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第六感告訴我這可能不靠譜

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

3月19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證實人腦能感應到磁場——受試者在實驗磁場和環境磁場方向一致時大腦會作出反應。

截至記者發稿時,被打上“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標簽的微博話題閱讀量,不到一天就達到3.8億。

那麽,“第六感”和“磁感”是不是一回事?這項研究是否是突破性進展?研究大腦磁感有什麽用?中國的大腦科學研究進展如何?

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和王征,並邀請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馬寧教授做獨家點評。

方法並不新鮮,設計頗有新意

這種研究方法是否屬於“前無古人”?它究竟如何證實了人類大腦能感應到磁場變化?

王征解釋說:加州理工學院兩位教授開展的檢測所謂“第六感”的研究方法,並非全新技術,而是用腦電圖描記器(EEG)檢測腦電信號讀出大腦活動的常規方法,新穎之處在於,他們設計了一種名為法拉第屏蔽籠,這種屏蔽籠是一種射頻屏蔽三軸正交實驗裝置,能讓科學家人為操控其內磁場的變化,進而評測人腦對外界的反應。

“實驗證明,在施加特定方向磁場的時候,人腦會產生特定輸出的信號,以此證明人類具有處理磁場信號的能力。”王征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加州實驗采取的是陽性對照實驗,從本質上來說,得到的是相關性實驗結果,並非直接測量人類磁場感應信號,只是間接測量到磁場變化與人腦信號變化的關係。

磁感存在與否,缺乏直接證據

現實世界中,磁場無處不在,大到地球本身,小到儀器設備,連人體都會發出微弱的磁場。研究人類對磁場感應能力,到底有什麽用?

從科學研究上看,王征認為,首先要確定人腦有或者沒有磁感,其次再去探討磁感的強弱。

王征認同的是“大腦中存在一種磁感應蛋白/分子”的理論設想,他認為,如果沒有這種蛋白或分子作為傳感器來處理腦電信號,很難想象還有什麽機制能處理海量大腦信號、將其轉換成神經元電活動信號,並形成完整的電信號通路。

仇子龍對科技日報記者證實:“這個理論尚未有定論,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中, 從未報告過人腦中發現此類蛋白/分子。”

王征所在的實驗室,重點使用超強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大腦功能活動,“我個人希望未來能找到這種磁感應蛋白/分子,因為未來對大腦磁感能力的研究,一定更到微觀或直接的層面上去尋找證據,僅靠此次實驗中宏觀方法來間接推測人腦磁感存在,仍然是隔靴搔癢。”

磁感並非公眾理解的第六感

磁場感應能力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感覺處理的能力。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第六感,是認知、決策和信息處理層面的能力,這與磁感應能力完全不同。從腦科學角度和心理學角度,十分容易區分。”王征解釋道:“但也不排除一些場合,作出神來之筆決策的原因,也需與磁場感應能力有關聯性。”

如果能研究明白並使用一些方法去加強磁感,或許人類能借助它來幫助決策,達到公眾認為的通感或第六感的神奇效果。“我倒覺得人體對此不要太敏感,否則身處複雜磁場環境中,會受到無時不刻的干擾。”王征笑道。

據王征介紹,科技部重大科技設施專項中,計劃在哈爾濱建設絕對零磁場空間,這是一種非常密閉、等級相當高的法拉第屏蔽籠,在其中研究包括大腦科學在內生物學現象,已經有所部署。屆時,在這種極端“乾淨”的環境中,人體器官包括大腦在內的磁場分布將被看得一清二楚。

專家點評

馬寧(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此類關於人腦與地球磁場關係的研究屬於國際前沿的主題之一,雖具有新穎性,但研究方法上未有突破性進展。

事實上,對磁場的感知,在一些動物身上已經有所體現,鴿子或者特定種類的海豚,都可以通過對地球磁場的感應,辨別方向或者實現“導航“。至於這種“磁感“能否可以被稱為”第六感“,個人認為還為時過早。

一是,關於“磁感”之前主要是集中於鳥類的研究,雖然對於人體的研究當屬首次,但從比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研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利用不同的實驗條件進行可重複性測試;

二是,原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為了避免認知任務對實驗數據的影響,此項研究是在個體沒有處理任何認知或行為任務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該結果可以解釋或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用不是很明顯,媒體和公眾對此項研究發現的解讀不宜過大。

中國的腦科學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去年,中國“腦計劃“已經正式開始,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以及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相信這方面探究人腦與地球、自然關係的研究,也會出現在中國未來的腦科學中。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朱麗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