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經所向披靡的騎兵,現在去哪了,世界上還有騎兵嗎?

作者:熙鵬

1866年,中歐兩個最強的德意志國家普魯士和奧地利展開了決戰。普軍在偉大戰略家老毛奇的指揮下,在克尼格雷茨包圍了奧軍主力。為了打開求生的通道,奧軍胸甲騎兵發起了決死衝鋒。

然而這些哈布斯堡王朝的驕傲,卻在普軍後膛步槍陣地面前撞的頭破血流。在望遠鏡裡看到敵人騎兵一個接著一個的墜落下馬,老毛奇對著普王謙卑卻又興奮的說道:「恭喜陛下不僅僅贏得了這場戰役,還贏得了整個德意志!」

克尼格雷茨戰役宣告奧地利永遠退出了強國的舞台,也宣告歷史上最驕傲的兵種——騎兵已然成了明日黃花。之後雖有秋山好古這種騎兵鬼才在奉天會戰的精彩表現,卻阻擋不住這個貴族兵種被現代火器淘汰的歷史潮流。

那麽,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列強們的騎兵去哪裡了呢?

最後的條頓騎士

不論是普魯士軍隊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隊,騎兵都是他們的驕傲。德皇威廉二世就喜歡穿騎兵大禮服出席各種活動,大大小小的容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騎兵部隊。一戰時,雖然騎兵無法在西線塹壕戰中施展,但是卻在東線大展拳腳。

開戰第一周,德軍就動員了七十萬匹戰馬進入陸軍服役,其中一大部分進入了東線;在坦能堡戰役,德軍騎兵利用快速機動,大敗沙俄陸軍,俄軍司令官羞愧自殺。

一戰結束,凡爾賽條約限制了德國國防軍的規模,騎兵被削減到三個師,基本上成了一種邊緣兵種。1933年,希特勒重啟德軍擴軍計劃。

由於摩托化部隊的擴編,騎兵的地位不升反降。原來的魏瑪國防軍的騎兵師被改編成了四個輕裝師。國防軍最後一個騎兵師第1騎兵師也在1941年改編成了第24裝甲師,並且在史達林格勒戰役被殲滅。騎士們因為征服斯拉夫而聞名天下,最終也死在了這些宿敵的手中。

除了德國國防軍,黨衛軍中也有很多騎兵部門,最著名的就是黨衛軍第8「弗洛裡安?蓋爾」騎兵師。與其他黨衛軍的一線精銳裝甲部隊不同,這些騎兵隻負責在蘇聯與波蘭後方清剿遊擊隊。他們在1944年被調往布達佩斯,並在此遭到蘇軍圍殲。

這也是在德國作戰序列裡最後一個騎兵師了,在戰後無論是東德軍隊還是西德軍隊都不再保留騎兵這個兵種。條頓騎士就這樣匆匆謝幕。

美國騎兵是勞模

美國騎兵由來已久。早在建國時期的大陸民兵中就有不少騎兵,在與印第安人的衝突中,騎兵用快速機動開展偵查和突襲。為了紀念這些早期騎兵,直到現在美國陸軍中還有一支精銳部隊叫做遊騎兵(Rangers)。

除了遊騎兵,美軍騎兵中最富盛名的應該是騎兵1師。美軍雖然在1920年就決定棄用馬匹,卻在番號序列裡保留了「騎兵」這個名字,以紀念騎兵在鎮壓印第安人中立下了的「赫赫武功」。

二戰時期的騎1師在1940年成立,並且送入了太平洋。說是騎兵部隊,其實他們只是一支普通的輕裝步兵部隊,由於戰場的複雜地形,就連基本的裝甲車輛都沒有。

後來朝戰爆發,騎1師進入了朝鮮。這些美國大兵根本就對不起「騎1師」這個榮譽稱號,在雲山被志願軍殺得丟盔棄甲。麥克阿瑟都覺得丟人,於是把他們編入了預備役。

現在的騎1師是美國人後來組建的空中機動師,擁有龐大的裝甲隊伍,常年保持一個旅的戰略值班,其中一個營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全球任何地方執行任務,是美國人的刀鋒王牌。可見,騎1師「名不副實」,除了騎兵之外,基本上把步兵、裝甲兵、機降兵所有兵種都幹了一遍,是個不折不扣的「勞模」。

既然騎1師並不是騎兵,那麽二戰時期美軍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騎兵部隊呢?有,那就是騎兵26團。這支部隊一直在菲律賓駐防,珍珠港事變之後與本間雅晴的14軍頑強作戰。

正是這支騎兵部隊,發起了美國騎兵最後一次躍馬衝鋒。當時的日本人已經牢牢掌控了菲律賓島的大部,一路追擊;而由26騎兵團負責殿後,掩護美菲聯軍後撤。在莫隆村,他們打了一個日軍出其不意。當時一百多名騎兵悄然渡河,殺進日軍指揮部。

霎時間菲律賓的熱帶雨林變成了美洲西部荒漠,美軍騎兵就像過去的牛仔一樣縱馬獵殺。日軍65旅團四處逃散,多數人成為了馬蹄下的冤魂。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早已淘汰了馬刀,騎兵們只好用手槍在馬上射擊或者用馬撞翻日本人,獵殺的效率大大降低

此戰讓美軍指揮官拉姆齊收到了一枚紫心勳章。可惜這些英雄大多死在了後來的巴丹行軍,沒看到二戰的勝利。隨著菲律賓戰役的失敗,26騎兵團的番號被取消,美軍最後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消失。

話說菲律賓其實並不是美軍最後一次躍馬衝鋒。在六十多年後的2001年,綠色貝雷帽的12名特種兵在阿富汗仿照26騎兵團也進行了一次騎馬衝鋒,一舉衝垮了人數數倍於己的塔利班分子。在美國大兵的血液裡,牛仔精神一直在傳承。

夢回草原

說完美國和德國騎兵,再來說說蘇聯騎兵。在蘇軍早期,騎兵是精銳部隊的象徵。內戰和蘇波戰爭的騎兵第1集團軍在烏克蘭大草原上橫掃畢蘇茨基白衛軍,像一支長劍直捅華沙,一路上解放了基輔和利沃夫等城市。

在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柯察金就曾經放棄了偵察兵,志願成為了一名騎兵。高頭大馬和布瓊尼軍帽成為了騎兵的象徵,他們用自己手中雪亮的馬刀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砍出了一片天地。

在三十年代,蘇軍並沒有像美軍和德軍一樣取消自己的師級騎兵編制。當時,伏羅希洛夫和圖哈切夫斯基對於蘇軍未來發展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伏羅希洛夫認為騎兵在現代戰爭中仍可有作為,當時的坦克故障率特別高,在騎兵派看來那小小的鐵罐頭並沒有忠誠的騎兵們可靠;而圖哈切夫斯基為首的裝甲兵則看出了這個鐵罐頭裡蘊藏的無限可能。

這場辯論卻最終以騎兵派的勝利而告終,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在大清洗中紛紛落馬,而伏羅希洛夫則逃過一劫,主管紅軍建設工作,繼續擴大騎兵部隊規模。

在巴巴羅薩之前,蘇軍一共有22個騎兵師,而在1941年一年,蘇軍就整整動員了88個騎兵師。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不少哥薩克騎兵。哥薩克人是天生的馬背驕子,由於在蘇聯內戰時不少人支持白軍,所以被史達林狠狠地懲罰。

當德國人打過來的時候,大多數哥薩克人不計前嫌,加入了紅軍。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高加索等諸多戰役中,哥薩克們付出了慘重代價。特別是在高加索的群山峻嶺中,他們用血肉之軀拖住了黨衛軍第5師的進攻步伐,成功為戰役轉折贏得了時間

戰爭結束時,蘇軍序列中共有8個騎兵軍,其中有7個榮獲「近衛」頭銜。戰爭結束之後,幾乎所有騎兵部隊都被改編成機械化集群。最後一個騎兵師近衛騎兵第5師在1954年改編成重型坦克師。從此,蘇軍中再也沒有一支騎兵師級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蘇聯陸軍中又出現了一支騎兵。

1968年,在拍攝《戰爭與和平》時,為了表現規模宏大的騎兵衝鋒鏡頭,蘇軍特地組建了一支騎兵部隊。當在場的攝影師看到鏡頭裡紅色騎兵們馬刀揮舞的景象時,會不會有一種重回頓河草原的錯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