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勵建安教授的運動傳奇——一個把運動當作修行的50後!

勵建安院士,一個把運動當作修行的50後,被譽為「中國康復醫療虔誠的佈道者」。

東科教授與勵建安教授出征巴丹吉林沙漠(左:東科教授;右:勵建安教授)

5月12日,勵建安參加了2019汶川馬拉松半程賽,用時2小時24分,這個時間對於一個50後來說是非常好的成績。

截至2019年5月,他跑了18個全馬,24個半馬,4個越野,總裡程達數萬公里。

對一般人而言,運動是一項奢侈品,可有可無。但是對勵建安來說,這是他奮鬥一生的事業。

運動是醫藥

勵建安有很多頭銜,例如美國醫學科學院國際院士、中國康復醫學會前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等。但是如今讓他引以為傲的頭銜是:「運動是醫藥」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用生命踐行體醫融合,用自己的行動在證明這個理念。

聊起這個理念,勵建安教授感觸良多。康復醫生出身的他,曾經也堅信:如果感冒發燒,身體不適,就要多休息;那麼悖論就是你不好好休息,就不會康復。但是2016年的一次意外骨折,讓他徹底改變了這個認知。

2016年9月22日,在武漢參加醫學獎評審,晨跑不甚摔倒,造成第五蹠骨基底部骨折,醫生鑒定為工傷9級,建議需要立即休息。可是勵教授沒有休息一天,照常上班、出差、查房,並且堅持每天步行。更讓人震撼的是,他做了這些嘗試:

骨折後第11天慢跑3公里,

第12天徒步攀登紫金山15公里,

第18天徐州跑步10公里+南京夜跑5公里,

第30天在澳洲正常跑步10公里,

在第40天和第70天先後完成2次半馬,

第80天在廣州馬拉松塞上完成人生第一個全馬。

一系列的嘗試之後,他發現,他的骨折不但沒有因為增強運動而加劇損傷,而且加速了他傷口癒合的時間。

從此,他更加堅信運動是醫藥的理念,並且身體力行,開始一系列量化研究,用科學證明這個理念。

他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重視休息,但忽略了由於缺乏運動所帶來的這四類傷害。

其一,臥床休息會增加心臟負擔,不利於身心健康。一般而言,人類直立行走,血液主要積聚在下肢,心臟受血液迴流負擔較小。但是一旦臥床,從直立位轉向平臥外時,大約500—700毫升的血液迴流到到心臟,導致心臟壓力過大,易發生血栓現象,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其二,臥床會導致心臟收縮能力下降。絕對臥床一天,大約相當於生理性新功能衰老了一年,臥床30天,相當於心肺功能衰退了30年。

其三,臥床會導致呼吸功能衰退。肺的呼吸要靠橫膈下移,臥床會阻止橫膈下移,損傷呼吸功能。

其四,臥床會導致骨質疏鬆。沃爾夫定律認為骨骼的密度取決於她所承受的力,而臥床會降低這種施加在骨骼上的力量,長期如此會導致骨骼疏鬆。

鑒於此,勵教授認為既然休息臥床帶來如此多的傷害,建議人們在能動的時候儘力的動起來,因為運動本身就具有醫療的功能,反而,多休息、增加臥床時間會導致一系列疾病。

另外,勵教授認為,我們全社會應該提倡體醫融合,通過增強運動來減少疾病的發生。搜葯組織的醫聯賽就是提倡這種健康理念,希望在這個平台的帶動下,讓醫藥圈首先能關注運動所帶來的健康,從而提倡全社會認識體醫融合的健康理念。

運動堅持的三原則

勵教授堅信運動就是醫藥的理念,但是他也建議,運動也要量力而行,應該遵循這些原則。

個體化原則:由於個人體質不同,不要隨意借鑒他人經驗。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都要根據個人體質量力而行。

循序漸進原則:逐漸增加運動量,讓自己學會適應,不建議一開始做高強度運動,這樣不但不利於健康,可能還會帶來某種傷害。

持之以恆原則:堅持每天把運動當做吃飯刷牙一樣的事來做,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個人運動應該有規劃,有監督機制。

堅持上述規則,在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柔韌性鍛煉中適度調整,使自己的運動形式、運動量趨於均衡。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