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抗生素≠治感冒

感冒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不同年齡、不同季節、不同地區均有較高的發病率,尤其以春夏交替之際和冬季發病率最高。因此,大家對感冒也是見怪不怪了,並且大多數人會選擇吃藥治療,這導致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認知誤區:感冒了就要吃抗生素。這種想法有道理嗎?那麼,感冒和抗生素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咳嗽、鼻塞、頭痛、發熱和全身不適等。根據病因不同,感冒還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感冒通常並非是由單一病毒引起的,而是多種病毒共同作用,例如鼻病毒引起的感冒通常是由多個病毒株所致,這種感冒通常癥狀較輕,且有自限性,人體可以通過自身免疫系統的調節而自行恢復。

(2)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病毒科,對呼吸道黏膜具有高度親和力,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極易變異,曾多次引發世界性流感,數年前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其中一例。該類感冒引起的呼吸道癥狀較普通感冒輕,但會引起全身中毒、噁心嘔吐等其它嚴重癥狀。

(3)合併細菌感染型感冒:病毒感染會損傷呼吸道黏膜,進而使病菌入侵形成合併感染。常見的細菌有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它們會引起急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中耳炎等,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且通常情況下,該類感冒比普通感冒的發生率要高。

抗生素僅作用於細菌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植物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其主要作用對象是細菌,對病毒並無抑製和破壞作用。

由於合併細菌感染型感冒的發生更加普遍,所以抗生素會被較多次數地用來輔助治療這類感冒,這也就是人們產生誤區的一個原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感冒都會涉及細菌感染,所以,抗生素並非在每例感冒中都適用。

既然病毒感染容易引發細菌感染,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吃抗生素來提前預防呢?這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抗生素濫用。

感冒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

用抗生素預防疾病是抗生素濫用的一個典型表現。目前,臨床應用抗生素的原則可以概括為「能少則少,能免則免」,因此,通過服用抗生素來預防細菌感染是非常不合理的。有些健康的人,也會通過服用抗生素來預防感冒,這種做法是相當危險的。以上兩種情況,使感冒成為了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

抗生素濫用,在增大醫療費用負擔的同時,不僅會給人體的肝臟、腎臟代謝帶來影響,還會提高體內細菌的耐藥性,使很多抗生素對它們無效。另外,濫用抗生素還會使人體正常菌群發生紊亂,影響我們正常的生理功能。

雖然感冒中的抗生素濫用現象比較嚴重,但這並不意味著抗生素在感冒的治療中一無是處。當病情真正需要時,抗生素的確可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但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我們切不可擅自服用抗生素。

在通常情況下,感冒可以自主恢復,但它需要一定的周期,通常為3-10天,所以並不完全急於依賴藥物進行恢復。多喝熱水、注意休息、避免著涼,有時候會比抗生素更有用。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