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在博物館觸摸歷史,到圖書館浸潤書香,行走傳統村落品味鄉愁,親近多彩非遺體驗傳承……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形勢喜人。


206.19億元!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3年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電影票房創下歷史新高,突破200億元,觀影人次5.05億。其中,國產影片票房180.57億元,市場佔比87.58%。規模日益擴大、效益持續提升,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是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文化建設成就斐然,繪就新時代美好生活新畫卷。


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統籌城鄉和區域文化均等化發展。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


在舒適寬敞的閱讀空間拿起一本書,度過充實的一天;在家門口的廣場上跳一支舞,步伐裡滿是健康快樂;看一場露天電影、聽一曲傳統戲劇、鬧一場“村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如今在浙江,遍布田野鄉間的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精神家園。在這裡,文化活動的頻次和品質,並不比城市遜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計建成20511家農村文化禮堂,實現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蓋,文化禮堂天天有人氣、四季有活動。


不只是浙江,放眼全國各地廣大農村、社區,已建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超過57萬個,基本實現全覆蓋。


家門口的陣地裡,服務數量和質量也在持續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逐步縮小。各地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製建設,讓分散、獨立的資源形成組織體系,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優質資源不斷輸送到街道(鄉鎮)、社區(村)。


北京、天津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讓群眾自主選擇;青島、成都等地通過打造文化超市,采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多元需求……為豐富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有針對性地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讓群眾自主“點菜”。


以前,公共文化機構的開放時間並不能完全滿足上班族、學生的需求,如今,多地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並開展“圖書館之夜”“博物館之夜”“美術館之夜”等形式多樣的夜間服務,贏得廣泛讚譽。


以高質量供給增強文化獲得感


全國文化產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韌性持續增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805億元,比上年增長0.9%。


當前,我國擁有電影銀幕超8萬塊,是世界上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8萬多塊銀幕有力地支撐起中國電影的市場根基,電影票房穩居世界前列。


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帶來豐碩成果,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不斷釋放,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噴湧而出,帶給觀眾切實的獲得感。


今年暑期檔,《長安三萬裡》《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等類型豐富、題材多樣的影片表現亮眼;近年來,《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等電視劇作各具特色,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隻此青綠》《詠春》等舞台作品成為爆款;《雪山大地》《千里江山圖》《本巴》《寶水》《回響》等文學作品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隨著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的推動,一大批優秀作品與編輯、出版、宣傳等環節形成全產業鏈,創作生態蔚為壯觀……這些作品不僅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我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今年6月,第十五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發布。縱觀名單,上榜企業既取得了亮眼的經濟效益,也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踐行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方面始終走在前列。


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文化企業順應時代發展大潮,在深耕主業的同時,紛紛探索多元發展路徑,多措並舉鞏固拓展市場、發力新興渠道,做出新突破、取得新成績。各類國產版權產品、文創產品市場佔有率屢創新高、亮點頻出,“國潮”成為湧動在年輕人中的文化新現象……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累累碩果,人民群眾對國產文化產品的接受度和喜愛度越來越高,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斷增強。


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更好走向世界


法蘭克福、倫敦、紐約等各大國際書展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深受讀者青睞。截至目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已翻譯出版37個語種,發行覆蓋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及中文繁體等8個文版,面向海內外發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主題出版物、京劇、昆曲、影視劇等紛紛“出海”,持續“圈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歡樂春節”、“四海同春”、中國文化年(節)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類型豐富、形式多樣。


近年來,國產影視劇的海外表現也十分亮眼,讓海外觀眾領略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不僅古裝影視劇保持了良好的海外反響,一大批現實題材、科幻題材、動畫作品也在海外廣受歡迎,成為文化“出海”新符號。


《人世間》早在拍攝階段就被海外公司看中,聚焦脫貧攻堅的《山海情》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三體》實現國產科幻劇集海外傳播“零”的突破、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安三萬裡》在海外受到關注……國產影視劇“出海”煥發出新的面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我國網絡文學也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海外活躍用戶超過1.5億人,訪問用戶超9億,覆蓋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


通過書籍、影視劇、文化交流活動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得以了解“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日益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於世界。(作者:劉陽、鄭海鷗)


《人民日報》(2023年09月13日 第06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