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開民國上海女人的衣櫥,張愛玲獨愛桃紅色旗袍

當我們從影視劇、書畫和史料中去尋找、還原近代中國的女性形象,不難發現旗袍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關於旗袍的一切,最終總會匯聚直指一座城市——上海。

以前人們常認為,旗袍的說法源自清朝旗人,其實這一說法並不十分準確。旗袍,最早是漢人用來指稱旗女之袍;辛亥革命後,旗女也不再穿袍;直到上世紀20年代,穿袍的女性又多了起來,包括原本不穿袍的漢族女性。最初的旗袍是在旗女之袍的基礎之上極大程度地簡化而來。此時的上海,這座讓人嚮往的國際大都市,又以它的前沿、時尚和多元化詮釋出旗袍別樣的寓意,並由此而風靡全中國。

新文化運動後,旗袍風尚興起,這是在西風東漸帶來的新思潮之下應運而生的時裝風尚。當時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傳統家庭,投身社會活動,旗袍以其簡潔的設計和體貼的剪裁,恰到好處地襯托出女性的萬種風情,備受女士們的青睞,也使得旗袍得以飛速發展。尤其是在上海,旗袍不再拘泥於固有的模式,而是大量汲取西方的時尚潮流元素,自成一派,海派旗袍也由此誕生。

興起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既兼收並蓄了滿漢服飾的實用要素,又融會演繹了中西服飾的唯美理念。在當年那個被譽為“東方巴黎”的滬上,無論是名媛顯貴還是尋常人家,都市女性或多或少都愛以穿著旗袍來追求展現自我風采,表達她們崇尚自由和婉約雅致的心智情趣。

製作海派旗袍的面料織、印十分精細,常常是先提花後印花。經典紋樣的旗袍顯示了上海與歐洲同步的流行節奏,印染工藝將外來與本土因素融合為上海獨有的文化符號。海派旗袍所用的面料既有傳統的紡織品,也有西式的紡織品。傳統紡織品多為真絲,花紋則以繡花、提花為常見。常見於旗袍面料的傳統紋飾有牡丹紋、蘭花紋、萬字紋、龍鳳紋等,受西式審美影響而產生的紋樣則有玫瑰紋、火腿紋、扇子紋、羽毛紋等。此外,條紋、格紋也是當時極為時尚的西式紋樣。

旗袍是服飾,卻與一大許可證人墨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90多年前,在卡的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由滬上文人、社交名流和美術家合作的服裝公司開門迎客,取名“雲裳”。說起“雲裳”公司的股東們,那可是大名鼎鼎,僅文化名流中就有徐志摩、周瘦鵑、胡適等。知名女性張幼儀、唐瑛、陸小曼與公司經營都有關係。而店名“雲裳”則是由著名書畫大家吳湖帆題寫的。更有意思的是,畫家葉淺予還在這裡做過設計師。從1931年到1933年期間,葉淺予為《玲瓏》畫服裝設計插畫50余幅,其中旗袍和帶有旗袍元素的服裝佔了大多數。

如此看來,旗袍並不是單一的服飾品,它更是一件純粹的藝術品,件件可謂都是孤品——純手工製作!

毋庸置疑,一件美麗的衣裳能使人心情愉悅、氣場全開,旗袍亦是如此。這種“好”並不只是指材質的華貴或者做工的精良,更多時候,它是一種得體、教養與態度的反映。曾有一段話描寫的是作家張愛玲與她的旗袍:“愛玲穿一件桃紅的單旗袍,我說好看,她說:‘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這裡並沒有提到張愛玲的旗袍是多麽昂貴,然而就是這樣的“普普通通”,卻著實令人心動不已,美得簡直有些“不像話”。

原文作者:汪沐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9月刊《打開民國上海女性的衣櫥一角》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