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少年”王石

“很佩服汪建的純粹和高尚。”

——王石

8月4日晚,王石發布微博:“人生旅途無限風光在險峰,華大2018年年會上,經華大集團董事會批準,我為華大集團董事會聯席董事長。”5日早間,華大基因方面也發出了確認公告。6日,華大基因股價早盤高開,一路漲至74.30元的高點,漲幅最高達7.84%,最終收於71.09元,全天漲幅3.18%。

王石此時的加盟,無異於一位救火隊長。因為就在上個月,資深媒體人伯通的一篇《華大癌變》,講述了一位產婦受到華大集團的檢測結果誤導,最終產下畸形兒的家庭悲劇。一時間,華大集團從國內基因研究龍頭企業的神壇跌落。

對王石來說,和華大集團董事長汪建的關係是“兩個人好得恨不得穿一條褲子”,朋友落難,不得不幫。網友稱王石加入華大集團是“趟渾水”,但王石自己覺得,風口浪尖為兄弟月台,值得。

雖近古稀之年,王石依舊登高望天。

肝膽相照,是為少年郎

王石和汪建是過命的交情。2003年倆人在登山途中相識,王石聽說汪建是一位分子生物學的科學家,汪建聽說王石剛登過珠穆朗瑪峰,彼此間肅然起敬。因為血液中湧動著同樣的少年野性,相識後倆人經常相約一起爬珠峰、徒步穿越羅布泊。

王石有個習慣,每完成一處探險,就會在當地撿塊石頭做紀念。2002年,一位名叫嚴庚華的珠峰探險者送給王石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很特別——石頭的剖面藏著一個海螺,這證明了喜馬拉雅山脈在三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嚴庚華與王石在珠峰大本營一同出發,王石在登頂7500米的章子峰後下撤,嚴庚華則繼續前進,他此行的目的是登頂珠峰。

但隨後傳來了嚴庚華遇難的消息。

嚴庚華並非個例,就連王石自己的兩次珠峰之旅也是險象環生:第一次因為缺氧產生幻覺,第二次出現暫時性雙目失明。登頂途中充滿危險:颶風隨時可能撕裂挑戰者的帳篷;在某些岩石區,人們只能靠嚴重彎曲的雪樁上的破損繩索來固定自己;甚至有時用相互擊打的方式來保持體溫。除了極度寒冷和疲憊會不斷吞噬人的體力,攀登過程中看見的一具具屍體也令人毛骨悚然。“環境惡劣,就連你想把同伴屍體拉下山,也做不到。”

王石和汪建就是在一次登山過程中建立的“生死之交”:有一年登厄爾布魯斯,汪建是最後一批登山的,剛上山就嘔吐,只能下撤。王石注意到,汪建走了一段路就蹲下來,不再走。要知道,下珠峰的時候蹲下來不想走,是極度危險的事,於是王石冒著搭上自己性命的危險,硬是把汪建撐起來,拖著他走。

微薄的人生對於渾厚的山岩來說輕微渺小,但有時,一次奮不顧身的舍身相救,卻能比山海更寬廣。

王石事後回憶:“成功的爺們就應該互相敬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進步,互相不服氣,這就是爺們之間的關係,從汪建身上體現就是這樣的。”這是王石對好兄弟的深情告白。

吳曉波說,“全世界各國的企業家群體中,最愛爬山的一族就是中國的企業家。在歐美國家,董事會裡的兩個董事是不能坐同一架飛機的。我們倒好,整隊整隊去爬珠峰,就像一群敢死隊。其實,潛意識裡有一條,是鬱悶,是悲憤,是荷爾蒙太旺盛了,實在被擠兌得沒地方去了。”

這是基於中國企業家的生存環境視角所作出的獨特評價,或許登山和管理企業有相通之處,爬上一座山與經營一家企業都需要攀登:遇險、無助、堅持與退出、挑戰與妥協,每一步抉擇都是生死考驗。最終,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

經營企業就像在攀登一座山,企業家精神在登山過程中被具象化,正因為充滿困難和危險,才讓登山變得特別,才令“少年”王石欲罷不能。

讀書寫字,少年郎的求學夢

熱愛登山的王石,60歲的時候轉而攀登另一座無形山峰——去哈佛大學留學。1951年出生的王石少年時期趕上文革,沒正經上過大學,上學讀書一直是王石內心的多年夙願。

當初有記者問汪建,他為什麽佩服王石。結果汪建對著記者反問:“我為什麽要佩服他呢?” 這一反問,記者就愣了。王石清楚地記著汪建的回答:“我為什麽佩服他呢,他是著名企業家,我也是。他登上珠峰,我也上去了。我是科學家,他是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汪建的一句玩笑話,把王石多年的夙願,送上了實現的快車道。幾個月後,王石抓住了一次去美國訪學的機會。就這樣,一個有著同教授般年齡的學生,背起書包,穿梭在哈佛校園裡。

嘲笑和奚落接踵而至,微博上有網友留言:“哈佛也有中文班嗎?你聽得懂嗎?”還有更狠的:“哈佛也有老年班?”王石自己也覺得很累,但並不是因為冷嘲熱諷感到累,而因為到了國外,語言是個大困難。王石急得上火,牙齦腫、牙齒痛,最後拔了三顆牙才能睡得著覺。

有時候確實很累,但王石明白,因為累而放棄後,就會發現原來人生最糟糕的感覺不是累。

有著強大自我約束力的王石,有著如青年人一般的學習熱情與渴望。有時與眾人聚會,相談甚歡兩個小時後,他會突然表示:“我要開始學英文了”,便戴上耳機開始學習,旁若無人,專注力驚人。女友田樸珺曾說在家裡研讀英文的王石,“燒水的陶瓷壺,壺嘴的哨子都快燒到融掉了,王石仍能不受影響”,頗有當年“書聖”王羲之吃墨的境界。

在哈佛學習兩年半之後,王石漸入佳境。他選擇了繼續前往劍橋讀書。年過半百的他推著自行車,經過康河旁的草地時,他好像與那些因和達爾文、牛頓和霍金走過同樣的路而興奮的少年一樣了。他聽到有人在吹口哨,是《九九豔陽天》。

仔細一聽,原來是他自己在吹。

哪個少年不懷春?

國外遊學,王石實現了多年以來的大學夢,還收獲了一份年輕而自由的愛情。這段與田樸珺的“意外”,看似巧合,但王石如少年般對自由愛情的渴望才是最原始動力。

田樸珺在認識王石之前,已經獨自一人在房地產圈沉浮六年。2011年紐約遊學期間,因為同是地產圈內的人,王石漸漸對社交能力極強的田樸珺產生好奇。為此,王石連續五天請田樸珺吃飯,但前三頓都沒帶錢,等到第三頓時,田樸珺火了,對王石發怒:“你太沒誠意!”於是,王石誠意十足地再請第四頓,田樸珺抱著“一定要把請他的吃回來”的想法再次前往。第五頓飯時,王石終於向田樸珺表白。

王石在波士頓留學,田樸珺在紐約。那段日子,王石每個禮拜五下課後,都會風雨無阻地從波士頓搭乘5個小時的火車到紐約,周日再風塵仆仆地趕回波士頓,田樸珺強調,這個行程不曾因為任何理由而取消。

愛情不只是日複一日的夢想,還有平時常日中的柴米油鹽。田樸珺說想家了,從不下廚的王石也會洗手做羹湯,用一下午時間做出一鍋紅燒肉。雖然紅燒肉的賣相實在不敢恭維,網友看到照片後建議王石去職業學校學學烹飪。但這並不妨礙田樸珺幸福地感歎:“太好吃了!我一口氣吃了半鍋!”

平日裡,兩個人很享受在老公車上慢慢悠悠的時光。漫天飛雪中拉著一木板車二手書回家的場景,被田樸珺深深定格在記憶中。

花甲之年的王石,依舊可以愛人如少年。

在愛情裡年齡似乎從來不是問題,關鍵是勢均力敵。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王石大可不必依靠田樸珺獲得財富、名聲、社會地位。王石也不會花費與前妻離婚的高成本,換得相貌並不出眾的田樸珺。

作為一個充滿創造力的頭腦,王石或許需要一種方式來保持他內心的創造力與激情。這是他習慣了一輩子的精神模式,就好像大部分人習慣了庸俗平常的精神狀態一樣。自由而熱烈的愛情,或者說田樸珺本身所具有的年輕、朝氣蓬勃的內心,正是他實現自我需求的一部分。

在王石的人生坐標上,年齡的刻度仿佛已經失去意義,他只能用自己無休止的腳步去丈量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是一個生命對真正自由的渴求,一種個體對無窮世界的念念不忘。

在他的生命長河中,67歲,或許還真的只是一個少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