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佛,不在西天,就在身邊……

佛存萬物,方有所度;佛度萬物,應無所度。這是一位名為虛無大師的高僧對我說的偈語。

高僧住在高山上。山極陡峭,白雲繚繞,鳥鳴如珠。山上有一小寺,三楹而已,一切皆為白木構建。高僧每日唯對數杵鍾聲,幾聲木魚,一卷佛經,過得月白風清,飄然出塵。

那日,我去遊山,進入寺廟和高僧談及度人一事,高僧誦此偈語。過後,微笑念佛,再無他言。

此話初聽,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溟濛不懂。待到回家,夜深人靜,蟲聲唧唧,獨坐在西窗下,在芭蕉雨聲裡慢慢思來,則禪理無盡,幾可囊括《金剛經》的精華。

1

1

佛求心空,細說起來,平日裡,佛確實心應空,應無一物,如空曠的山間,只有白雲浮蕩,自由來去;如月光在地,雖然一片,卻空空如也。

這樣,佛才能清靜如蓮,修身養性。

這樣,佛才會潔淨無塵,不著汙垢。

佛袈裟一襲,隨風吹拂,行走在凡塵俗世,行走在名利世界裡,面對的是紅塵中的種種誘惑,譬如金錢,譬如地位,譬如美色。可是,這些在佛的眼中,都如無物,都如虛空。

這樣,高僧大德才能一身來去,飄然如雲,清淡如雨。此時,高僧大德如果心中一動,欲念一生,萬物在心,聲色在眼,歌舞在耳,榮華在心,那麽,一生修為,頓時化為流水,成為落花。

高僧大德行走在俗世,亦如行走在刀尖上,左邊是名,右邊是利,稍不注意,腳步一滑,就會跌入其中,萬劫不複。

此時,唯有以空突圍,以虛無來抵消一切的欲望。心存空念,一切為無,行走在紅粉堆裡,行走在胭脂群中,眼前空淨,猶如行走在空山峽谷,猶如行走在草原平疇,心靈自是潔淨的,是難以被沾染的。

面對錦袍玉帶,面對官印如鬥,高僧大德芒鞋一雙,念珠一串,佛經一部,行走其中,毫無羨慕之意,毫無駐足之想。

此時,人,雖是肉體凡胎,可是,靈魂已經處於佛祖的蓮花寶座旁了。

佛,不在靈山,而在心間。

佛,不在西天,而在身邊。

1

1

但是,高僧大德之心,又應當心存萬物,心存萬事。這,和空無一物不矛盾,和虛無之想亦不相悖,就如水與天空是相互映襯的;就如柳葉和紅花是相互補充的。

空無一物,是針對名利而言,是針對人世欲望而言。心存萬物,則是為了行善,為了度人度物。

佛存在著大善良心,存在著大慈悲心,這樣的心,幾乎是針對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事物。

有一句佛家語道:“掃地莫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在佛的眼中,螻蟻尚入心,飛蛾尚在意,何況其他生命。

因此說,佛的心是飽滿充實的,是心存萬物的。

弘一法師是高僧,是一代宗師,有僧人讚之:“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說他清律甚嚴,身心潔淨,猶如蓮花在水,明月在天。

但是,心裡潔淨,不存俗念,並不等於說他的心裡空無一物。相反,他的佛心,正是表現在心存萬物,心存眾生上。

他臨死前一再告訴弟子,自己屍身放在佛龕上時,龕腳應放四個碗,碗裡注入清水,避免蟲蟻順著桌腿上到屍身,異日燒化時,會損及蟲蟻。

他的心裡有蟲,也有螞蟻。他的心裡,甚至還有細小的,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生物。

在大師的心裡,這些都是生命,都和人一樣,有著生的權利,有著被尊重的權利,有著不能被傷害的權利。

這,是一種生命的平等,是一種萬物齊一的觀念,這種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佛祖時代就已經產生,這確實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我們崇敬的,值得我們效仿的。

我們要愛護每一片綠色,每一聲蟲鳴,推而廣之到每一個生命,這,就是佛的心存萬物,佛的普度眾生。

1

1

在佛家的眼中,普度萬物,不能理解得太狹隘,不能理解為高僧大德坐在林蔭下、坐在蒲團上講解佛經,有居士或者信眾聽了,大徹大悟,一心向善,心存佛念,淨如蓮花。

虛無大師在一椽僧舍裡數著念珠告訴我,如果這樣,就是曲解了佛意,就是謗佛。

所謂的普度眾生,今天看來,更應理解為幫助眾生,將大善良心大慈悲心賜予眾生。

在大災之年,在饑饉歲月裡,寺廟裡施捨素齋,拯救災民,屬於一種普度眾生;

在路上,看見一隻受傷的兔子,將之救下、療傷,算是一種普度眾生;

在河邊,背著一個小孩過河,趟過激流,算是一種普度眾生;

在路上,撿拾錢包,交給失主,算是一種普度眾生;

甚至,在山裡、在河邊、在溪流,栽下一棵樹,種植一棵草,都是一種普度眾生。

普度的內容很多,大則救命,小則行善,勿踏螻蟻,愛護萬物;普度的對象很廣,包括凡俗紅塵裡的人,包括花草樹木,鳥鳴蟬唱。

另外,普度的程度也有淺有深,普度的付出有大有小,只要利於他人它物,都為普度。

高僧大德有度人之心、度物之心,才是佛心,也才算真正的明了禪理。

佛從來沒有高蹈於世,遠離世俗,佛時時刻刻心在萬物。

佛心不空,萬物其中。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大善良大慈悲的佛。

1

1

佛度萬物,可是轉身之後,卻忘卻一切,不存於心,不存於記憶裡。

也就是說,當佛在救助了需要救助的人,或者呵護了即將枯萎的花草後,心中從無此想:剛才,老衲救過一個人,澆灌過一片花草,或者想,我曾救下了一隻兔子。

如果這樣,高僧就失去了佛心,也失去了佛性。

佛在度物之後,“阿彌陀佛”一聲佛號後,袈裟飄飄,走向遠處,走向深山古寺,走向明月竹林深處。

此時,佛的心裡絕無一物,絕無希望被救助的人有反身回報的機會,或者有一日會進寺感恩,叩頭致謝。

很多時候,我們有些人做了好事,總是希望對方感謝,或者送一塊匾,或者寫一封感謝信。

做好事,是普度的一種。可是,一旦有目的,帶著功利在內,就又悖乎佛理了。

高僧大德行善,是為了行善而行善,是自然而然地行善,沒有任何求名求利的想法。

高僧曾言:“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精進心尚不可取,何況功名心。

佛心無俗念,則為空。

佛心存萬物,則為善。

佛普度萬物,則為大慈悲。

佛度過即了,是為禪。

行走在名利邊緣,行走在十萬紅塵,人若能存此四想,即是佛,即是高僧大德。否則,就是敲破木魚,誦爛佛經,也不過是一凡夫俗子罷了。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圖文轉自禪露雜誌,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