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否》顧廷燁氣死父親只是插曲?你可能小看了編劇的用心

趙麗穎、馮紹峰、朱一龍等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迎來第一個小高潮,馮紹峰飾演的顧廷燁為了外室曼娘將父親活活氣死,在繼母和大哥的聯手努力下終於被趕出顧家,十分淒慘。不過大家也不必過於悲觀,顧二爺不會因此朝不保夕,從外公那繼承的家業足讓他衣食無憂,在常嬤嬤的提點下他還識破了“綠茶婊”曼娘的真面目,讓人看得酣暢淋漓。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段只是插曲,可小看了編劇的用心,顧廷燁和盛家二公子在林子裡的那段對話,實則道出了父子相處的真諦。

《知否》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宋朝,而宋朝正是理學的抬頭之機,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存天理,滅人欲”,在人間體現為“三綱五常”,而嫡庶尊卑更是為朝廷立法宗旨。在這樣的大背景,顧家嫡出的二公子顧廷燁從小開始就處處和父親作對,還流連煙花柳巷鬧得聲名狼藉,以至於門當戶對人家都不願將姑娘許配給他。如果不是仗著有外公的那份遺產,估計他早被顧父收拾得妥妥帖帖了。

但正是這份或許包含著歉疚的容忍與縱容,也幾乎害了顧廷燁。他滿腹經綸卻因家產之爭讓親哥哥告到了官家那裡,從此斷送了科考前程。為給外室和兩個孩子尋得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他求娶余家姑娘也被曼娘兩度攪黃了,還因此氣得父親吐血身亡,被繼母和大哥聯手趕出家門。好在心細的常嬤嬤發現了蛛絲馬跡,讓顧廷燁看透了曼娘的本質,並狠心將她趕出門去。

但無論如何,父親被自己活活氣死,都是難以接受的。於是顧廷燁被狼狽掃地出門,和盛二哥在樹林裡敘話,黯然道出了內心的真實所想,原來因為覺得父親偏心和害死了其生母他才一直這麽別扭。但血濃於水,“每次見到他都想讓他多看我一眼 哪怕對我笑一笑 但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顧廷燁就好像是個叛逆期還沒長大的孩子,儘管心裡對父親有埋怨,但更多時候他更希望能用不羈的方式博得父親的關注和關心,最不濟哪怕是多看一眼和一個微笑也好。可惜顧父也是個鋼鐵直男,明明很關心兒子的前程和終身幸福,卻始終不曾服過軟。

那個科考放榜後到主考官家中送禮賠小心問緣由的人是他,那個為了兒子的終身幸福寧願折身到余家求親的人也是他,看著兒子屢屢犯錯,揮動鞭子打人的人也是他。關心則亂,如果不愛這個兒子,他又何苦做這樣的努力和費心?更多時候顧父是被“父親”這樣一個身份禁錮住了,不願放下架子跟兒子好好溝通,這才導致了悲劇。盛二哥的那句“?篳”道出了真相。

其實仔細想想,即使放到現在顧父和顧廷燁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糾葛也不算少見。記得有人曾調侃說,這世界上做很多工作前都需要培訓和考試來把關,但唯獨做父母不需要。很多人還沒完全長大和做好準備時就已經為人父母,然而心理建設的不完全讓父子、母子、夫妻之間的關係都不那麽融洽。

尤其父子之間更容易起衝突,倒不是因為別的,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熏到下,有陽剛之氣的男子多習慣隱忍和承受,習慣了在外廝殺謀生,真正回到家中要用柔情的一面和妻子、兒女相對時,很多人都沒做好身份轉化的心理準備。於是,大多數傳統的父親形象習慣繃著臉來嚴厲斥責,一如《知否》裡的顧父,一言不合就提鞭子抽人,希望棍棒下能出孝子。

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逐漸長大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自然不願意承受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於是顧廷燁忍痛不求饒,這樣就更激起了顧父的戰鬥力,戰火愈燒愈烈,不論最後鹿死誰手,都沒有贏家,父子關係的崩壞對家庭而言都是毀滅性的。

劉墉的那篇《及時死去的父親》曾經打動過很多人,文中論述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激發他們的潛能,到了一定階段父親該放手將屬於孩子的地盤交給孩子,讓孩子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做衡量,用自己的方式成功與失敗,不必再有“明顯的干涉”。

把這段話套到《知否》的這段劇情來看也有很多現實意義。正如古代君王到了壯年之後都會提前立儲,並著手培養和鍛煉接班人,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父太強有時未必是好事,做一個開明和善於理解與溝通的好爸爸有時候可能效果更好。但同時,為人子女也應該盡可能理解含辛茹苦的父母,達到雙向共贏,只有雙方都願意努力,才可能有更和諧的家庭關係。文/小花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