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職場中相信“付出總有回報”的人,後來都怎麽樣了?

在職場中,經常會遇到付出和索取的問題。

許多人都想做個心地善良、懂得付出的人,但也因此經常被老闆或同事“揩油”。

久而久之,心累了,就不願意再當“傻瓜”,最終也就不得不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寫過一本被眾多大佬推崇的著作:《GIVE AND TAKE》(中文名叫《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專門探討了職場中付出和索取的問題。

在他看來,一味索取,或者一味付出,都不是最好的方式,關鍵是:付出與索取的最佳平衡點在哪?

付出有回報

有一項針對600多名醫學院學生的心理調查發現,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大多都比較認同付出類的行為,比如“我熱愛幫助別人”、“我預先考慮並滿足別人的需求”。

另有一個針對銷售員的調查也顯示,那些有付出傾向的銷售員,業績往往墊底。

還有一個研究甚至證明,相比擅長索取的人,付出者成為犯罪受害者的概率都要高1倍。

總之,無數證據證明,假如生活中的人分為三類,付出者、索取者和互利者(每個人是這三種類型的組合,只是不同的人在傾向上會有區別),那些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的索取者,或者知道利益交換的互利者,總是比那些傻傻的付出者,處在更有利的位置。

付出者,經常是成功階梯上墊底的人。

那麽,到底誰才是成功階梯上最頂端的人?是索取者嗎?

亞當·格蘭特最令人驚訝的發現就在這裡。

他說,假如我們換一個方式去看待各類調查數據,就會發現,雖然付出者經常墊底,但處在成功階梯最頂端的人,也往往是付出者。

以那項醫學院調查為例,成績差的人是付出者沒錯,但佔比達11%的成績最好的學生,也都是付出者。

在競爭最激烈的銷售職業中,也是如此,最好的付出者的年度銷售額,比索取者和互利者要高出50%。

矽谷有位著名的風險投資人叫亞當·芮福金,他的經歷完美說明了,為什麽你要當一個好人。

1994年,芮福金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喜歡“綠日樂隊”,就專門做了一個樂迷網站。後來網站越來越火,樂隊希望把它當成官網。

芮福金二話不說,將網站拱手相送,分文未取。

不過在眾多瀏覽網站的讀者中,有一個叫斯賓塞的人,給芮福金寫了封郵件,告訴他綠日樂隊並不是真正的朋克搖滾樂,屬於流行音樂,建議網站插入一個專門介紹真正朋克搖滾樂的網頁。

這個斯賓塞,當時還是只是個計算機系的大學畢業生,正和朋友們一起在矽谷創業。沒想到,5年後的1999年,他們的公司以67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斯賓塞一下子飛黃騰達。

同一年,芮福金也決定創業,便給斯賓塞發了一封郵件,向他尋求建議。

因為之前兩人有過郵件往來,斯賓塞和芮福金見了面。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芮福金找到了風險投資,開了自己的公司。

偶然結交的人脈,關鍵時候拉了自己一把,這種事並不少見。但故事並沒有結束。

2001年,初代部落格網站Blogger快維持不下去了,創始人伊萬·威廉姆斯準備把它關閉

芮福金很喜歡Blogger,便邀請伊萬和他的同事們來自己的公司上班,條件是將Blogger繼續維系下去。

伊萬接受了芮福金的好意,不過,Blogger後來也一直也沒有產生利潤。

但伊萬卻以另一種方式給芮福金帶來了意外驚喜,因為他和同事們後來創辦了世界上最知名的社交網站——Twitter。

無論是在斯賓塞引薦下拿到風險投資,還是間接催生了Twitter,芮福金的經歷,真可以用“善有善報”來形容。

在《GIVE AND TAKE》一書中,作者亞當·格蘭特認為,芮福金一切的善報,其實都來自於他樂於付出的性格,正是他多次慷慨的不計回報的付出,使他結交了一些優秀的人物,並在日後反哺了他的慷慨。

付出者,因為慷慨和大度,一般總能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資源,雖然在短期內利益可能受損,但長期來看,獲得的好處無可估量。

這就像知名的企業家康利所言:“做一名付出者,並不會幫你贏得一百碼衝刺,但卻可以幫助你贏得馬拉松。”

[ 怎樣的付出才高效呢?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幫助你在職場中揚長避短。]

付出者之困

當然,現實生活中,除了芮福金這樣的幸運者外,也有不少慷慨的付出者,並沒有得到回報,甚至被那些習慣索取與交換的人給坑了。

別忘記,在成功的階梯上,付出者能成為冠軍,但也有許多墊底的。

這是付出者的困境。

多年前,演員孫儷就遭遇過一次“捐助門”事件。

事情的緣由,是孫儷和母親,一起資助過一個貧困生,還按照每月500元的標準,提供日常生活費。等這名貧困生上了大學之後,母女倆就停止了資助。

但有一次,因為學校注射B肝疫苗,這孩子多花了175元,他打電話給孫儷助理,希望再次獲得資助,結果孫儷的母親告訴他:有些事情要學會自己獨立處理。

因為求助沒有成功,這孩子覺得很委屈,就把這事捅給了重慶衛視的一個記者,輿論大嘩。

類似案例還有不少,歌手叢飛當年資助過150名大學生,耗盡家財,可等自己生病住院,無法再持續提供資助時,受助者們不僅毫無同情,還寫信來質問他,怎麽還不匯錢?

由此可見,付出這件事並不簡單,僅有善心是不夠的。

職場中也是同樣。

有一名網友在某論壇上描述過自己的經歷:

剛畢業那會,他進了一家大型國企。在辦公室,他是最熱情的那個,什麽雜事都搶著乾,最早到,最晚走,幫同事帶早餐,整理辦公桌,代購食物和書籍,訂火車票飛機票,幫忙發快遞取快遞,都是常有的事。

但時間長了,他發現自己乾的這些事,同事沒有給出任何回報,習慣了之後,連句謝謝都懶得說了。

那些主動的付出,漸漸被大家默認為“應該”,有天因為忙,來不及幫同事訂火車票,還被同事埋怨:你怎麽比流氓還忙啊?

亞當·格蘭特說,付出也要講究策略,知道什麽該付出,什麽時候付出,對什麽人付出,而這種策略,並不影響付出的成色和誠意。

相反,無私的付出,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付出,反而會令人難以忍受,或導致窘迫的結果。

在職場中,不該付出的,就別瞎付出,該計較,也沒必要客氣。

比如在談薪水時,付出傾向較重的人,就很容易吃虧。

寫《談判力》的作家琳達·巴布科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她邀請了176位公司高管,去扮演一家軟體公司即將晉升的員工,跟老闆協商薪水。

結果顯示,男性扮演者人均獲得了146000美元薪水,而女性扮演者人均獲得的薪水則只有121000美元。

因為在薪水談判中,相對而言,男性普遍傾向於索取,女性大多是傾向於付出,她們在為自己爭取利益時,會更加不好意思或羞怯。

其實談薪水,就跟菜市場討價還價一個理,不必太客氣。你客氣了,對方可不好意思跟你客氣,畢竟對方代表公司,沒有個人情感色彩。

如何做成功的付出者?

那麽在職場中,作為付出者,要如何避免付出的弊端,而獲得付出的好處呢?

還是以巴布科克的實驗為例。

他僅通過一個小妙招,就讓女性高管爭取到的人均薪水提升到了167000美元,比男性還高出14%。

這個小妙招很簡單,就是讓這些女性高管不再扮演這名員工,而是扮演員工的導師或代理人。

當女性不是在為自己,而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去談判時,因為沒有了付出者固有的心理負擔,因此變得更加主動,獲得的薪水也更加豐厚了。

在這種即時的談判中,付出者之所以難以獲得更高的薪水,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總是優先考慮他人的利益,過分忽視自己的利益。

假如可以通過策略,轉換角色身份,就能避開這個缺陷。

所以,付出者要克服當“純粹付出者”的幻想,否則很容易被自己綁架,把自己想象成“代理人”,就會更加客觀地面對問題。

這是一個能直接用在職場中的小妙招,假如你不好意思跟老闆或面試官談待遇,不妨試著想想自己是在為父母、孩子爭取更大的利益,動力也就更足了。

付出者並不是那種完全不計回報的人,只是眼光更加長遠,不屑於斤斤計較。

事實上,如果付出長時間無法得到反饋和回報,也會很容易陷入枯竭狀態。

心理學家馬斯拉齊說,在各種職業中,教師有著最高的情緒枯竭率。

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回饋,教育的學生是好是壞,要多年後才能知曉。任何行為,都需要適當的獎勵,才能無止境地持續下去。

多年前,亞當·格蘭特曾被邀請去一個大學激勵話務員。

這些話務員,負責與大學的校友聯繫,請求他們捐款。

他們雖然很努力,但被拒絕率依然超過90%,所以就算是團隊中最成功的話務員,也面臨著精疲力盡的問題。

亞當提供的激勵辦法是,邀請這些話務員閱讀一些因他們的工作而得到獎學金的學生的感謝信。

看著那些滿是感激之辭的信件,話務員們強烈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效率明顯增加了許多,每周打出的電話和獲得的捐款都增加到原來的三倍。

後來,亞當又安排這些話務員與那些獎學金得主見面。如此一來,他們更是深受鼓勵,所爭取到的捐款收入增加到了原來的五倍。

亞當在書中分析說,索取者之所以很少出現動力枯竭的狀態,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利益焦點放在自身,所以有沒有收獲,自己一清二楚,而且很快就能得到反饋。

而付出者的利益焦點,永遠放在別人身上,有時候因為服務對象太抽象或距離太遠,常常看不到反饋,因此很容易出現疲憊或枯竭的現象。

所以如果想要讓付出持續,不妨多看一些具象的成果。

亞當指出,索取和付出兩種行為方式,以及利己和利他兩種動機,在一個人身上可以共存,兩者並不是對立的。

失敗和成功的付出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成功的付出者,都是“雙引擎混合動力”型的付出者。

熱衷慈善的比爾·蓋茨也說,人性中偉大的力量包括兩個部分,缺一不可:自利和關心他人。

職場中,索取者和付出者,對於成功的定義本就不太一樣。

前者集中於個人眼前的利益獲得、職位升遷,但後者卻更加在乎是否能給別人的生活帶來改變,至於個人所獲得的好處,只是一種隨之而來的副產品

很少有人願意相信,那些將個人得失當成“副產品”的付出者,最終會獲得更多。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麽奇妙,當你過分鑽營、專心求之時,反而得不到。可當你輕鬆上陣,擁有了更加從容淡定的氣質時,反而會遇到更好的人、更好的機會。

這或許也是著名的導演馬克·安德魯斯說的:“好運只是個副產品,只有當你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單純地去做事情時,它才會降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