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片「個頭」大,可不等於劑量高!了解藥物結構,消除用藥疑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同樣劑量的葯,大小卻是各不相同?不同的藥物,明明藥量是一樣的,藥片卻是有大有小,甚至相差極大。

難道是葯有問題?前幾天就有患者來顧問藥師這個問題。

50mg的藥片怎麼這麼小?

一位65歲退休老教師,來診室顧問,他拿著兩種藥品,說:「您看這個藥品這麼大個才5mg,而另一個這麼小的藥片,竟然量是50mg,怎麼可能呢?沒有搞錯吧?」

不僅是藥片大小讓人捉摸不透,個別藥片的服用方式也讓人發愁。

這藥片能掰開,怎麼就不能研碎了吃?

一個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取葯後來到藥師門診,聊聊他的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的事情,說:「你們這個倍他樂克緩釋片,不是說可以掰開服用嗎?為什麼不能研碎了服用?」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也會產生同樣的疑問,「藥片的克數」和大小差異太大,究竟有沒有問題?帶有刻痕可以掰開服用的藥片,能不能研碎或是咀嚼服用?

今天就來為大家解答這些問題,消除大家對用藥的疑惑。

製作藥片還要加澱粉?

我們看到的各種藥片,其實主要是澱粉(類似家中的麵粉)或微晶纖維素等輔料組成的外形,同時用某些輔料再「粉飾」一下光鮮的外表,而真正的那幾毫克(mg)治病的「葯」是看不到的。

這些少量的「葯」必須均勻地分散(攪拌)到大量的「澱粉」或其他輔料中,然後再壓製成藥片,這樣才能保證隨機抓取的每個藥片中的治病成分的「藥量」是恆定的。

如果沒有「澱粉」或其他輔料的均勻「稀釋」,很多小劑量的葯因為「量」太小,根本無法壓片,或者在壓片時,稍有不慎含量就不均勻了:一個藥片可能含有5mg的「葯」,另一個藥片可能含10mg的「葯」,造成品質不均一,輕則治療無效,重則造成藥物過量引起中毒。

藥片「個頭」的大 ≠ 藥物的劑量高

類似第一個朋友顧問的關於藥物含量很高而藥片卻很小的問題,在此需要解釋一下。其實,所謂的毫克(mg)數指的是每個藥片中藥物的含量。

舉例說明,如果我們把豆沙包中的「豆沙」看成藥物,而外層的白面層看成「輔料」的話,就很容易理解了:當我們把豆沙包的面層(澱粉等輔料)做的厚實點,那麼整個豆包就顯的很大(個頭大),但是裡面的「豆沙」含量是準確控制的,是代表了藥物劑量,是5mg的豆沙或者10mg的豆沙。

也就是說,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藥片的個頭與輔料-「麵皮」相關,而與其中真正的藥量-「餡」沒有直接關係。

因此,不要簡單地比較藥片的大小來外推「葯」的劑量大小。

這葯能掰開吃,也能研碎或咀嚼服用嗎?

有刻痕的藥物是可以掰開吃的,刻痕就是為了方便大家掰開而設計的。但是,能掰開吃卻不代表可以研碎或咀嚼吃。

對於控釋片或緩釋片,藥片如果有刻痕,確實可以掰開吃的,但是,絕對不能研碎或咀嚼後吃。一般來說,有刻痕的控釋片或緩釋片,相當於把兩個獨立的控釋或緩釋系統壓製在一個藥品上,掰開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完整的控釋或緩釋系統,不會造成超量的藥物突然釋放。

而「研碎」或「咀嚼」能破壞獨立的緩釋或控釋片的「骨架結構」,導致蓄積在其中的超量藥物突然大量釋放,產生嚴重的後果,如血壓急劇下降,心率顯著減慢等。所以,掰成兩半服用是可以的。但是研碎(不能經口進食的鼻飼患者)、咀嚼會導致緩控釋結構破壞,大量藥物瞬間釋放,引起不良後果。

比如文章開頭患者存在疑問的倍他樂克緩釋片,就是採用微囊技術,藥物被包含在微囊中緩慢釋放,掰開服用不會破壞各個微囊的緩釋作用,即使把藥物融化在水中後迅速飲用也是可以的,此時微囊仍然是完整的。

但是,如果採用研磨或咀嚼方式,則會大量破壞微囊結構,導致大量藥物迅速釋放,所以是禁止的。

知識點

藥師提醒

1、藥片「個頭」大小與藥物劑量無關,只是「皮」和「餡」的比例關係。

2、如果有吞咽困難,請詳細詢問藥師可否掰開、研碎或打開膠囊服用,不能擅自決定。

3、不能自主進食的鼻飼患者,禁用腸溶片、緩釋片、控釋片等藥物。

來源:北京安貞醫院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