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誇父逐日的神話傳說,多數人的理解都是錯的

文/有毛僧

誇父逐日的神話故事最早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原文是“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根據學者劉宗迪的考證,這是一則天文記錄,而不是神話故事。

將這段記錄簡單地理解為神話故事,是對《山海經》最大的誤讀。誇父應該是上古時代一位天文學家,即便是不是天文學家,也應該是懂天文的部落領袖。誇父與日逐走,目的是測量日月變遷與四時輪回的規律。他並非是追逐太陽,而是追逐日影的變化。

所謂“入日”,其實是進入太陽的陰影中做測量。用什麽測量呢?其實是用插在地上記錄太行變化的木棍,由於木棍比較多,最終變成了鄧林。誇父做這種測量的目的是,弄清楚四季的變換,然後解決農耕的水源問題。

通過測量,誇父最終找到了黃河與渭水的支流,由於當時氣候乾旱,黃河與渭水的水量不足以支撐整個部落的生產和生活,於是他準備帶領部落向北尋找大湖。部落遷徙的過程中,誇父因為缺水而死,部落的其他人最終到達了大澤,生存了下來。

古代人已經可以通過太陽的變化識別出月份與季節,識別的標準是尋找靜物對標。其中,山與水是非常明顯的對標。根據太陽升起、落下時在山頭上的變化,可以大致推理出明確的一年四季的變化。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至今還有通過山脈為參照,分析四季變化的民眾。

關於“誇父逐日”,多數人都將其看作是神話故事,甚至後人對此有了很多基於神話的演繹,當然都是錯的。僅僅從字面上無法得出更多資訊。如果結合古代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則可以看出,當時的天文學基礎與《山海經》的記載恰好吻合。

當代有人解釋人為,誇父逐日是寓言,告訴我們只有與太陽、時間賽跑的人才能做得更快。越是走得快的人,越會缺水口渴。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不落後於時間,有機會和時間競賽。這種解釋牽強附會,驢唇不對馬嘴。

整個《山海經》是天文學記錄,講的是原始歷法形成的支離破碎的過程。裡面的神話,基本上都不是神話,而是明確的歷史文獻記錄。隻不過,大量的生物已經滅絕,當代人無法對上號罷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