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屬於年輕人的一種文化——痛車

熟知日本動漫文化的朋友應該知道,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國內都有“痛車”一詞的存在,那麽痛車到底是什麽?到底是怎麽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屬於年輕人的特殊文化吧。

什麽是痛車

而痛車的由來,根據度娘介紹,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日語中有一個詞語叫「視線が痛い」,多用在某人做出非主流的事情時候周圍人圍觀導致氣氛尷尬的時候,而經過非主流粉飾的車自然就適用了,所以這個詞語開始演變成了痛車這個概念。第二種是在日本,如果要在車上畫圖案之類的東西要交稅,由於開痛車的很多是年輕人,額外的稅收使他們很心痛,所以叫痛車。而第三種就是因為讀音問題:paint car(塗上顏色的車) => pain car(疼痛的車) => 痛車,不過這個原詞語來源實話說並不是非常重要,主要體驗形式主要都是以自己喜愛的動漫以及文化元素為中心的改裝方式,而痛車文化也已經早已不僅僅局限於日本,在全球範圍內都有著一定的粉絲。

國內不少大型漫展的停車場都會設有痛車專區,其中也少不了很多經典車型和跑車加入痛車家族。痛車的元素其實也很多,雖然貼上動漫少女影像的佔了大多數,但其實機械類拉花元素也不少。

痛文化是怎麽形成的

所謂的“痛車文化”發源於日本,痛車最開始的玩法基於競速族改裝車輛。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車隊,需要張貼不同的隊標,張貼一些改裝零件的品牌Logo來張揚個性。看過頭文字D的我們應該也能很深刻地記得“赤城REDSUN” “秋名SPEEDSTAR”這些車隊的隊標吧。

而向來追求個性的日系發燒友們開始不滿於單純的貼文字標誌,開始加入簡單圖案。從側面來講,痛車實際上是改裝車的另一種補充,它可以快速的使自己的車輛更加張揚,更加的有個性,小編在第一次看到這種車貼的時候當然了,這種吸引眼球的方式比起正式改裝成本確實低不少。特別是ACG文化有愛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將喜愛的動漫角色或者動漫公司或者角色名字之類的字畫貼直接轉移到自己的愛車上,就此形成了一種文化。

而痛這種文化,遠遠不局限於車的範疇,自行車、摩托,電動車,手機等都可以用來痛。嗯當然了,地鐵,飛機這些大型公共交通工具也不例外。

痛車參與賽車賽事也不在少數喔,初音Z4就一度很火,今年車隊則更換為奔馳AMG GT車型。

痛車不僅是DIY(豐田官方)

我們所知的痛車,一般都是由玩家一手一腳DIY打造的車輛,但其實早在13年的時候,豐田就曾經推出過一款高達主題的限定版AURIS,成為了市面上為數不多的官方“痛車”。

該車限量900台,售價大約人民幣21萬元,車身無論外觀,內飾甚至是腳墊,中控導航,鑰匙等都完全採用了《高達0079》裡面的紅色三倍速“夏亞”元素設計,就連車企引起為傲的車標都被角色所屬的“吉翁”LOGO所代替。

車內的內置導航語音居然使用“夏亞”的聲優池田秀一完成配音。而且還為這台車推出了一段熱血的廣告動畫,非常用心。

痛車的風險

痛車雖好,但面臨著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在我國由於法規限制,車身改裝畫面不得超過整車面積30%,顏色總數不超過三種是目前法規中的硬性規定。也就是說,痛車在我國屬於“非法改裝”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且痛車比起真正的改裝車甚至要更晃眼,極容易引起警察叔叔的注意,特別是當遇上一些查酒駕或者循例定點查崗的,很容易就被“順便”執法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一方面就是痛車在保養方面也相對比較麻煩,貼紙壽命一般僅1~2年,一旦遇到車輛剮蹭,圖案基本就推倒重來了,算下來又是一大筆錢。不過痛車的精髓就在於折騰嘛,充滿“愛”的話,這點問題又算什麽呢?

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