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細說:中醫止血法的十法和三注意!不可多得(建議收藏)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平人之血,暢行脈絡,充達肌膚,流通無滯,是謂循經,謂循其經常之道也。一旦不循其常,溢出於經脈之外,稱為出血。

出血部位不一,有從上部溢出的如鼻衄、齒衄、咳血、咯血、吐血等;有從下部溢出的,如尿血、便血、崩漏等;有溢於皮膚肌肉之間的,如斑疹等;有鬱於身體之內的,如積瘀、血症等。

常用止血法

對於出血的辨證,首當分清病理性質的虛實,區別實熱、陰虛、氣虛的不同,並須辨其臟腑病位,根據不同部位的出血,聯繫所屬臟腑。

一般認為,陽絡傷則血從上溢,陰絡傷則血從下溢。

出血初期,多屬實證、熱證,血證病久,多屬虛證,寒證。

血色鮮紅,多屬實證,血色淡紅,多屬虛證,血色淡暗,多為虛寒,血色紫黑,多為血瘀。

由於出血的原因有寒有熱,有虛有實,因此,在治療時要區別對待。

根據前人治療血證經驗,歸納整現以下十種方法,現分述如下。

01

清熱止血法

本法用於氣火上逆的出血證。

心、肺、胃的火熱熾盛以致氣隨火升,血隨氣逆,因而引起的出血,治宜清熱止血。

適應症:血證初起,因氣火上逆表現為實證、熱證的吐血、鼻衄、斑疹等。

主證:血色鮮紅,面赤,目赤唇紅,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方例: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

葯例:黃連、黃芩、黃柏、銀花炭、槐花、藕節、石膏、黑山梔、肥知母。

02

涼血止血法

本法用於血熱妄行的血證。

血熱的原因可由外感入裡而化熱傷營引起,亦可由飲食、情志等導致血分熱盛,治宜涼血清熱。

適應症:溫熱病邪深入營血,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熱熾盛的吐血、衄血、便血、斑疹等。

主證:發熱夜甚,煩躁,甚或煩躁譫妄,舌質紫絳,脈數。

方例:犀角地黃湯,清營湯。

葯例:生地、玄參、丹參、犀角、大小薊、茜草。

03

養陰止血法

本法用於陰虛火旺,迫血妄行的血證,腎陰虧虛,腎火偏盛的證候,治宜養陰清熱。

適應症:陰虛火旺,迫血妄行的吐血、咳血、咯血、尿血等。

主證:手足心熱,午後潮熱,顴紅,盜汗,遺精,心煩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例:六味地黃湯,百合固金湯。

葯例:旱蓮草、天麥冬、沙參、玉竹、石斛、百合、女貞子、龜板。

04

益氣止血法

本法用於氣虛引起的血證,脾虛中氣不足,不能統血,可使血出日久不止,治宜補脾益氣。

適應症:脾虛中氣不足,以致便血、崩漏、日久不止或大量失血引起虛脫的證候。

主證:聲低氣怯、身倦懶言、食少便溏、少腹脹墜、舌淡、脈虛。

方例:補中益氣湯,獨參湯。

葯例:黨參、黃芪、白朮、炙甘草。

05

補血止血法

本法用於血虛不足引起的血證,或血證日久不止,或反覆發作,治宜補血益氣。

適應症:崩漏不止,產後子宮出血,齒衄、皮下出血等。

主證:面色萎黃,頭暈心慌,唇淡,脈細弱。

方例:膠艾四物湯、歸脾湯。

葯例:當歸、熟地、首烏、川芎、桑椹、阿膠、紫河車。

06

祛寒止血法

本法用於氣寒不固的血證,脾腎虛寒,不能溫通血脈,以致氣血凝滯,發生出血之證,治宜祛寒補虛。

適應症:寒凝氣滯,血流不暢引起的吐血、大便下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主證:血色暗淡,面色蒼白,畏寒喜溫,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例:黃土湯、十四味建中湯。

葯例:炮薑、乾薑、附子、桂枝、肉桂、吳茱萸。

07

化瘀止血法

本法應用於瘀血內阻的血證,跌撲閃挫或內臟受損,引起積瘀內停,血脈阻滯,以致血出不止,甚則瘀結成塊,形成血症。治宜活血祛瘀,使氣血流暢則出血自止,血瘀也可逐漸清除。

適應症:因血瘀內阻引起的吐血,咳血日久,月經淋漓不斷,產後惡露不止,崩漏反覆發作等。

主症:血色紫黑,或有瘀塊,胸肋少腹刺痛,痛有定處,或呈針刺樣痛,觸診有結塊,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澀。

方例:少腹逐瘀湯、生化湯、失笑散。

葯例:三七、紅花、桃仁、失笑散、丹參、益母草、歸尾。

08

收澀止血法

本法除應用於大出血的急救外,常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如氣火上逆,宜與清熱葯同用;氣虛不攝,宜與補氣葯同用;血熱妄行,宜與涼血葯同用;陰虛熱迫,宜與養陰葯同用;血虛出血,宜與補血藥同用;氣寒不固,宜與祛寒葯同用。

但瘀血未清,則不宜使用收澀葯以免留瘀為患。

適應症:大出血證,作急救之用,或配合其它方法作止血之用。

方例:十灰散、花蕊石散。

葯例:側柏葉、藕節、仙鶴草、白芨、血餘炭、五倍子、赤石脂、烏梅肉、煆牡蠣。

09

外敷止血法

本法是一些止血藥研成粉末,外敷創口作止血之用。臨床上有單用一味的,有數味合用的,有用生葯研末的,有煆炭研末的。

適應症:外傷出血。

方例:止血散。

葯例:紫珠草、血見愁、棕櫚炭、劉寄奴、海螵蛸、崗松葉、血餘炭、馬勃。

10

針灸止血法

本法是採用針刺或艾灸,作為止血之用,針對內部損傷的血症,效果良好,可單獨使用或配合內服藥治療。

適應症:鼻衄、吐血、咯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鼻衄:少澤,灸1-3壯,同時用冷水敷額部。

咯血:針魚際、尺澤、足三裡、列缺。

血崩:大敦或隱白,直接灸3~5壯。

皮下出血:公孫、委陽,配穴:曲池、足三裡。

運用止血法的注意點

01

忌解表發汗

汗吐下和,為治病四大法,然失血之證卻忌汗。

夫脈潛氣伏,斯血不升;發汗則氣發泄。吐血之人,氣最難斂,發泄不已,血隨氣溢,而不可遏抑。

故雖有表證,止宜和散,不得輕用麻桂羌獨。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從外表散,然亦須合散兩施,毋令過汗,蓋必知血家忌汗。

02

忌見血澀血止血

臨床上見血便用收澀葯,誤治則產生瘀血。

一般實證,出血量多時更應注意加入活血祛瘀之生品,以散離經之血。

03

止血慎加護理

如出血量多,除採取急救措施外,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並安定病人情緒,解除思想緊張和顧慮,吐血的予流汁飲食。

如血塊阻塞而致窒息時,即將病人置於頭低腳高位,拍擊背部,以促使血液排出。

凡出血以後,脈洪大弦急者,防有再度出血。脈沉細欲絕和細數不清者,為虛脫之象,脈細弱和緩為亡血後氣血虛弱,脈證相符之象,預後較順。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housheng68 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