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上海公廁極簡史:使用七十年的老公廁並不臭

1999年老白渡橋的公共廁所

說起來,公共廁所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話題,不過作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上海不僅經歷了居民住宅的“私廁改造”——從天天倒馬桶到家家戶戶裝了抽水馬桶,公共廁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共廁所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在上海的弄堂裡、在鬧市區,都帶上了深刻的城市發展的印記,回過頭來看看蠻有勁的。

探訪上海最老公廁

上海的公廁史,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當時的南京路旁建造了上海市區的第一座公有公共廁所,現址在黃浦區的盆湯弄一帶。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150多年前的這座公廁早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

而截至目前,上海已發現的能見到“廬山真面目”的最老公廁在海寧路514弄內,建成至今至少70年。

2017年的時候,四川北路和海寧路交界處已是一片工地,在工地旁邊,能找到這座公廁。家住同昌裡的鮑大爺80多歲了,他回憶說,這座公廁在解放前建造,他小時候一直上這座廁所,這麽多年它的整體結構似乎沒有變化,只是內部水泥地換成了瓷磚,兩條便池上加裝了擋板。

鮑大爺的記憶與歷史資料基本吻合,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可於海寧路北面的一條巷內找到一座編號為“98”的廁所,它就是海寧路公廁。從1947年算起,這座公廁已有70歲。

市民李冬青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的第二十七圖上找到了海寧路514弄公廁,這份地圖是迄今為止第一份確切標明該公廁位置的地圖

在上海市檔案館有一份《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總辦處關於建造公共廁所事往來函》,其中在1942年8月25日至1943年1月29日,有多封關於在海寧路建造公共廁所的函。雖然無法確定函中提到要建的公廁就是現存這座,但如果真是它,那麽海寧路公廁還可以大幾歲。

沒有臭味,構造悠久

2015年的時候,因海寧路公廁申請歷史保護,由於體量太小未獲批,而引發了一系列討論。一位從事保潔工作的許司機表示,這座公廁為周邊居民生活還是提供了很大便利,他當班的8小時內,如廁的居民平均不會少於200人次。

更奇特的是,這座老公廁並不臭。“這得益於通風排氣設計,值得業內學習。”相關專業人員指出,該公廁高聳的尖頂和設定在頂層兩端的木製百葉窗,可以借助自然的空氣流通,把臭氣拔到頂層,並排放到廁所外。其獨特的“無異味”設計被借鑒到了多倫路25號等處公廁的改建中,而同樣歷史悠久的東長治路690弄公廁(1920年建成,後歷經多次改造)的基本結構也與其一致,說明這是一個當時“流行”的公廁設計方案。

上海市公廁協會有一份2015年的專家論證意見,該意見認為,海寧路公廁體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公共衛生建築的特徵,歷經近七十載使用,曾經發揮了重要的社會服務作用,是研究廁所文化的重要實物例證,建議進一步對該廁所進行研究和價值評估。

上海公廁老照片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閘北地區的公共廁所

上世紀50年代,上海大洋橋地區的公廁

上世紀80年代,淮海路嵩山路兩層結構的定型公廁外部

上世紀80年代,淮海中路嵩山路定型公廁的內部

上世紀90年代,廣東路外灘公廁盥洗台,配備了烘手器、皂液器等設備

公廁的變遷

在上世紀,上海的公廁最初是在租界區推行開來的,並且由一開始的男廁,發展到也建造了女廁,這和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員就業狀況都有關係。

1

由於男性是城市的勞動主體,從1877年開始,法租界便開始推行結構簡單且實用的男性小便池。

2

到1886年,幾乎公共租界的每一條街道,甚至通向公共路線小弄堂的拐角處都建起了小便池,數量達到180多處。

3

1887年公董局又投資白銀500余兩,在法租界十六鋪碼頭、金利源碼頭分別建造了兩座公廁,這是自1864年工部局建造第一座公廁後再次進行的公廁工程。之後,各租界都開始了公廁建設運動。

4

189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投資白銀800多兩,建造了4個裝有煤氣燈、自來水的公共廁所。五年後,工部局衛生處開始用水泥混凝土建造公廁。

5

更多的公廁出現於1912年。那一年,公董局出白銀1565兩,在法租界菜場、集貿市場和黃浦江裝卸碼頭等地建造了52所簡易公廁。

6

1937年,上海首個女性廁所在嵩山路出現,此後女廁數量日益增加。女性公廁,是伴隨著女性逐步走向社會而出現的。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在這裡誕生了第一代“職業女性”。上海是中國第一批產業女工的誕生地。據1898年10月的《女學報》統計,當時的上海共有50多家紡織、繅絲廠,女工達六七萬人。到1930年,上海市女工的數量為188188人,佔全市工人總數的56%。除產業女工外,銀行職員、教師、護士等受過教育的職業女性的增加,使得上海的女廁需求遠高於其他城市。

7

資料顯示,1946年2月,靜安區共有市建公廁18座,設有女廁的為4座。其中,蹲位居全市之首的楊樹浦路1453號的公廁,44隻蹲位中,女性蹲位有15隻。

和公廁有關的營生

其實公共廁所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都有關係。而且在漫長的過程中,還催生了一些賺錢的營生。

公廁承包養活全家

上世紀初,租界區火熱建造公共廁所的同時,上海的社會精英也不甘示弱,紛紛效仿。1909年11月,地方紳董胡文煒等11人,集資在南市侯家路建造了華界首座公共廁所。

但之後,衛生局因“籌款不易”幾乎沒有新建公廁,加上人口膨脹帶來的如廁需求的增加,上海開始出現大量私人興建經營的廁所。實際上,早在19世紀80年代,為了集糞,上海很多人就開始私設廁所。而在公共廁所推行售賣廁紙後,私人公廁也開始迅速跟進。由於公共廁所數量稀缺,私有公廁甚至有跟公有廁所平分天下之勢。1945年,上海市區售賣廁紙的私有公廁佔到公廁總數的43%,達99座。到1947年,總數更是達到265座,佔比為66.25%。

當時大家投資興建私有廁所熱情高漲,原因在於利潤高。當時廁所經營的利潤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因為糞肥價格高昂,使得糞便成為一種供不應求的商品,二是售紙的收入也十分可觀。甚至單靠租用廁所就能養活全家。比如,上海市民李鏡龍曾是國民革命軍連長,但靠連長的薪水養活一家老少存在困難,故而辭職。他費勁周折,租到上海小東門魚行市場一座公廁,從此迅速脫貧致富,並以此為生長達十餘年。

上海灘“糞業托拉斯”

當時的租界管理方,對於處理糞便這件事,發現中國人原來這老法挺管用的,就是糞工。農民隨意地進城,挨家挨戶地敲門,也從路邊的坑廁當中定期地清理,作肥料用。他們把這個東西挑到船上,船再沿著水路運往江浙一帶的水田。英國人在租界就模仿了紐約的一個做法,就是找了一個人做經理,然後他來張羅一群人、張羅設備來做這個事。

公共租界當時這一片分四個區。中區就是外灘以西、人民廣場以東,延安路以北、蘇州河以南,這一片至今還是上海最核心的區域。在這片區域當中,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公共廁所的數量卻只有一個,可見糞頭有多殷勤。進入20世紀,糞工糞車糞碼頭這個制度有點無法匹配現狀了,於是英國人至晚在1908年放開了下水管道的有系統的建設。

而在國民政府掌控上海期間,建造的公廁叫作爪哇式公廁。它的特點就是坑非常深,上的時候千萬要小心。這是因為他們沒錢,錢還是得從糞頭那邊出。當時有一個糞頭,人稱糞業托拉斯,叫作王永康,他的公司叫永大公司,他負責上海全境的糞尿回收,糞車數量是一萬輛。上海人當時就生活在一種木馬桶、抽水馬桶、坑廁、水廁多重現實交錯當中,非常玄幻。

老公廁改造成新公廁

新中國成立後,私有公廁被保留下來。在保留私有公廁的同時,上海開始了第一次公廁革命,在棚戶區和市郊結合地區,建造了大批不售紙的簡易公廁。到了上世紀60年代,為了積肥支農,上海對市區公共廁所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建造。截至1965年底,市區公有售紙公廁增至301座。1966年9月,上海公廁停止售紙,到了1977年部分公廁開始恢復銷售。

1984年到1992年是上海公廁建設史上的另一個高潮期,年平均新建和改建廁所達到112座。即便如此,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上海1000多座廁所仍不堪重負,如廁難愈演愈烈。

2001年,上海公廁已達到2406座,中心城區每平方公里達3.3座。改革期間,上海還興起了一陣公廁承包製熱潮。2002年,淮海路上一家三星級公廁的經營權轉讓給失業女工李鴻芳。但最終,隨著市民公廁免費、公益化呼聲的高漲,承包製逐漸退出歷史舞台。2010年1月1日起,上海公廁全部實現免費開放。

(綜合:解放日報、瞭望東方周刊、一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