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汽水地理:每座城市都有一款從小喝到大的專屬飲料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作者:蔥嶺巍

當你和烤肉只差一把孜然的距離時,來上一杯拔涼拔涼的冰鎮汽水,那種過癮的快感、殺口的爽感、一涼到底的透感,會讓你獲得從內到外的“解脫”。

現如今,雖然市面上的汽水花樣繁多、新品迭出,但那些我們兒時曾喝過的汽水,卻寶刀不老,生命力依舊旺盛。這些汽水在流過我們舌尖的一刹那,就已經永遠流進我們的記憶長河中,成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卻的經典“懷舊殺”。

北京:北冰洋汽水

如果用一種飲料來代表一座城市,那麽北冰洋汽水無疑是北京首選的城市名片。對於北京人來說,北冰洋汽水可不只是一瓶飲料這麽簡單,因為它見證了北京城的世間百態,詮釋了北京人的生活格調。

1936年,原湖北督軍王佔元之侄王雨生在北平開辦北平製冰廠。1949年初,該廠被軍管會接收,並重新命名為北京新建制冰廠,日後馳名京畿的北冰洋汽水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北冰洋汽水最早投產於1951年,時任北京新建制冰廠廠長的鄧毅特地聘請畫家,為北冰洋汽水設計“雪山白熊”圖案的商標,並一直沿用至今。北冰洋汽水投放市場之後,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因而銷量甚佳。1961年,北冰洋汽水的年銷售利潤已達878.1萬元,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好的業績了。

在那個物質相對短缺的年代裡,喝北冰洋汽水儼然已經成為北京人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陽光過剩的盛夏午後,孩子們靠喝北冰洋驅散熱浪,咕咚咕咚幾口過後,暑意仿佛瞬間遠去;在觥籌交錯的杯盞之間,大人們除了用酒交流感情外,也時不時手把瓶吹上幾口北冰洋,以便緩緩酒勁歇口氣。就這樣,北冰洋漸漸地融入北京城的市井,融入北京人的人生。

改革開放之後,北冰洋汽水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1985年,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正式成立,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裡,公司的產值突破了1億元人民幣的大關,其中淨利潤達1300萬元,穩坐北京汽水行業的頭把交椅。

隨著國門的打開,外國飲料行業的資本開始湧入中國市場。為了同國際接軌,北冰洋食品公司也開始嘗試同外資合作。1988年,北冰洋食品公司與美國百事可樂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成立了北京百事可樂有限公司,新公司除了繼續生產北冰洋汽水外,還要生產百事可樂、美年達、七喜這三種汽水。

由於沒有與外資企業合作的經驗,且在北冰洋與百事可樂的合作中,美方出資840萬美元,中方出資只有370萬美元,美方的股權大大多於中方,使得公司的生產決策權最終落入美方之手。北冰洋汽水的“雪山白熊”商標的使用權實質上也落入美方之手。而美方隻關心自己產品的命運,並不在乎北冰洋汽水的前途,最終導致北冰洋汽水逐漸減產乃至最終停產。

用北冰洋食品公司副總經理邢慧明的話說就是:“美國人很精明,他們的目的永遠不可能是來幫助‘北冰洋’發展壯大的,他們想要的不僅是‘北冰洋’的銷售渠道,更是我們的飲料市場。”

2007年,中方就收回北冰洋品牌一事與百事可樂公司展開談判,經過艱苦交涉,中方以“4年內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產任何碳酸飲料”為條件,收回北冰洋品牌的經營權。

2008年,北京義利食品公司接管北冰洋品牌。對於義利來說,剛剛接手北冰洋品牌時的境況可用“白手起家”這個詞來形容。因為北冰洋汽水已停產多年,原來的研發生產團隊早已解散,生產線也不複存在了。

面對近乎“一窮二白”的局面,義利只得從零開始、從頭再來。通過查閱老檔案,義利找到了北冰洋飲料的配方,還請老員工、老街坊、孩子們品嚐自己試製的飲料,以求盡可能準確地找到曾經的味道。除了保留老味道、老口感外,義利還結合當代人的口味對北冰洋飲料的配方進行改良,例如不再使用糖精,提高果汁的含量等。

2011年11月,淡出人們視線多年的北冰洋汽水重出江湖。雖然冬季是碳酸飲料的銷售淡季,但剛剛復出的北冰洋汽水,沒怎麽宣傳就賣出240萬瓶,很快又借勢推出罐裝版的北冰洋汽水。

北冰洋汽水的強勢復出,引發老北京人懷舊的熱潮,同時也引燃新北京人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這也進一步推動北冰洋汽水銷量的增長。在2014年夏季,北冰洋汽水的日均銷量達48萬瓶,那隻承載著無數北京人幸福記憶的“雪山白熊”,終於又紅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天津:山海關汽水

作為天津當地的老字號汽水,山海關汽水是名副其實的“津門名飲”。山海關汽水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晚清,1902年,英國商人麥沙斯在天津投資興辦了山海關汽水廠,山海關汽水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此後,山海關汽水迅速風靡天津,並打入當地高檔西餐廳。

1922年12月1日,清末代皇帝溥儀與婉容舉行大婚典禮。3天后,溥儀和婉容宴請中外各界賓客,宴會上的飲料中就包括山海關汽水。新中國成立後,英資撤走,山海關汽水廠被天津地方政府接管。由於品質出眾、口感突出,山海關汽水被指定為國宴專用飲料。1956年,原地方工業部組織召開全國汽水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山海關汽水被評選為全國第一名。

改革開放後,山海關汽水廠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山海關汽水廠積極引進國外技術,並嘗試著同外資展開合作。1982年,山海關汽水廠從羅馬尼亞引進一條汽水生產線。1986年12月,山海關汽水廠與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合資,成立天津津美飲料有限公司。

津美公司成立後,山海關汽水的劑料生產一改過去的人工配置方法,實現標準化生產,使山海關汽水的質量和口感都比過去更為穩定。當時很多鄉鎮企業也被允許生產山海關汽水,津美公司卻不向其提供劑料,這導致鄉鎮企業只得繼續採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調配生產劑料,生產的山海關汽水自然就不如津美公司的產品質量好。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大量的鄉鎮企業生產的山海關汽水充斥市場,山海關汽水的口碑和形象受到很大衝擊。到2000年後,山海關汽水漸漸淡出市面。

2008年,山海關飲料有限公司重新成立。2014年8月,山海關汽水再度回歸市場,乘著從人們心中刮起的懷舊風,山海關汽水再度將記憶中的味道帶上人們的舌尖,帶進人們的心頭。

沈陽:八王寺汽水

八王寺汽水是沈陽著名的老字號品牌,早在汽水出現之前,“八王寺”這三個字就已經是名聲在外的“金字招牌”了,這要得益於一口名為“八王寺井”的清泉。“八王寺井”湧出的泉水口感清冽、甘美異常,當年清朝的皇帝到盛京祭謁祖先時,都喜歡喝“八王寺井”的泉水。

民國成立後,民族工業發展的浪潮為“八王寺”這個老字號賦予新的生命力。1920年,北京雙合盛啤酒廠老闆朱壽臣來到奉天(今沈陽),在“八王寺井”西面租了3畝地,建立奉天八王寺汽水廠。最初該廠只是一個作坊式的工廠,有員工11人,每年生產汽水2000箱。

1922年,張惠霖、金恩祺等人投資擴建了八王寺汽水廠,整個汽水廠的建築面積擴增至7000平方米,每年可生產汽水480萬瓶、啤酒180萬瓶、醬油500萬公斤。

1925年,奉天政府出於“提倡國貨”,發展民族經濟的考慮,免除八王寺汽水廠3年的稅款。八王寺汽水廠抓住這個有利的機會,努力做大做強,並於當年3月注冊“金鐸”商標。到1928年,八王寺汽水年產量已達288萬瓶,並遠銷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還將日本的麒麟汽水擠出東北市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佔東北三省,八王寺汽水廠也不幸被日寇所霸佔。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八王寺汽水廠才回到中國人手中。1948年,沈陽解放,次年沈陽特別市政府企業公司接收了八王寺汽水廠。這之後,八王寺汽水廠逐步發展壯大,到改革開放初期,已成為了東北三省最大的汽水廠。

改革開放後,八王寺汽水廠從德國、日本引進新型設備,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但是不幸的是,同北冰洋汽水一樣,八王寺汽水也在與外資的合作中跌了跟頭。

1993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進入中國,八王寺汽水廠與其合作。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可口可樂公司采取商業手段,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代價吞並八王寺的商標、業務骨乾和市場份額。致使八王寺汽水在1995年後,在市場上消失將近10年之久。

2003年,沈陽市召開招商引資會議,以李秀實為首的團隊抓住這個契機,擔負起複興八王寺汽水的重任。此後,中方在美國組織律師團隊,與可口可樂公司打了3年國際官司,才從美國人手中重新收回八王寺這個品牌。

此後,八王寺汽水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並於2013年成為第十二屆全運會的專用飲料,這個承載著沈陽人感情和記憶的老字號,用自己獨特的魅力在今天書寫新的傳奇。

青島:嶗山可樂

青島的嶗山可樂誕生於1953年,是新中國獨立研發的第一種碳酸飲料。雖然名字中也有“可樂”二字,但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等舶來品不同,嶗山可樂是用丁香、良薑、白芷、烏棗、砂仁等多味中草藥調製而成,所以嶗山可樂在口味上是純正的中國本土風格。

在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嶗山可樂在國內市場銷路甚旺。上世紀80年代,嶗山可樂的年產能達8000萬噸,即便如此仍然供不應求。有青島人回憶,喝嶗山可樂是每天最開心的事情。

後來,由於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加之嶗山可樂在行銷能力、管理機制、資金流轉、人員使用等方面存在薄弱之處,其在國內市場上日漸式微,被迫於1997年停產。

2004年,嶗山可樂重出江湖。在這次復出中,嶗山可樂除了主打懷舊牌,還在配方中增加了11味中草藥,進一步改善口感,並重點突出“健康”這一越來越受人們關注的主題。伴隨著嶗山可樂的歸來,青島人記憶深處的感情也被再度點燃,仿佛嶗山可樂就是時光的使者,帶著人們在回味過去中品味今天的美好和幸福。

重慶:天府可樂

天府可樂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是重慶飲料廠與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共同研發的一款中藥飲料,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是深受消費者青睞的飲品。天府可樂曾在專家評比中與“洋可樂”同台競技,結果天府可樂的得分竟比可口可樂還要高。而且,天府可樂在調理人體健康方面的功效,更是“洋可樂”所不具備的優勢。

中國天府可樂集團曾在全國範圍內擁有108家聯營廠,年銷量可達20多萬噸。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天府可樂卻遭遇了發展難題。當時,上級主管部門將很多來自問題國企的員工安置到天府可樂廠,致使其員工一下增加到1100人以上,由此帶來的冗員問題使企業的運行受到很大干擾。

當然,讓天府可樂受傷最深的還不是冗員問題,而是與百事可樂合作帶來的負面後果。

1994年,根據有關部門的行政指令,天府可樂與百事可樂合作組建重慶百事天府飲料公司。雖然在合作之初,百事可樂也許下過“發展壯大天府可樂”的諾言。但在此後的日子裡,百事可樂卻逐步壓縮天府可樂的產量,乃至最終拋棄了天府可樂的配方和商標。2006年,天府可樂被迫徹底退出市場。

2010年,中方通過法律途徑,從百事可樂手裡收回了天府可樂的配方。2013年又收回了商標,2016年天府可樂重歸市場。對於重慶人來說,復出的天府可樂就像是久別重逢的舊友,將味蕾間的享受帶給人們的同時,也將舊日的脈脈溫情帶進重慶人的日常生活中。

武漢:二廠汽水

夏日裡的武漢三鎮素有“火爐”之稱,對於老武漢人來說,既然“火爐”的溫度是他們改變不了的,那麽就只有改變自己的溫度來消暑了,而喝一瓶二廠汽水就是改變自己的溫度的絕好辦法。

二廠汽水之所以會以“二廠”一詞冠名,是因為它曾由國營武漢飲料二廠生產。該廠的前身是始建於1921年的和利汽水廠,是一家英資企業,其生產的和利汽水在武漢當地廣受歡迎。

1938年,來自漢口的商人劉耀堂從英商手中買下了和利汽水廠。1952年,和利汽水廠成為國營企業,廠名被改為國營武漢飲料二廠,飲料的品牌也由原來的“和利牌”改為“濱江牌”。“濱江牌”汽水就是後來武漢人熟知的二廠汽水。

二廠汽水有橘子味、香蕉味、檸檬味等多種口味。這些裝在瓶子裡的顏色各異的汽水,天熱時能防暑降溫,佐餐時能開胃下飯,對於老武漢人來說,簡直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液瓊漿。可惜,上世紀90年代初,國營武漢飲料二廠與可口可樂公司合資經營後,在可口可樂等國外汽水的猛烈衝擊下,二廠汽水輝煌不再,於2000年停產。

2017年夏,二廠汽水重新回到了武漢市民的生活中。一聽說記憶中的老味道又回來了,很多武漢市民紛紛前往銷售地點排隊購買,一時間頗有洛陽紙貴的架勢。對於武漢市民們來講,一瓶二廠汽水下肚,那種感覺不僅僅是生理意義上的舒爽,更包含著釋放自我的快樂和放飛情懷的灑脫。

廣州:亞洲汽水

亞洲汽水廠始建於1946年2月,由曾供職於屈臣氏汽水廠的李智揚、李冠玲、梁漢奇等11人集資創辦。由於創始人業內經驗豐富,經營策略正確,亞洲汽水廠很快便在廣州打開局面。1946年,亞洲汽水年產量為200多萬瓶,到1949年增長至500多萬瓶,“夠汽夠味”的亞洲汽水已成為當時廣州市面上唯一的甲級汽水。

新中國成立後,亞洲汽水廠於1956年進行公私合營改製,改製後的新廠被命名為公私合營亞洲汽水糖果廠。此後亞洲汽水糖果廠又合並多家小型糖果廠,並增建糖果生產車間。

1964年,亞洲汽水被運往香港銷售,數萬箱汽水很快便被香港市民買光。此後,亞洲汽水的銷售範圍又擴大至澳門,還打進新加坡市場。這一成績使亞洲汽水成為當時我國唯一躋身國際市場的汽水產品。

改革開放後,廣州汽水行業迎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廣州本地的汽水廠已增至72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力壓群雄,亞洲汽水廠開始從當時的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瑞典、美國等地引進新生產線,有效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此外,亞洲汽水廠還積極在全國各地建立分廠,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

1987年11月,亞洲汽水廠改組成為亞洲飲料集團公司,新集團公司進一步提高亞洲汽水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為日後深化國際合作奠定基礎。1993年7月,亞洲飲料集團公司與百事可樂公司合資成立百事——亞洲飲料有限公司,其中中方佔股40%,美方佔股60%。

但是與百事可樂的合作不僅未給亞洲汽水帶來新的進步,反而導致經營業績的下降。2002年,亞洲汽水終止了與百事可樂的合資關係,並改為中國亞洲飲料有限公司。2009年5月,該公司被香雪製藥收購後,更名為香雪亞洲飲料公司。

時至今日,亞洲汽水依舊是廣州人心中的永恆經典,亞洲汽水的歷史已經融入廣州城的血脈中,成為廣州城永不褪色的味覺圖騰。

一方汽水養一方人

常言道:“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一樣的風俗就會有不一樣的飲品。這一點體現在汽水上就是,中國很多地方都會有自己風味獨特的汽水類飲料。

除了上文所介紹的7個著名的地方飲料品牌外,全國各地小有名氣的地方汽水還有很多很多。像哈爾濱的大白梨、西安的冰峰、四平的宏寶萊、陽泉的維爾康、太原的太鋼、滄州的滄冷、樂山的峨眉雪、呼和浩特的大窯嘉賓、佛山的珍珍荔枝味汽水等,都憑著自己在口感上的魅力,積攢了較高的人氣,收獲一眾粉絲。

這些老字號汽水伴隨我們從童真走向青澀,從青澀走向成熟。不論未來的物質生活如何豐富,這些老字號汽水在我們胃裡心間留下的記憶,都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褪去。

參考文獻

1.銀昕《“童年飲料”的懷舊牌怎麽打》,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0期

2.曾鼐《“京味兒”老品牌北冰洋汽水重生記》,工會博覽,2018年第32期

3.趙一帆,陳晨《難忘橘子香——講述“北冰洋汽水”不為人知的曲折往事》,首都醫藥,2014年第3期

4.王焯《東北第一甘泉: "八王寺"汽水的前世今生》,今日遼寧,2017年第5期

5.齊向宇《品牌力:讓老字號有“家”的意味——對話沈陽八王寺飲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秀實》,人力資源,2018年第9期

6.董彬《樂不起來的嶗山可樂——嶗山可樂行銷策略的調查思考》,經營者,2007年第20期

7.賈麗《從“嶗山可樂”的浮沉探究“老品牌”的視覺識別設計》,中國包裝工業,2013年第14期

8.劉洋《天府可樂之殤》,農經,2010年第5期

9.王群生《“天府可樂”哪裡去了?》,企業銷售,1996年第6期

10.張雋瑋《武漢老二廠汽水味又回來了複刻版汽水價格不變》,長江日報,2017年8月17日

11.楊志強《“亞洲”添翼正翱翔》,廣州文史-第六十一輯-廣州老字號-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2.彭詩金,尹鄭紅《中國汽水的悲哀》,銷售與市場,2000年第9期

13.龐黎鑫《老汽水:倚老賣老也賣新》,消費日報,2016年10月8日

【往期文章】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