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經貿磋商最新進展,這幾天有點兒不尋常!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看上去,本周,中美經貿磋商突然就進入了一個信息披露格外頻繁的階段。

從周二開始,連續四天,信息幾乎天天不重樣,且每天都有新感覺。

更新頻率之快,披露細節之多,令人眼花繚亂。

這多少有些不尋常。

到底發生了什麽?

從幾組數字中,或許可以試著梳理一下。

“第3次通話”

先來看今天早晨新華社的一條消息:

3月14日上午7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進行第三次通話,雙方在文本上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

連標點符號在內,一共不到90個字。

如果小銳沒有記錯,這是本周內新華社第二次播發有關信息。

上一次的報導,播發日期是3月12日。

有相同點:

除日期外,人物相同:都是劉鶴副總理和萊特希澤、姆努欽;

具體時間相同:都是上午7時;

都是“應約”,即美國人主動提出來的;

兩次電話也都提到了文本問題。

報導篇幅都很短,不足百字。

不同點也很明顯:

今天的報導提到了個數字:第三次通話。

這意味著除了12日和14日的電話,雙方還有另一次電話。

幾天時間,三通電話,真的不尋常!

至少可以看出,雙方談判加班加點和緊鑼密鼓。

另一點不同,是關於文本的表述上。

12日的報導是這樣說的:雙方就文本關鍵問題進行具體磋商,並確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而在15日上午的報導中,則如是提及14日的電話:雙方在文本上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

聽話聽音。

從“關鍵問題進行具體磋商”,到“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表述可謂層層遞進,也意味,談判進展巨大,是“實質性”的。

新華社惜字如金,但如上述分析,細節往往都隱藏在具體的文字中,一個詞,乃至一個標點,都可能傳達出不同的信號。

尤其是,當兩條消息一起對比看的時候。

從120頁到150頁

這兩次通話,美方發布方式也很有意思。

不是通過白宮新聞秘書文稿,也不是美國大使館的信息發布,而是分別在國會的兩次聽證會。

當地時間12日上午10點多,也就是距離第一個電話大概15個多小時後,萊特希澤亮相美國國會參議院財經委員會聽證會,內容是關於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的問題。

有一個關鍵詞,120頁。

小銳看了萊特希澤接受美國議員質詢的視頻,關於協議文本,他的部分原話:如果達成協議,這個協議會有110至120頁長。

這大概是第一次有正式消息,披露協議文本的“厚度”。

在聽證會上,萊特希澤不僅“意外”證實了與劉鶴副總理通電話的情況,還表示,13日雙方將繼續通話。

本輪電話的“官方宣傳”姍姍來遲,下一輪則開始了提前“預告”。

確實有意思。

同樣有意思的消息,來自最新的另一場聽證會。

主角是姆努欽,時間是當地時間14日。

在美國國會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關於總統2020財年預算報告的聽證會上,姆努欽也提到了一個數字:150頁。

“我們正就150頁的文件進行協商。”這是姆努欽的原話。

從120頁到150頁,“增加的”30頁是啥?

小銳覺得,未必是真的“增加”。而是這只能說明,在當前的協商階段,協議文本具體頁碼大概很難會有準確的數字。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個協議,的確很厚;條款,很細;內容,相當繁雜。

姆努欽在聽證會上提到的另一個“點”是,他說,自己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緊密合作,昨晚剛剛跟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通過電話。

這又對上了。

可謂間接“證實”了萊特希澤前一天的“預告”。

從新華社今天早晨發布的消息看,也確實如此,美國人又打電話來了。

“未來三四周”

遙相呼應,彼此“證實”,中美經貿磋商這一周,可謂環環相扣。

當然,小銳也發現,外界最關注的信息點顯然還有一個:貿易磋商前景,以及協議可能的具體簽署時間。

對此,萊特希澤的說法是,談判進入到“最後幾周”,但“還有很多重大問題”需要解決。

姆努欽則最新表示,“我們希望達成正確的協議,這比具體的時機更重要,我預計不久會有一些結果。”

“最後幾周”,“不久會有結果”,樂觀的信號,可謂釋放得相當明顯。

雖然前面都有定語:“還有重大問題需要解決”,以及,“希望達成正確的協議”。

從外媒的報導看,川普這兩天也在連續發聲。

周三,在白宮,他對記者先是重複了兩個字:不急。

原話是:“我認為事情進展非常好,我們會看看(元首會晤)日期是哪天。但我不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達成正確的協議。有人說我急,其實我一點也不急。”

只是,“不急”的他,周四又發言了。

消息來自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說,“我們將會知道關於中國的消息。不管怎樣我們將會在未來三四周就會知道。”

從“不急”,到“未來三四周”,其中的變化意味深長。

相向而行

寫的有點長,再簡單說幾點個人感受:

1、美國的議員們對中美貿易磋商進展真的很上心。

上述兩次聽證會,內容主題本來都並非中美談判,但最後爆出“大新聞”的,卻都和中美貿易磋商有關。

議員們很上心,因為美國人都在看,全世界也都在睜大眼睛等著結果。

中美貿易談判,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之大,不僅對中國,也對美國,對整個世界貿易,都是同理。

2、相向而行,這四個字正落實在行動上,應該為中美雙方點讚。

12日那次的通話,中方率先披露消息,萊特希澤隨後證實。

13日通話,萊特希澤先發預告,姆努欽證實,中方隨後發通稿證實。

而且,雙方本周透露的信息,都密集提到“文本”二字,且相互呼應,內容越來越具體。

怎麽看?

小銳覺得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雙方談判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相向而行”的味道,相當明顯了。

沒錯,不管談判桌上如何刀光劍影,能坐下來談,且彼此相向而行,這個態度是第一位的,應該點讚。

3、談判前景樂觀,但雙方都很審慎。

小銳注意到,萊特希澤13日還說了一句話:“沒有任何事情比預測貿易協議更難。這涉及到主權國家,都有各自的利益。”

這是實話。

面對這場規模宏大、史無前例的貿易摩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沒有錯,以達成協議的方向努力也是應該的,但對於結果,確實要做好兩手準備。

回看去年夏天以來的新華社通稿,你可以發現,內容措辭也相當嚴謹,不僅字少,表達更是滴水不漏。

與中方的嚴謹相比,美方那邊似乎一直是兩種話都說全,兩種可能都提到,每次均如此,無論是總統,還是“五大金剛”。

《華爾街日報》13日就分析說,本周美方的口徑有所調整,不像之前一味對雙方三月份簽約的可能性做樂觀表態。該報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

好吧,談判就是虛虛實實推進。既然已經談了這麽久,如果真像川普總統說的,“還有三四周”,那我們不妨再等等看,別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