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龍救不了的《神探蒲松齡》,敗走春節檔後仍想做大IP

從沒有哪年春節檔如同今年這般競爭激烈。曾經的六強、四強爭霸,今年變成了八強瓜分百億票房。

《瘋狂的外星人》含著金鑰匙出生,黃渤與沈騰強強組合,使該片一開始就領跑春節檔,預售、豆瓣評分、排片率均佔絕對優勢;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與韓寒的《飛馳人生》同樣自帶光環;打著“開啟中國硬殼科幻電影”的《流浪地球》,更是憑借“創建電影工業的強大使命感”與主創團隊的“阿甘”精神,在“宣發”管道殺出了一條血路。除此之外,特供小朋友的《熊出沒》、《小豬佩奇過大年》天然具有一定的吸金能力。

火拚的狼煙之下,對於決定命運的前兩周,每一部影片的主控方都很忐忑,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排片率、上座率、票房數據、觀眾人群等各項數據的變化都難以預估。

在年味逐漸變淡的春節期間,電影院成為少有的積聚人氣的去處。“先看成龍的《神探蒲松齡》吧,輕鬆搞笑。接下來,吳京、黃渤、周星馳,一部部來欣賞。”聽取兒子意見的王蓉,選擇了初一14:20的場次,3D影廳,上座率80%左右,在舒適的環境中看大文豪蒲松齡變身神探,大破妙齡少女失蹤迷案,也是一種視覺享受。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與王蓉相似,選擇《神探蒲松齡》的觀眾多是一家人,希望在笑聲中持續過年的團圓與美好。

這樣的情景也基本符合出品方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的預判,“這部影片是春節檔裡面最合家歡的,男女老少都適合看,這也是我們選擇春節檔的重要原因。”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神探蒲松齡》遭遇了滑鐵盧,截至2月11日16時,該片票房累計1.3億元。有影評認為,無論是影片製作水準、成龍的影響力還是故事呈現效果,全明星陣容的《神探蒲松齡》都不應該這麽慘。

但上映前夕,《神探蒲松齡》的排片與預售就不起眼,排片僅為8.1%,預售票房也只有1150萬元。初一上映後,口碑還算不錯,在貓眼平台的評分為8.4分。遺憾的是,隨著《流浪地球》等競爭對手的“聯排炮”式的宣發攻勢之下,《神探蒲松齡》幾乎被淹沒,豆瓣評分跌至4.2分。業內人士分析,照此情形,《神探蒲松齡》的票房會有幾億,與其投資不相上下。

明明是“一手好牌”,怎麽就打了個稀巴爛?

在全民追捧“票房冠軍”如何煉成的瘋狂裡,基本只有一類人是冷靜的,那就是投資人。畢竟,能夠盈利的影片只有10%左右,如何避免成為“炮灰”,一部不該失敗的影片,更值得去研究探討。

“賀歲檔大佬”成龍的轉型

對於如何廝殺春節檔,《神探蒲松齡》的出品方並非沒有預案。

“初一初二上映前兩天,票房數多與少都是正常的,也都在我們的預測範疇之中,真正會拉開差距的,就從初三開始。這時候,就是口碑來引導票房變化,這就是我們的信心所在。影片品質決定一切,好片子是會吸引觀眾的。”對於《神探蒲松齡》的“口碑”,在春節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亞寧是非常篤定的。

一部電影該具備的人氣、故事、品質水準,這部電影都有。“《神探蒲松齡》是(春節檔)唯一一部古裝奇幻片,又是自帶流量的成龍大哥主演,這就是差異性。”亞寧說,從2017年立項,出品方就劍指2019年春節檔。

“賀歲檔”一詞最早來自香港電影市場。上世紀80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每到春節前夕,都會有一些電影公司拍幾部熱鬧喜慶的電影,專門安排在春節期間上映。當時處於萌芽狀態的內地電影還沒有檔期概念。1994年,《大醉拳》以香港進口大片的身份在內地上映,能夠走出錄像廳,在影院裡欣賞成龍酣暢淋漓的功夫,是當時年輕人所追捧的。

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作為第一部以“賀歲片”名義引進中國內地的影片,當年的票房收入僅次於施瓦辛格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正是受到《紅番區》的啟發,高軍等人產生了扶植國產賀歲片和導演的想法。經過一番醞釀,三年後,號稱國內賀歲片開山之作、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問世。當時,成龍已經以每年一部的速度,連續在國內推出了《警察故事4》《義膽廚星》《我是誰》等5部賀歲片,創下了近4億元的總票房。

“成龍應該是國內電影市場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賀歲檔大佬’,不完全統計,成龍幾百部的電影中,單是春節檔上映的應該有20多部。春節除了吃團圓飯,看一部成龍的電影,已是一種習慣。”對於誰來扮演蒲松齡,亞寧心中唯一的人選就是成龍。

但當時成龍檔期很滿,亞寧擔心邀約很難,頗感意外的是,成龍在看到劇本後,很快就有了回復。但是,大眾是否認可功夫巨星扮演的文豪,又是另一份擔心。

從1997年開始,馮小剛、葛優搭檔的馮氏幽默喜劇基本替代成龍的功夫喜劇,成了春節檔的絕對主角。從《不見不散》《一聲歎息》《重量級人物》《手機》到《私人訂製》,馮小剛成為賀歲檔,尤其是春節檔的常客,也成為喜劇大師。

“這是一個時代,也是一個標識,就是春節檔、合家歡的喜劇已是一個重要的類型片,這是消費心理與消費市場所決定。”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如此認為。

從這一點看,帶有“國際功夫巨星”光環的成龍壓力並不小。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憑借其五色斑斕的時空背景、酣暢淋漓的動作戲、俯拾皆是的幽默橋段,成龍備受好萊塢的青睞,成為國際功夫巨星。但好萊塢也是把雙刃劍,成龍電影的時空、故事、人物、價值觀和精神氣質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有人甚至批評成龍“被好萊塢綁架”。

漸漸,成龍在好萊塢的事業開始滑坡,2004年多國合拍大片《環遊地球80天》遭遇票房滑鐵盧。

這一年,成龍重歸香港,繼續拾起他當年賴以成名的小人物、警察、平民英雄戲路,並開始了與內地的合拍,憑借《神話》、《寶貝計劃》等多部合拍片,成龍再度打開了廣闊的內地市場,2010年他以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中等製作影片《大兵小將》回歸賀歲檔。

在王蓉看來,成龍的形象體系有許多關鍵詞,比如小人物視角、諧謔氣質、正義精神、平民英雄身份、傳奇色彩等,但在這個體系之中,最重要的元素還是成龍行雲流水的拳腳功夫,以及“摔不爛打不死”的頑強精神。

但歲月不饒人,《大兵小將》、《鄰家特工》等賀歲片中,成龍的老態和疲態已很明顯,身姿不複年輕時的矯健,動作也不再迅猛和犀利。

花甲之年的成龍多次向公眾坦白,自己太累了,他不想再像年輕時一樣跳海、鑽火、跳樓、撞車了。

“大哥一直也在尋找突破,渴望轉型。”提及這些,同為成龍粉絲的亞寧也有一種無言的痛。

曾有消息稱,成龍曾想過跟張藝謀合作文藝片,但遲遲沒有下文。另一種說法是,張藝謀熱愛的那種萬箭騰空、劍劈水珠、追求意境的動作大片,成龍又自認拍不來。

如此,成龍在一邊監製、扶植新導演與功夫明星,一邊試圖轉型,在其功夫體系中,加一些考古專家等文人的色彩,也取得了觀眾的認可。

起用新導演,開啟“賭博”

年過六旬的成龍想通過大文豪蒲松齡來轉型,成功的幾率有多高?

亞寧給出了足以說服成龍的答案。首先,《聊齋志異》作為經典名著,具備成為“商業系列大片”的基因,“古典名著肯定是聚寶盆,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因為認知度在那兒,世界觀也是被接受的。”

根據觀眾的認知度、觀眾的熟悉喜歡程度、情節的想象豐富度等綜合數據考量,符合出品方需求的古典名著中,排名第一的是《西遊記》,接下來是《封神演義》、《聊齋志異》與《八仙過海》。相較而言,《西遊記》改編的電影很多,也做過很多開創性的改編,而《聊齋志異》的改編並不多,比較巧的是,網絡文學平台中,就有《聊齋志異》相關的網絡小說,於是出品方買下了作者的版權。

但該網絡小說並不適合做電影,給主創團隊最大的一個幫助是人設,“把蒲松齡放在他的故事裡,小說中的每個故事設定成一個案件,由蒲松齡來探案。這也是最新奇之處。”受此啟發,編劇寫的第一個版本讓主創團隊比較滿意。蒲松齡執陰陽判化身神探,與捕快嚴飛聯手追蹤金華鎮少女失蹤案,寧采臣與聶小倩的愛恨情仇又串起了整個破案過程。

亞寧認為,故事創新需要邏輯通順,“最為關鍵的是,蒲松齡與別的大文豪又有不同,在電影中他有很多可愛調皮之處,比如給孩子們講聊齋的故事,他身邊還有幾位精靈,充滿著樂趣,這些與成龍大哥本身的喜劇幽默風格還是比較符合的。”

其次,《神探蒲松齡》是特效電影,很多時候是演員在綠布之下與空氣進行表演,很多場面,包括打鬥場面可通過特效完成。如此,變身神探的成龍依舊可以行雲流水,詼諧有趣。

但成龍與出品方也需承擔風險,那就是,誰來執導電影。

眾所周知,好萊塢特效電影工業已相當成熟,目前全球票房排名前20的電影中,特效電影佔到了一多半,比如,《變形金剛》系列、《阿凡達》、《星際大戰》等影片,特效都成為極其重要的元素。但特效電影對中國導演仍是比較新的電影形態,近年僅有徐克的《狄仁傑》系列被市場認可。

如此情形之下,起用新導演,就是一次“賭博”。

“往往好的資源都集中到了知名導演那兒去了,但是年輕人總需要出來,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扶持一些年輕人,他們能夠保持創作上的年輕的心態和比較現代的創作理念。”亞寧希望,新導演能夠借此脫穎而出。

最終,在英國學習並在好萊塢待了很長時間的嚴嘉成為《神探蒲松齡》導演首選。資料顯示,嚴嘉曾參與製作過《木乃伊》、《變形金剛》等影片,回國後,嚴嘉和另一位特別關注技術的導演參與製作了《大鬧天宮》和《三打白骨精》。嚴嘉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是82分鐘的特效電影《食人蟲》,豆瓣評分僅3分。

亞寧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他當時拍這部特效電影,只有600萬還是800萬元投資,可以看出有的特效是沒有完成的,一看就是沒錢了。他有一定的基礎,之前我們看到《大鬧天宮》和《三打白骨精》也不錯,所以我是覺得可以用。”

特效製片總監Connie Yawen Gao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了配合主人公“入奇境、下凡塵、捉妖邪”的角色定位,特效團隊大量運用了CG電影后期製作技術,創造出影片中的“夢幻世界”。

亞寧感歎,複雜的特效幾乎耗費一年時間,單是特效投入就佔到總投資的三分之一還要多。

試錯之後,蒲松齡還會拍網劇?

這場花費巨大心力與財力的“賭博”,最終失敗了。目前春節檔已結束,《神探蒲松齡》票房才過億,這個數字僅是《流浪地球》小半天的票房。

在《神探蒲松齡》的評論中,有觀眾認可編劇的創新精神,但限於影片時間有限,很多背景並沒有交代清楚。對於蒲松齡變成神探的角色設定,有觀眾歎息,“成龍大哥年紀大了,擠眉弄眼真的不適合他了。他想表現得又俏皮又機靈,我隻覺得油膩和怪異,像一個深井冰老頭。”至於花費巨資的特效,則成為最大吐槽點,“蒲松齡手下的那幾個妖怪,感覺造型審美不在線,絲毫看不到可愛之處。”

一些專業人士認為,在整個賀歲檔中,《神探蒲松齡》無論故事還是特效,都可謂中規中矩,豆瓣評分不至於那麽差。但市場就是戰場,稍有不慎,就會大勢已去,尤其是對於關鍵的大年初三的口碑決戰,出品方也沒有采取太多措施去挽救,口碑一日之間從8.4跌至4.7分,幾乎無回轉之力。

至於為何沒有挽救,業內分析,基本是兩個原因。一是宣發資金有限,按現在行業的打法,宣發費用基本與投資成本持平,有的甚至更高。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了解到,此次賀歲檔的宣發投入,最重要的影片都上億了,最高的近2億元。相較而言,《神探蒲松齡》宣發費用算是低的,與最高投入項目相差8000萬元左右,除去前期與院線的溝通,要想和《流浪地球》一樣在大年初二去做所有主創的“聯發炮”式宣發,可能性幾乎為零。

其次是春節檔競爭太過激烈。“成龍+阮經天”的組合,相較於吳京,以及“沈騰+黃渤”,略顯單薄了些。若沒有特別過硬的故事,勝算並不高。

一部電影失敗的原因畢竟錯綜複雜,但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影視行業的“新兵”,該片出品方愛奇藝影業有試錯的機會。

2014年,愛奇藝影業成立,提出的戰略方向是,致力於創新互聯網影業模式,整合內外部平台資源,使愛奇藝影業的互聯網基因服務於電影行業,為電影行業創造更多價值。歷經《我是你媽》、《八月》等小成本主控項目的試水,以及“整合百度糯米資源”,打通了票務上遊的宣發、行銷等環節,愛奇藝影業在2017年才開始制定“主控IP”方針,《神探蒲松齡》就是第一個大的IP項目。

按照計劃,蒲松齡會有系列,比如,《蒲松齡》網劇,同題材的VR電影、動漫和遊戲,這些系列項目雖然不會太受電影的影響,但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如何打硬仗,將是愛奇藝影業真正要反思,並下功夫解決的問題。畢竟,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第二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