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年孤獨》作者筆下的大毒梟故事,能有多離奇?

撰文 | 楊建偉

編輯 | 沈佳音

“十天讀書會”是《號外》上線的新欄目。至樂不如讀書,十天一本好書,讓時光不虛度 。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89年,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結束他的古巴之旅返回哥倫比亞時,正值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派人暗殺了最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加蘭之際,民眾既憤怒又恐慌。馬爾克斯向毒販公開喊話:“不要把哥倫比亞變成一個醜惡的國家,要讓哥倫比亞人及後代子孫能夠生活。”

此時的哥倫比亞暗潮湧動。政府、遊擊隊與毒販恐怖主義分子三方互相博弈,背後又有著美國的威脅。毒販恐怖主義分子中,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是最大的“毒瘤”,豆瓣9.2分神劇《毒梟》以其為原型。這位曾控制了美國約80%可卡因買賣的毒梟,是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的首領,《富比士》雜誌所評選的全球“七大富豪”之一。馬爾克斯呼籲三方再度展開談話,不要讓國家淪為美國的受害者。但他沒想到,一場爭鬥即將來臨。

1990年,埃斯科瓦爾安排手下,分別綁架了哥倫比亞前總統胡裡奧·塞薩爾·圖爾巴伊的女兒迪安娜·圖爾巴伊、《時代報》總編輯弗朗西斯科·桑托斯等10人。他們大多是哥倫比亞政治界、新聞界的重要人物。埃斯科瓦爾把他們當作與政府博弈的棋子,想以此對政府施壓,獲得不被引渡到美國的承諾與減少入獄期限等更低的犯罪代價。

後來,政府許諾為埃斯科瓦爾安排一座舒適的監獄,以此換取人質的自由和國家的和平。

幾年後,六十六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見到了當時的人質之一、時任哥倫比亞教育部長瑪露哈。瑪露哈與她的丈夫比亞米薩爾向馬爾克斯提議,把瑪露哈長達6個月的被綁架經歷寫成一本書。但直到完稿後,三人才發現這只是那些綁架案中的冰山一角。“一開始,我們以為這十起綁架案是相互獨立的,然而,這實際上是一起連環綁架案。”馬爾克斯隨即改變了想法,開始採訪這些綁架案中的其他主角,歷經三年,最後寫成了他口中“最艱難、最悲傷的作品”《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

“寧要哥倫比亞一座墳,不要美國一間牢”

波哥大晚上七點零五分,上車前,瑪露哈回頭看了一眼,確保沒人跟蹤她。她丈夫的妹妹貝阿特利絲從另一側上門,與她坐在一起。20分鐘後,距離瑪露哈家不到兩百米時,一輛黃色計程車和一輛奔馳堵住了他們的去路,六個男人從車上下來,其中一人隔著車窗朝瑪露哈司機的腦袋開了一槍。“我們為您而來,女士。出來吧!”瑪露哈被拽了出來,被命令坐上那輛黃色計程車。很明顯,她被綁架了。

與瑪露哈一樣,弗朗西斯科等人也是這樣被綁架的。只有迪安娜一行人是走進了圈套。埃斯科瓦爾安排手下們布置了一場騙局:冒充解放軍指揮部成員,邀請迪安娜一行人採訪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馬努埃爾·佩雷斯神甫,卻將他們騙到一所用來囚禁被綁架者的房子裡。一時間,四起綁架案發生的消息很快借由電視、收音機傳遍了整個哥倫比亞。此時,一封署名為“可被引渡者”的信寄到了《哥倫比亞報》日報主編胡安·戈麥斯·瑪蒂內斯的手裡,寫著綁架案“是我們對近期政府安全機構在麥德林市惡意實施酷刑與綁架的答覆”。

年輕的埃斯科瓦爾因為販毒第一次入獄

“可被引渡者”其實就是埃斯科瓦爾。在當時,以埃斯科瓦爾為首的毒梟們都面臨著一份可能到來的處決:被政府引渡到美國,因自己犯下的罪行而被處以極刑。1987年,毒販卡洛斯·萊德爾就曾在被引渡到美國後被判了終身監禁外加一百三十年有期徒刑。這一切都源自於胡裡奧·塞薩爾·圖爾巴伊簽署的一項關於國民引渡的協議,這條協議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埃斯科瓦爾們的上空。埃斯科瓦爾甚至還說過一句名言:“寧要哥倫比亞一座墳,不要美國一間牢。”

博弈開始。埃斯科瓦爾及其手下通過與“高貴者”組織(注: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中處於高位的人所組成的組織)聯繫,促使後者向政府施壓,還直接與總統塞薩爾·加維裡亞通話,雖然以談判失敗結束。以總統為首的政府則“三面受敵”:埃斯科瓦爾的威脅、受害者們家人的懇求、民眾及輿論帶來的壓力。而被綁架的人們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在狹小的屋子裡被監視著,遭受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

這個連環綁架事件的轉折發生在一個夜晚。1991年1月23日,瑪麗娜被綁匪殺害。她的頭部中了六顆子彈,屍體被拋棄在了波哥大北部的荒地。接著是迪安娜在綁匪與警察的交火中被綁匪槍擊,失血過多而死。

這兩起死亡促使政府在一周後頒布了303法令。這項法令規定,對於一個被判定有數項罪行的人來說,隻承擔其中最終的刑罰即可。同時,法令還確定了一系列從國外轉回到哥倫比亞審理的案件的證據依據等條件。政府許諾給埃斯科瓦爾安排一座舒適的監獄,以換取人質的安全。馬爾克斯稱讚政府的這一行為是“智慧的勝利”。隨即,“可被引渡者”發布宣告,將釋放所有人質。

埃斯科瓦爾終於入獄了。在監獄高層、政府代表和他的家人面前,他交出了束在左腿腳踝上的手槍,把子彈一顆顆地扔在地上,說:“為了哥倫比亞的和平。”1993年12月2日,入獄後又越獄的埃斯科瓦爾被警方擊斃,他所主導的恐怖時代也就此結束。

“他想知道一切”

1967年,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問世,隨後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成了哥倫比亞文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其勇於為社會事件發聲的行為也擴大了他的影響力。甚至,在埃斯科瓦爾越獄後,哥倫比亞警方竟然在他的獄中搜出了馬爾克斯出版過的所有作品,令人驚歎。這令人聯想到馬爾克斯對埃斯科瓦爾的一句評價:“在他的平靜與自我中,擁有一些超越自然的東西。”

寫作《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時,馬爾克斯追求真實和細節的完美,正如他1981年接受文學雜誌《巴黎評論》的採訪時所說:“我一直以來都堅信我真正的專業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業裡只有一個真理,那就是虛假會損害整個作品。”據曾在馬爾克斯寫作這本書期間陪伴著他的助手盧讚吉拉·阿特阿加回憶,馬爾克斯告訴了她所需要的報導細節。“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綁架案的主角都告訴他發生了什麽,但這遠遠不夠。他需要知道對方有多冷,路上有多少紅綠燈,綁匪打出了多少顆子彈。他想知道一切。”

馬爾克斯還會經常與阿特阿加坐下來翻閱轉錄文件上的筆記,討論細節問題。“細節不容許有任何懷疑的余地。如果有,那我們就會追究此事,直到確認一切無誤為止。” 馬爾克斯還會去關押過瑪露哈等人的屋子,詢問受害者之一貝阿特利絲關於綁匪給她的香水的詳細信息。馬爾克斯還想去被綁架時所乘坐的車,感受當時瑪露哈在車裡的處境:可以順利呼吸,但是只能看到一點點車外的風景。但是很遺憾,阿特阿加花了兩年時間都沒找到這輛車。

寫完這本書後,馬爾克斯說:“《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我最離奇的小說還要離奇。”他希望書中的一切都不要再重演。

……

以上內容節選自Vista看天下APP《號外》第八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