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產業走進新時代 為這些創新發展模式點贊

「中醫藥體系一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從2016年國務院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領域便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作為第二屆中醫藥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會前會的主持人,天億集團健康產業基金投資合夥人董迷芳在開場時表示,在新形勢下,如何及時把握中醫藥產業鏈上的新商業機會,不僅需要創新的商業模式,還需要大平台的賦能支持。因此,會前會的主題定位為「開放共享,賦能共贏」,意在精準聚集中醫界的專業人士,共話中醫開放之路,共享中醫財富機遇。

會前會由天億集團健康產業基金投資合夥人董迷芳主持

借力大平台做大做快

「現在中醫藥領域發展得比較困難,一是沒有特別大的企業,至少目前還沒有獨角獸級別的企業;二是中醫藥領域的創業比較難掙錢,多數企業在地域擴張、資本化發展方面均未特別快。」掌中醫創始人、CEO韓志毅在演講中坦言中醫行業的發展現狀。

韓志毅認為,中醫行業發展有三大核心價值點,即流量、醫生、患者。但目前現實是,流量獲取難,獲取成本高;優秀醫生自帶流量議價能力強,資源稀缺;醫患信任關係建立難,患者對中醫的認知教育跟不上。因此,這也成為導致中醫行業很難做大、無法大規模複製、盈利變困難的主要因素。

有發展難題,同時也說明發展潛力大。對於中醫事業應該如何實現創新式發展,韓志毅表示,企業應借力大平台為自己賦能。以掌中醫的中醫生態開放平台模式為例,在天億集團的支持下,掌中醫通過美年大健康集團導入流量,在初始流量的支持下,激活了用戶和服務提供者等各環節流量。同時,還可產生內生性流量。在開放式生態平台的支持下,相互引流、多次變現,這使得困擾中醫行業發展的流量問題和盈利問題得以解決。

除了流量導入,天億集團還能為行業提供大量的合格的年輕醫生和品牌背書,以解決行業服務提供成本的問題,讓企業獲得與各地中醫藥大學合作、接觸醫療投資資源等機會。此外,天億集團完整的供應鏈服務,也可以助力企業全產業鏈化發展,與企業一起把中醫藥市場做得更大。

掌中醫創始人、CEO韓志毅

中醫標準化離不開大數據

中醫發展既要關注當下,也應思考過去、暢想未來。對於中醫這種帶有「玄學」色彩的文化,其傳承是如何做到超越兩千年的歷史?這其中,最值得深究的是事業的標準化發展,只有標準化,事業才會更易傳承。慧醫谷董事長董玉舒認為,就像人們日常問診更相信老中醫一樣,中醫標準化離不開大數據和大量病人的「貢獻」。

但換而言之,若無病人獻身研究,中醫將永遠無法標準化。「近四百年,中醫慢慢萎縮、西醫慢慢擴大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董玉舒認為,推廣是當前中醫發展的最大問題所在,而資本賦能中醫標準化發展的優勢,也在此刻盡顯。

隨著體檢的標準化、舌診的標準化、面診的標準化以及切脈的標準化,中醫問診思路和邏輯越來越標準化。「這些如果都標準化了,用一個AI軟體,替代一位十年資歷的醫生是沒有問題的。」董玉舒說,若一位老專家用軟體三年,那麼這位老專家80%的經驗在這個機器裡都能體現。當此機器病再看病時,也會有該醫生八成的診斷能力,這是大數據能做到的。

「隨著養老社會的到來,讓我國約30萬的中醫師通過醫院或診所,面對所有養老病人是不可能的。」董玉舒表示,慧醫谷的智能設備,可以在將來通過對養老院數據的集中採集,做到與附近診所共享數據,實現賦能醫生。

慧醫谷董事長董玉舒

用服務和品質留住患者,而不是醫生

「人才困境是中醫藥發展的最大瓶頸,而人才困境背後的根本原因則是經濟問題。」君和堂品牌創始人潘學才認為,人才困境出現的原因,一是優秀醫生資源太少;二是引進優秀醫生後,留住人才資源太難。潘學才表示,如果這個經濟問題不解決,不管怎樣創新或做其他改進,都很難養活團隊、留住人才。

現在的中醫機構,不僅面臨機構間的競爭、醫生資源的競爭,還面臨著線上的競爭。「我相信,中醫同樣適合線上。特別是慢性病,病情沒有那麼複雜的,在線上就可以問診。」潘學才表示,以患者為中心的線上線下融合,將會裂變成中醫藥領域的新物種。

但無論線上線下,任何時候藥品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關注到藥品品質,這才是真正對病人負責任,否則都是假的。」當既有人才、又有藥品保證品質時,創新將是中醫新的出口。潘學才認為,如果是在一個穩定而確切的療效裡,中藥可以嘗試脫離成本來定價。

中醫機構要用服務和品質留住患者,而不是依靠醫生自身口碑。以美年健康為例,客戶來體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條龍服務是美年值得客戶信賴的表現,有了信任,客戶自然會來。「美年流量很大,在其流量入口旁圍繞一些自己的產品,且該產品有高品質保障,一個大生態圈地形成便指日可待。」潘學才如是說。

君和堂品牌創始人潘學才

建立中醫知識庫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西醫的知識很多是顯性知識,能夠描述得很清楚,而中醫的很多知識是隱性知識,說不清道不明。」金華佗創始人戴韻峰表示,西醫知識結構像寶塔,一磚一瓦都是標準化的;而中醫知識結構像一堆散沙,沙粒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但成份都是二氧化矽。

形象的比喻,深刻的反應。至於中醫知識體系為何會形成一盤散沙,戴韻峰認為,這主要在於中醫知識管理有難點。對於這些難點,戴韻峰概括為三點,即數據層元數據不標準、資訊處理層思維不標準、臨床使用層結果反饋不標準。

戴韻峰表示,知識管理在中醫人才標準化體系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年的師帶徒模式已經不滿足社會對中醫人才的需要,想要大規模培養中醫藥人才,還需通過社會化機構匹配。「師徒關係形成,需要對方互相認可,你認可我醫術我認可你的悟性。」

如何在傳授學習中,把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編碼化,解決徒弟個體因素造成的知識遺失,實現知識傳遞的形成?戴韻峰認為,建立中醫知識相互關聯,是中醫知識管理及傳承的關鍵。

而在中醫傳承過程中,知識庫的建立十分有必要。在中醫知識庫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再進一步建立知識通道、顯性知識社區等細化分支,促進中醫知識互動,進而建立名醫庫、古籍庫、案例庫、真實庫等,實現對門診和住院病人的藥品指導和建議。

金華佗創始人戴韻峰

四位嘉賓的主題過後,為方便參會者充分交流,會前會特設了分組討論的環節,即全體與會人員自由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現場討論氣氛極為熱烈,小組討論環節在歷時一個半小時後圓滿落幕。

以下精彩討論瞬間,小編與您一睹為快>>>

本文為健康界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