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港姐,還是香港的一張名片嗎?

文 | 江宇琦

編輯 | 師燁東

什麽樣的元素最能代表香港?

是維多利亞港、尖沙咀的燈火斑斕,是太平山頂的一覽無遺,是旺角街頭的熙熙攘攘,還是港片、港劇裡的快意恩仇亦或情深似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港媒給出的答案卻是“香港小姐”:“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恆的魅力名片。

那些年間,每年入夏之後,整個香港的目光都匯集於此,街頭巷尾、茶余飯後,港姐總能成為熱門話題。到了決選的夜晚,甚至大半個香港的市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等候結果,街上的行人都要比往日少許多。

而港姐也不僅僅只是一場選美,很多參賽選手日後都步入了娛樂圈,並乘著香港娛樂產業發展的東風,將自己的影響力拓展到了亞洲各地。趙雅芝、張曼玉、李嘉欣、蔡少芬……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正是香港娛樂產業黃金時代最好的注腳。

1990年港姐冠亞季軍合影

可惜港姐的熱度在90年代初來到巔峰後,就逐漸走起了下坡路,在新時代內容和思想浪潮的衝擊下,很多年輕的香港觀眾早就不再在意這張名片了。早在一個月前,2019年香港小姐首輪面試就已經正式開啟,但直到7月11日港姐15強首次會晤、港媒又開始了例行的“毒舌吐槽”,很多人才猛然想起還有這場“年度盛典”。

“港姐有句宣傳口號叫‘美麗與智慧並重’,小時候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但這些年其實大家也都不太在意了。”一位香港的大學生告訴毒眸,家中長輩們普遍會認為港姐十分重要、代表了香港,可到她們這一代的時候,很多人已經體會不到其中的意味了。

主辦方TVB不是沒有想過要去挽救港姐選舉的頹勢。過去的十幾年間,從和明星聯動到更改投票的方式,港姐的選舉一直在試圖加入新的元素。但這畢竟是四十年前香港娛樂產業鼎盛時期的縮影,隨著香港社會環境和娛樂產業形態的變遷,港姐這張城市名片終究沒法再保持它原本的樣子——港姐正在香港市民的心中“落幕”,已經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從“富豪選妃”到“城市名片”

1946年,剛剛從二戰當中走出的香港百廢待興,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也借機逃至香港。短短一年之內,香港人口就從60萬躍升至160萬。加之時局動蕩,香港很快陷入到了糧食危機當中(直到1948年危機才算化解),每天都有人被餓死。

底層社會民不聊生,上流階層卻歌舞升平。當年6月,“空軍俱樂部”與“香中泳團”舉辦的“國際慈善游泳比賽大會”在香港麗池花園夜總會舉行,中間還特地安插了一個“香港小姐”選舉活動來進行選美。而選美的過程無非是參賽選手身著泳裝展示儀態,再由幾位“評委”打分。所以香港歷史上第一次“港姐選舉”,實質上更像是有錢人們的一次消遣。

香港歷史上第一次的“港姐選舉”

最終,原本只是在香港一家酒店做女招待的廣州女孩李蘭(原名梁淑真),以82.9分的成績從11名佳麗中脫穎而出,成為歷史上首位港姐冠軍。奪魁之後的李蘭順利以此為跳板進入演藝圈,接連出演了《情焰》《黃飛鴻鞭風滅燭》等影片,並在日後嫁給一位娛樂場經理,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雖然李蘭成名後不久就息影、淡出了娛樂圈,但她的經歷還是讓更多出身普通的女孩開始對港姐這一身份心生嚮往。隨後幾年,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開始報名參加香港小姐選舉,並借此進入了演藝圈或嫁入豪門。正因如此,早年的港姐選舉也被一些港媒諷刺是“富豪選妃”。

首位港姐李蘭

1958年,在香港做了多年電影生意的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一起成立了邵氏電影公司,開始涉足電影製作。為了給影片物色合適的女演員,等到1959年新一屆港姐選舉開始時,邵氏便成了合作方,並希望借此能夠選拔一些外貌出眾的女演員。自那之後,凡是獲得港姐前三名的佳麗,經過試鏡後都可以獲得一份邵氏公司為期五年的演員合約。

最終,1959年港姐的季軍王麗貞,成了當年唯一一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接受邵氏合約的港姐。隨後的幾年裡,她改名為莫愁,出演了二十餘部電影。不過出道之後,莫愁的事業一直沒有太大的起色,這令她十分苦悶。因此在從影后的第六年,她吞下大量安眠藥自殺,成為了港姐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王麗貞的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那個年代港姐命運的寫照。這些來自普通人家的女孩,雖然能夠借助這樣的選舉走入上流社會,但在那樣的花花世界裡,很多平民女孩終究只是配角。偌大的名利場上,她們真正能夠得到的機會或是尊重其實十分有限。

港姐地位真正出現扭轉,是在1973年。

彼時的香港早已從四五十年代的動蕩中走出,經濟發展迎來騰飛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水準的提高,讓香港市民開始更多關注起娛樂消遣,香港娛樂產業也隨之邁入發展的快車道。

而此時邵氏的生意早就不僅僅只是局限於電影——1967年邵逸夫創辦了TVB,並從1971年開始舉辦“藝員培訓班”來造星,如何挖掘更多明星資源、將電視的生意做大,自然也是整個公司關注的焦點。

基於這樣的考量,1973年TVB正式接過了香港小姐的選舉工作,將這項在此前時斷時續的活動正式確立了下來,並首次提出了“美麗與智慧並重”的口號。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港姐選舉的過程中,考驗選手學識、閱歷、臨場反應等的提問環節也越發受到重視,港姐不再僅僅只是“好看”的代名詞。

1973年港姐選舉首次提出“美麗與智慧並重”的口號

TVB選美時代,首位港姐冠軍名叫孫泳恩。但由於奪冠之後孫泳恩立刻前往美國求學,日後在演藝圈內也並不算活躍、僅僅隻出演過一部電影,因此很多人在談到這年港姐冠軍時,往往都會將其遺漏,而更多地討論另一位冠軍狄波拉。

但此冠軍非彼冠軍,因為這年是港姐選舉正式確立下來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除了TVB操辦的選美比賽,“香港東方選美會”也按照老的選美方式,選出了當年的另一位港姐冠軍,那便是狄波拉。成名之後,狄波拉先後成為過香港麗、TVB等香港電視台的主持人,也曾出演過不少電影與劇集。而在和第一任丈夫謝賢結婚後,她曾一度淡出過娛樂圈,並在此期間生下謝霆鋒、謝婷婷兄妹。

而在日後看來,1973年香港小姐選舉最大的獲益者,並不是當年的兩位冠軍,而是僅僅只得到TVB港姐選美第四名的趙雅芝。雖然當時只有19歲的趙雅芝,因在提問環節發揮失常未能進入前三甲,但其外貌和氣質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賽結束後,趙雅芝選擇做了空姐,直到兩年後TVB上門邀請,她才轉身投入了娛樂圈。

這一回,趙雅芝沒再錯失機會。出道後不久,她就接連出演了《倚天屠龍記》《楚留香傳奇》等TVB大劇,並最終因為在1980版《上海灘》中飾演馮程程而名聲大噪、躋身“無線四大花旦”——此時她也不過才26歲。而1992年的《新白娘子傳奇》,則成為了她最重要的標簽,伴隨她留名影史。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素貞讓趙雅芝留名影史

以孫泳恩、趙雅芝為代表的這一批70年代港姐的“橫空出世”,徹底扭轉了很多人對於港姐“富豪選妃”的刻板印象。加上電視媒介的助力,香港小姐選舉終於不再僅僅只是上流社會的一種消遣,而是真正走向了大眾、與民眾還有大眾娛樂產生了更多聯繫。

待到1976年港姐選舉時,TVB更是直接打出口號、將港姐的地位拔高:“港姐競選,目的在於選出一位才貌雙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麗與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對香港的印象。自那時候開始,香港小姐就真正作為香港的一大城市名片,逐漸深入人心。

港姐盛世

1979年,時年19歲的鍾楚紅在母親的鼓勵下參加了當年的港姐選舉。儘管她因為不會穿高跟鞋而在現場出現失誤,最終僅僅獲得了第四名,可被後世稱作“最美豔的港姐”的她,還是得到了香港名演員劉松仁的賞識,並由此踏入了演藝圈。

4年之後,比鍾楚紅小四歲的張曼玉,也萌生了競選港姐的想法。她曾說:“參加香港小姐競選,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有勇氣的決定。我最怕與人競爭和比較,因為我怕輸!這一次我下了決心,因為參加港姐選美是我進入娛樂圈的重要機會,就算落選,我還會有機會當藝員,因為演戲實在太吸引我了!

張曼玉

最終,張曼玉在1983年的港姐選舉中獲得了亞軍及“最上鏡小姐”的殊榮,緊接著她又代表香港遠赴赴英國,參加“世界小姐選美大賽”,並進入到了15強。回到香港後,張曼玉如願以償地簽約了TVB,開啟了她頗具傳奇色彩的演藝生涯。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鍾楚紅、張曼玉為代表的“玉女港姐”的亮相,直接將香港小姐的選舉推上了巔峰時代。1973年TVB剛剛開始操辦港姐選舉時,還有人擔憂泳裝選舉等形式是否太娛樂化,但到了80年代之後,大眾對選美接受度的越發提高使得港姐選舉的“全民娛樂性”被瞬間放大。TVB也順水推舟,不僅泳裝選舉越做花樣越多,還在港姐選舉中加入了外景拍攝等博人眼球的環節。

1990年的港姐泳裝VS2018年的港姐泳裝

在當時,每年的港姐選舉都會成為全香港共同的話題,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相關元素。“我家裡的長輩對那時候的港姐可謂如數家珍,十分了解她們的情況。甚至連一些不是很出名、我都沒聽過名字的港姐,我媽媽都能說出來她最後嫁給了誰。”一位香港的90後告訴毒眸。

就在港姐熱度越來越高的同時,香港影視產業的發展也來到了高點。

整個80年代,香港影片的年產量一度達到過200部以上,電影總產值一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不僅如此,作為亞洲電影的中心,香港電影還牢牢把控著日韓、台灣、東南亞等地區的市場,台灣一度對港片實現了近乎“全開放政策”,以至於港片在台的市佔率曾達到40%以上。而除了電影,由於很多香港的電視劇公司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採用企業化管理模式,到了八十年代整個港劇產業也十分成熟,《上海灘》《鹿鼎記》等經典劇集便是誕生於這一時期。

影視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行業對於演員的需求也被不斷放大。形象好、氣質佳、具有全民熱度的港姐們,自然就順勢成為了這一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二十多年前,還是只有前三名的港姐才有機會和邵氏這樣的大公司簽約,但到了80年代,幾乎所有人氣選手都能得到不錯的片約或其他演藝機會。1987年參加港姐選舉的邱淑貞,因整容爭議而憤然退賽、止步12強,可選美結束後還是有許多公司、導演向她投來了橄欖枝。於是她先是簽約了TVB,做起了電視劇演員,緊接著又在大導演王晶的提攜下開始演電影。

邱淑貞因整容爭議退賽

至於鍾楚紅這樣具有全民熱度的港姐,更是打從出道起就能接觸到最頂級的資源。鍾楚紅在80年代平均每年都有4、5部片約,其中1989年甚至有12部由她出演的電影上映,以至於當年香港盛傳一句話:“再紅紅不過鍾楚紅, 再發發不過周潤發”;張曼玉出道不到一年,就和張國榮、梅豔芳同台飆戲,兩年後又晉升為成龍電影的女主角,並一路成為享譽國際的“雙A電影節影后”。

許多原本出身平凡的女孩,一夜之間名震香港、能到國際電影節上拿獎,推動港姐選舉成了無數香港女生的夢。甚至於很多遠在海外生活的香港籍女生,也會為了港姐選舉而回到香港。在描述當時的盛況時,一些香港媒體曾頗為自豪地寫到:“少女們從五湖四海出發,從紐約、上海、溫哥華趕來,接受這個神話城市的審閱。

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香港小姐最鼎盛的時期。

而這港姐盛世的頂峰,則在1988年後正式到來。這一年“最美港姐”李嘉欣成功加冕港姐冠軍,雖然在日後的歲月裡,其演技和個人生活一直頗受爭議,但很多人還是一致認為,她是港姐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冠軍,“富不過李嘉誠,美不過李嘉欣”也因此而廣為傳播。

1988年,18歲的李嘉欣拿下當年的香港小姐

李嘉欣奪冠之後的幾年裡,人們報名港姐選舉的熱情變得格外高漲,連很多高學歷的女性也開始報名參賽。1989年從李嘉欣手上接過港姐冠軍桂冠的,是日後和她有無數糾葛的陳法蓉。陳法蓉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具有大學學歷的選美冠軍得主。一襲短發亮相港姐選舉的她氣勢逼人,而早在面試階段,面對評委“你為何要參賽”的問題時,她就直接說出五個字:“我是來贏的。

此後兩屆的港姐冠軍,同樣都是名校畢業生。1990年的冠軍袁詠儀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專業,她是張曼玉後港姐的又一個演技巔峰,一生之中光是香港金像獎獎杯就拿了三座;1991年冠軍郭藹明則是以美國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身份參選的,這也是歷史上學歷最高的港姐冠軍,如果不是一時興起參加了選舉,她原本是打算繼續讀博、進入美國航天局工作。

袁詠儀曾拿下三座香港金像獎獎杯

1991年選舉刷新的不只是港姐冠軍學歷的紀錄,也刷新了港姐的關注度紀錄。這一年的總決賽上,TVB邀請來了“四大天王”助陣,決賽夜香港地區的收視率甚至達到了44個點,為歷史最高值。此前陳法蓉在獲獎後曾經說過:“很多香港女孩小時候都做過港姐的夢。卷一根棍子當權杖,披一條毛巾在屋裡繞場一周。”——1991年的那一晚,正是這個夢最絢爛的時刻。

選美神話破滅

夢終歸是要醒的。

1993年,大熱選手郭可盈錯失冠軍,而加冕的則是被港人稱為“最醜港姐”的莫可欣。而或許是一種巧合,從次年開始,隨後幾屆的港姐冠軍命途多舛,以至於不少人說1993年的選舉結果“壞了港姐的風水”,從那往後港姐對觀眾的吸引力便越來越低了。

港媒口中的“最醜港姐”莫可欣曾被港媒建議改名為“Miss 豬扒”

不過港姐真正走入低谷,其實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濟的下行的大背景下,娛樂行業也受到了影響。某位香港演員曾向毒眸表示,1997年後有那麽一段時間裡,香港市民對娛樂內容的興趣度和需求性都很低。而在香港經濟、娛樂產業最繁華時期走入大眾視野的港姐選舉,自然也很難“獨善其身”,決賽收視率逐年銳減到20個點左右。

不僅如此,金融危機下很多影視公司突然陷入財政危機,香港影視作品的開機數量銳減。1997年港片年產量僅有87部、是1992年的一半,新生代港姐的上升渠道也因此開始收窄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對於港姐的關注慢慢不再聚焦於其外表、形象和作品,而是向八卦、醜聞轉移。尤其是1997年港姐冠軍翁嘉穗與亞軍李明慧為了爭奪豪門男朋友而鬧得滿城風雨,甚至引發了一系列官司,更是讓港姐的形象大大受損。

儘管如此,TVB並卻沒打算輕易放下這塊金字招牌。

2001年港姐決賽夜,TVB請來李克勤、譚詠麟兩大天王出任司儀,因重傷而短暫淡出大眾視野的曾志偉也為此再度亮相。可這仍然無力挽救這一屆港姐選舉的頹勢,19點的收視率成績,創1973年TVB舉辦港姐以來的最低值。雪上加霜的是,此前一直比不過TVB的ATV(亞視),當晚播出的“名人慈善百萬Show”卻斬獲了最高39點的收視率——而這是1989年以來,ATV收視首次破3。

隨後幾年,港姐選舉為了博取關注,可謂奇招用盡。2003年港姐選舉的決賽夜晚,陳小春、陳奕迅、謝霆鋒齊齊亮相助陣,司儀陳百祥則穿著泳褲和絲網透視裝登台。結果在決賽後的慶功宴上,謝霆鋒被媒體團團圍住,港姐反倒成了無關緊要的話題。而這一年的冠軍曹敏莉,則在進入演藝圈7年後便結婚息影。

除了觀眾關注度的下滑,港姐人氣下跌更直觀的一個變化,其實是人們參與港姐選舉的熱情。過去的十幾年裡,“港姐顏值下滑”已經成為了一個年年都要被人談起的話題,很多人都在感慨“港姐不如過去美了”。而每到選舉時,向來以毒舌著稱的香港娛記更是“傾盡全力”嘲諷港姐太醜,借此來獲取關注。

香港娛記毒辣嘲諷2019年的港姐佳麗形象差

“香港媒介的生存環境很惡劣。女孩們一出來,無論你如何漂亮、做得如何好,他們都要挖你的缺陷、炒你的緋聞,令很多漂亮的女孩不敢出來。這種情況在八九十年代的港姐選美時是沒有的。”港姐禦用司儀陳百祥曾表示,“港媒的惡劣”是令近年參選的美女越來越少的最大因素。

上世紀80年代,港姐和港片最火的時候,也是操辦了金像獎的《電影雙周刊》等專業雜誌最熱的時代。可是金融危機後,雖然香港經濟開始逐漸復甦,但是外埠市場的喪失和好萊塢影片、互聯網內容的先後入局,卻令曾經無比輝煌的香港內容產業失去了其統治地位。很多立足於娛樂產業的媒體、刊物也因此而逐漸消失,唯有靠八卦、醜聞來博眼球的狗仔隊還能大行其道。

曾操辦過金像獎的《電影雙周刊》

但媒體環境的變化,並不是唯一的原因。“TVB這些年以來其實也遭到過很多爭議,甚至還出現過香港居民罷看TVB的事情。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一點是因為很多人不滿意TVB一家獨大、內容產出不好。”有香港的媒體從業者告訴毒眸,“恰巧這時候Netflix、HBO開始進入香港,觀眾自然開始轉移。港姐的關注度,也隨之被拖累了。

本地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大批香港電影人、電視人只得北上尋找機會。2011年之前,1991年港姐季軍蔡少芬已經很多年沒有大熱的代表作了,沒想到最終憑借在《甄嬛傳》中飾演皇后而在內地再度爆紅;1997年港姐佘詩曼,同樣因內地的宮廷劇《延禧攻略》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而該劇也完成了對TVB的反向輸出。

佘詩曼因《延禧攻略》迎來事業的第二春

不過這些老牌港姐之所以能在內地取得機會,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早年積攢下的人氣。而隨著內地影視產業的興起,資源的分配和話語權都開始發生傾斜,大量內地的新人演員、導演開始湧現,能給香港新人的空間其實十分有限。因此更多新生代港姐的事業重心,還是只能放在香港。

然而,香港的娛樂產業和現有的造星機制,正越來越不適合這批新人的成長。

知名香港媒體人查小欣認為,大環境的變化讓香港年輕藝人的生存、發展變得十分困難:“年輕藝人和公司一簽就是10年,每個月工資1萬多塊,但是學跳舞學唱歌學表演等等課程的費用,公司只是墊支,每個人隨隨便便都要欠公司上百萬元甚至更多。所以有一個現象,近年香港紅起來的藝人,很多都是家境好的。

如此反覆間,逐漸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平民女孩一夜成名的神話不再,很多條件出挑的女生都不再聚焦於此;高顏值選手數量的減少,讓注重娛樂性的閱聽人不願再更多關注港姐,娛樂圈能賦予港姐的資源也因此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港姐出圈的難度。循環往複間,很多年輕的香港人早已不在乎誰是新的港姐。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變化也並不全是壞事。三四十年前港姐大熱,一方面是因為女性擁有的社會資源十分有限,借助外貌獲得關注是很多年輕女孩改變命運的少有渠道;另一方面,當時人們對於女性關注、評價的維度也較為單一,似乎好看才是女性“最有價值”的一面。

而如今雖然港姐們的顏值總是被媒體挑刺,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三十年前高學歷港姐是港姐選舉中的個例,但這幾年正成為一種常態,高學歷、有自己事業規劃的港姐數量正在增加。不少選擇參加港姐選舉的女性,也不再將邁入娛樂圈當做是唯一的目的,而是在選舉結束後轉投其他事業。

高學歷佳麗成為港姐選舉中一種常態

有位表示不怎麽關注港姐的香港人告訴毒眸,2015年是她為數不多有印象的一年,因為這年的冠軍麥明詩,是香港會考10A狀元、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這樣的身份令她頗為好奇。對此也有香港網友表示:“很開心如今能代表香港這座城市的,是有獨立性的現代女性。”

所以不必太過於傷感。

香港小姐,本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它曾經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發展中不太光彩的一面;而後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機遇,賦予了這場狂歡新的含義,甚至使其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代表;如今歷史的車輪又在向前,它只不過是投射出了時代新的樣子。

參考資料:

《香港美人圖鑒:那些 C 位美人,是怎麽選出來的?》

《亞視停播了,TVB還能走多遠?》

《46年港姐興衰,一座城市的浮與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