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懸壺濟世,醫道永傳:《道醫集成》與道教醫學

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一脈,道教醫學傳遞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生命、自然的不斷探索,更體現了中華醫學「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優秀傳統美德。


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集合全國道教界、中醫界200多名專家學者,歷經五年時間編著的《道醫集成》已正式出版。全書不僅收錄道教涉醫文獻,還將道醫所涉及的道家思想、各類中醫文獻一併納入。

該系列圖書共收書800餘種,總計約2500萬字。本文通過對「十道九醫」說法源流、道醫與中醫的關係、道教對醫學典籍的收集來看道教醫學對中華傳統醫學的貢獻。

十道九醫

道教貴生(資料圖)

關於「十道九醫」的說法,多有「醫道同源」、「以醫傳道」等說法。道教在歷史發展中,無論是從教義還是在實修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對生命的探究。《老子想爾注》雲:「生,道之別體也。」

《度人經》雲:「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重生、樂生,追求身體的健康、長壽,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醫學自然深受道教的重視。

懸壺濟世(資料圖)

在道教神仙傳說中,有很多關於神仙施醫的故事。《後漢書·方術列傳》的記載:「費長房者,汝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葯,懸一壺於肆頭……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壺,即葫蘆。成語「懸壺濟世」的故事正源於此處,該詞也成為後世稱讚醫生美德的詞語。

陰陽(資料圖)

那麼在現實中,作為一個道醫需要哪些必備的知識呢?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以上都是對技能的要求,但更重要得是要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大慈惻隱之心」的醫德。

孫思邈(資料圖)

「大醫精誠」的思想,也成為後世醫者的思想及行為準則。在現代,很多中醫院及相關院校都以此作為院訓、校訓,諸如陝西中醫學院的「精誠仁樸」、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大醫厚德、精博至善」,足見影響之深遠。那麼,道醫和中醫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呢?

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資料圖)

中醫又稱「岐黃之術」,黃是軒轅黃帝,岐是岐伯。《黃帝內經》所記載多為黃帝與岐伯的對話,其中充滿了「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及「養生學」等學說,為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於道醫和中醫的關係,中國道教協會李光富會長在《<道醫集成>的定稿為培養道醫人才奠定基礎》一文中曾指出:

「道醫是道教徒圍繞其宗教信仰、教義和目的,為了解決其生與死這類宗教基本問題,在與傳統醫學相互交融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體系,也是一門帶有鮮明道教色彩的中華傳統醫學流派。」

據《<道醫集成>的定稿為培養道醫人才奠定基礎》一文整理(止水製圖)

可見,作為中國的醫學流派,道醫為中國醫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提供了理論、實踐基礎。道教歷史上,更是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醫者,諸如葛洪、孫思邈、張伯端等。

同時,中國古代道教醫學,也為近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比如青蒿素的發現。

典籍的編著

《正統道藏》(資料圖)

除了湧現出大批醫者之外,道教也十分重視醫藥典籍的收集及整理。歷史上數次《道藏》的編輯都對醫典進行了詳盡的收錄,對中醫藥文獻的保存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中,收入了大量的醫學理論、藥物方劑、養生方法諸類著作。

《新修本草》(資料圖)

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導的國家醫藥典籍的編著,通常也會邀請諸多高道參與。以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為例。隨著國家的統一,民族融合以及東西方文化貿易的發展,唐代的醫藥學發展得以有大的發展。

公元657年,由蘇敬、長孫無忌、李績、許敬宗、李淳風等22人一起參與,在梁代醫學家陶弘景編寫的《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對藥典進行了重新編輯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其中,李淳風以道士身份參與藥典的編輯。

《道醫集成》的出版,是道教醫學文獻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時也為道教醫學的階段性成果,為道醫的研究者、醫學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典籍資料。

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一脈,道教醫學傳遞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生命、自然的不斷探索,更體現了中華醫學「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優秀傳統美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