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被欺負,卻不敢和你說?原因可能在這裡

1

有一次朋友來訪,孩子一見朋友油亮的大光頭,就哭起來:他沒有一根頭髮,他和我們不一樣,他是壞人。

我趕緊把他抱到房間安撫,儘管不停強調,這個叔叔是爸爸的朋友,不是壞人,可孩子就是不肯出去。

“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簡單的價值觀裡,世界上的人好像都能簡單的分為這兩類。可如果孩子的判斷能力,只能停留在“看起來像…...”的階段。

那麽對於那些笑眯眯給糖的陌生人、那些溫柔請小朋友幫忙的路人、甚至那些猥褻孩子的熟人,完全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就可能面臨未知的危險。

因為往往正是這些看不出來的壞人,才會乾出最可怕的壞事。

比如經常被曝出的性侵事件,國際上統計數據顯示:對未成年人的性侵中,85%以上是熟人作案。

2

熟人是哪些人?老師、朋友、家庭成員,這些在孩子眼中的絕對好人,都屬熟人的範疇。

朋友睿睿,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危險。

小學時候,有一天班主任告訴幾個女生,說音樂老師要組一個合唱隊,以後每周二放學要留下來參加聲樂培訓。

音樂老師是個男老師,幾個女生去了音樂教室後被一一叫到鋼琴邊。鋼琴擋住了部分視線,只能看到音樂老師的頭頂,和同學的頭部上半部分。

輪到睿睿的時候,音樂老師用手掰著她的肩膀,讓她把背挺直。而他的手也慢慢的由肩膀,撫摸到了胸前,然後停留在乳頭處按壓了幾下。

當時的睿睿被驚嚇到了,完全做不出任何反應。事後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被憤怒、羞恥、害怕,各種情緒煎熬著。10多分鐘的路,硬是走了半個小時。

她當時就想,再也不要參加合唱培訓了。但也不敢告訴媽媽真相,因為覺得這事很羞恥,說出去怕自己不被理解,反而被媽媽或者老師另眼相看。

所以,她隱瞞了自己的事。告訴媽媽說是看到男老師摸了別的同學的屁股,自己不想去培訓了。

第二天,媽媽帶著睿睿和班主任說了這事。她還記得班主任當時滿臉滿眼的懷疑,然後對她說:可能是那位老師不小心碰到的,被誤會了。那位音樂老師很受孩子歡迎的,那你不想上的話,下周二就不用去了。

3

至今提起這事,睿睿心裡都有塊疙瘩。這事當時對她整個認知衝擊特別大,在她已有的觀念裡,這些壞事都是不熟悉的陌生人才會做的。

可是,卻在她覺得最安全的校園裡,發現絕對意義上的好人(老師),對自己做出了最無恥的壞事。

沒有人告訴過她,也沒有人會相信她。這從班主任沒做任何調查,就為男老師辯解的話裡可以看出:沒有人願意相信,最熟悉的好人會有這麽變態的行為。

這也是因為,我們從小都是以絕對好壞的方向,臉譜化地去定義好人壞人:

戴黑眼鏡、黑口罩、看起來很凶的、帶槍帶刀的人,就是壞人。說話溫柔、親切,沒有武器的就是好人。

直到現在,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接受的防拐教育,都是以如何防陌生人誘拐的方向進行的。

但真實世界不是動畫裡非黑即白的世界,孩子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如果隻停留在絕對好人、壞人和陌生人的認知裡,發生在睿睿身上的事,或許一直都不會被發現。

可是,要怎樣在孩子認知能力內,讓他們明白,區別好人壞人不是看這人是誰,而是看他的行為是好是壞?

4

學齡前的孩子,思維發展常常是片面的。要讓他們真正摸清好人壞人的界限,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用繪本告訴孩子:好人壞人不看外表,要看他做了什麽事

這點可以尋求繪本的幫助,繪本故事性的導入,比單純的講道理更能引發孩子的共情和思考。

比如《正義之士》這本繪本,講的是長得像怪獸一樣醜的,來地球報恩的德拉夫拉星人。因為外表和語言不通,被大家誤認為吃人怪。而真正來吃人的特別戰士,卻因為帥氣的外表和溫和的語言,被大家當做正義之士。

後來,德拉夫拉星人一次次用身體,為大家擋子彈的行為,終於讓大家意識到,誰才是真正的壞人。

類似的繪本還有《黑猩猩的麵包店》《好大好大的雞寶寶》《愛心飯團》等,都是引導孩子不要以貌取人,要多關注他們做的事。

教孩子辨別:判斷一個人應該用什麽標準?

在紙上畫幾個格子,根據看、說、做這三方面,讓孩子想想:好人看起來會是什麽樣子?他會說什麽、做什麽?但如果只是“看起來”像好人,卻做了壞事、說了壞話,你還會認為他是好人嗎?

比如:微笑+不說髒話+打傷人。問孩子,這樣的人你覺得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會讓孩子孩子意識到:相比外貌和語言,一個人的行為才是區分好壞的關鍵。

讓孩子記住:什麽人可以對我做什麽樣的事

比起讓孩子辨別“壞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警惕“壞事”。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清楚:哪些行為即使是熟人、好人都不能對我做的。

這樣的討論也可以伴隨著畫圖,一邊對應的是發生的事,另一邊對應的是做事的人。

比如,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最私密的部位,男孩生殖器和臀部是私密部位,女孩胸部、生殖器和臀部是私密部位;然後和孩子一起,把身邊的人分類——愛心圈裡是最親近的人,樹葉圈裡是熟人,棒槌圈裡是陌生人,或是和身邊的人有關係但不太熟的人。

我們可以一邊和孩子討論,一邊完善這份表格。

比如問問孩子:私密部位不能給愛心圈外的人摸,但老師要給私密地方抹藥;或者醫生要做檢查,可以嗎?

孩子回答後,再提醒他:媽媽和老師說過的,就可以;媽媽在旁陪同時,可以讓醫生檢查。

這樣的聊天越細致、越深入,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就越強烈。

孩子的自我保護,需要的正是在獲取豐富的信息、對事情和行為的本質有了更多的感知後,形成的對好壞行為的界限感。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壞的行為說“不”,才會把壞的行為主動說出來。而這一瞬間的時機,或許就能得到逃脫的機會,得到及時被幫助的機會。

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守護在孩子身邊,讓他對危險能夠警覺,察覺到危險時能夠勇於向家長求助,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