部世界》展現的場景還很遠。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類更喜歡富有創造力的工作以及同他人產生聯繫的工作,而機器更擅長重複的體力工作,這是一個恰當的分工。需要認識到的是,技術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只要我們肯努力,技術就會讓人類的生活更輕鬆。

Noah Smith 認為,鑒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只能相機而動。如果機器人開始取代很多人,前文 Frey 提到的過渡期政策將成為必要。真要是到了機器人無所不能的那一天,我們也就不必擔心財富問題了。

-End-

參考: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19/06/27/will-a-robot-really-take-your-job

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future-of-employment.pdf

https://press.princeton.edu/titles/13489.html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19-06-18/robots-might-make-human-workers-more-efficient-not-replace-them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380391

https://www.wired.com/story/erik-rynjolfsson-robots-steal-boring-parts-of-your-job/

https://hbr.org/2016/03/computers-dont-kill-jobs-but-do-increase-inequality

https://www.ft.com/content/4423a404-5c0f-11e7-9bc8-8055f264aa8b

https://voxeu.org/article/how-computer-automation-affects-occupations

請隨簡歷附上3篇往期作品(實習生除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