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練太極拳離不開陰陽二字,怎樣認識太極拳之「陰陽」?

練習太極拳離不開兩個字——「陰陽」,但是切不可把陰陽搞成玄學,故弄玄虛。本文很好的從自然規律和太極拳本身分析講解了對陰陽的認知,值得一讀!

一.「陰陽」一詞的歷史及其概念

現代太極拳界有些太極拳書籍再三強調「陰陽」對於太極拳鍛煉的十分重要,說太極拳的特點就是講陰陽,講陰陽的拳就是太極拳,似乎陰陽是太極拳所專用的。這樣的說法正確嗎?陰陽究竟是什麼?太極拳的陰陽究竟是怎麼樣的?可以肯定的說:陰陽對於太極拳而言是重要的,但說講陰陽的拳就是太極拳,這樣的說法就是不正確的。

「陰陽」一詞是太極拳理論中的重要辭彙,也是中國古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陰陽學說的重要辭彙。而對於陰陽學說,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在西周時己經盛行。古人把宇宙稱為太極,進而從天人相應全息觀出發,將萬事萬物都稱為太極;而太極的主體就是約成書於春秋至戰國的《老子》一書第四十二章中所記載的老子的宇宙觀「負陰而抱陽」,就是說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分為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或兩個部分﹙又稱為「兩儀」﹚,這兩個方面或兩個部分就是「陰陽」。「負陰而抱陽」就反映了古代的陰陽學說。這種「陰陽」哲學概念在約西周末期《易》一書中就已經出現,但在《易》一書中這一概念是用「--」﹙即陰爻﹚和「─」﹙即陽爻﹚來表示的,就是說《易》一書還沒有把陰陽概念同「陰陽」一詞相聯繫。現存古文獻中,「陰陽」一詞最早出現於約成書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商至春秋末的《詩》一書中,該書中一首歌頌周氏族一位領袖公劉的詩《大雅·公劉》這樣寫道:「既景遒崗,相其陰陽。」其大意是:到了白天,大家走上山崗,看到了山崗被太陽照到的明亮一面和太陽照不到的幽暗一面。詩中「陰陽」的概念就是暗明,是個形容詞。先秦文獻中,雖然《老子》一書中的「陰陽」已經屬於抽象概念的哲學名詞了,在《莊子·知北遊》、《荀子·禮論》、《韓非子·解老》、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大樂》等書中,也都出現了哲學抽象概念的「陰陽」,在約成書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易傳》一書中,哲學抽象概念的「陰陽」一詞更頻頻出現,該書《繫辭上》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與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一脈相承。但是,當時大量的「陰陽」還是作為形容詞和自然界等之中具體相反因素之代詞使用的。如《國語·周語上》記載了公元前827年西周宣王初年大臣虢文公解釋雷電發生的原因是「陰陽分布,震雷出滯」;該書還記載了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今陝西地區發生了大地震,周大夫伯陽父解釋其原因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越語下》記載了春秋末博學的越國大夫范蠡的天文觀:「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左傳·僖公十六年》記載了公元前645年春秋時期周襄王七年,宋國出現了天降隕石和一種叫「六鷁」的水鳥倒飛這樣罕見的自然現象,當時引起了國人的恐慌,以為這是天將降大禍的徵兆;周大夫內史興叔否定這種迷信說法說:「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傳·昭公元年》記述了公元前540年春秋末秦國名醫醫和闡釋病因說:「陰淫寒疾,陽淫熱疾。」《孫子兵法·行軍篇》中的「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這些文獻中的「陰陽」都是有具體所指的,都是屬於具體事物的代稱。這些情況反映西周以來,「陰陽」這一辭彙在古人的廣泛使用中是多概念的。

現代社會中,有人把陰陽理論說成是道家的,又有人把其說成是儒家的,由以上歷史事實可見這些認識都是不正確的。因為西周之後,陰陽理論是既不單屬於道家的學說,也不獨屬於儒家的學說,而是屬於諸子百家共同的哲學理論,許多「陰陽」被作為各種具體相反因素的代稱正是陰陽學說運用的反映。而先秦之後,「陰陽」理論也仍然普遍地被歷代許多學者用作「有名而無形」的哲學論析工具,如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大量出現的「陰陽」,其中既有哲學概念的,也有是有具體所指的;而國術中的「陽掌」和「陰掌」更是有具體含義的;另外對於哲理性的「陰陽」也是有相對廣義和狹義之分的,自然界的陰陽規律就不能完全搬用於社會的陰陽規律;現代有的人運用陰陽理論不分廣義狹義,不分領域任意套用,甚至把太極拳的動作說成是社會政治規律的反映,這就是很不正確的。所以,

二.「陰陽」的概念及其學說

「陰陽」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發現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分為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兩個部分或方面的。古人就將這樣的兩個部分或方面稱為「陰陽」。於是現代有人說:「陰陽就是對立統一」。這種說法並不是很貼切恰當,因為現代哲學中之「對立統一」的雙方沒有任何特定的屬性,而「陰陽」雙方是各具有特定屬性的。那麼,「陰陽」特定的屬性是什麼?或者說,何為陰,何為陽呢?《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地指出了「陰陽」的特定屬性。那就是「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這就是說:凡是相對比較偏於類似水特徵的事物,如寒涼、下降、向內、晦暗、靜止、物質、抑製等等均屬於「陰」;反之,凡是相對比較偏於類似火特徵的事物,如溫熱、上升、向外、明亮、活動、功能、興奮等等均屬於「陽」。可見,陰陽的劃分是有客觀區別標準的。所以,「陰陽」並不等於「對立統一」。

《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指出陰陽的普遍性,所以《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的普遍性反映為陰陽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而且具有無窮相對可分性,如宋代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記載朱熹說:「統言陰陽,只是兩端;而陰中自分陰陽,陽中亦有陰陽。」他又舉例說:「人身,氣屬陽,而氣有陰陽;血屬陰,而血有陰陽。」此外比如熱屬陽,然溫度稍高的熱與溫度稍低的熱相比較,溫度稍高的熱為陽中之陽,溫度稍低的熱為陽中之陰。由於陰陽具有無限相對可分性的普遍性,所以《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說:「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哲學概念的「陰陽」是抽象的,不代表某一特定具體的事物和現象,大多數具體事物現象的陰陽屬性是確定的,但也有是不確定的。比如上為陽、下為陰,熱為陽、寒為陰,疾為陽、緩為陰等等,這些相對的陰陽都是確定的;然根據比對,有些「陰陽」雖是確定的,卻是人為約定俗成規定的,如可能是因為古人對於職位的稱呼方面單和左比雙和右要高,所以,將奇(單)數歸屬為陽、偶(雙)數歸屬為陰,左歸屬為陽、右歸屬為陰,這也;而且有的虛實的陰陽屬性還是不確定的,比如太極拳中的輕靈向上為虛屬陽,沉穩向下為實屬陰;而剛疾為實屬陽,柔緩為虛屬陰,這就是說虛既可屬陽又可屬陰,實也既可屬陽又可屬陰。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絕對地把虛歸屬於陰、實歸屬於陽,顯然是不正確的。

陰陽既相反又相互依存不能分離的互根性,這是先秦時代已經形成系統的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已經明確指出陰陽的不可分離性。《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明確指出:「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還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明代的趙獻可在成書於1617年的《醫貫》中更總結性地強調說:「陰陽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從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明末清初大學者王夫之(1619~1692年)在《正蒙注·參兩》中也說:「獨陰不成,孤陽不生。」民國時,唐豪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認為王宗嶽拳譜中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是源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出版的《周子全書》中的胡熙(1655~1736年)之說,這種說法是缺乏根據的。因為胡熙並不是陰陽不能相離的首先提出者,怎麼可以認為王宗嶽拳譜中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就是源於胡熙之說呢?「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反映了陰陽互根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根據陰陽學說,動屬於陽、靜屬於陰。如《朱子語類》卷三記載朱熹說:「太極只是一個氣,迤麗分做兩個氣,裡面動底﹙即「的」﹚是陽,靜底是陰。」王夫子在《正蒙注·太和》中也指出:「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然而,有很多人將王宗嶽拳譜中的「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中的「動」與「靜」當作了與「陰陽」相併立的概念。如有人將「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理解為太極﹙陰陽﹚動了陰和陽就分開,靜了陰和陽就合起來。這樣的理解顯然是不符合陰陽互根性的。因為動和靜,本身就屬於陰陽。所以,「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應該是分承句,應該將其理解為「動之靜之,則分則合」,其大意是:太極任何時候都是既有陰又有陽的,可以表現為既有動又有靜的,太極不論動為主還是靜為主,太極中的陰陽都是既分又合的;這樣的理解才符合貫串於幾千年中國陰陽學說中的基本理念「萬物負陰而抱陽」,太極拳經中雖動猶靜的論說也正是這一思想的反映。

陰陽的普遍性反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和體現著陰陽與陰陽規律,陰陽學說是幾千年來古人論析萬事萬物的哲理工具。因此,傳統的中華國術,不僅太極拳講陰陽,任何拳術都是講陰陽的,並不是獨獨太極拳講陰陽,只是各種拳術所講的陰陽都是各具有特殊性的,太極拳也是如此。可見說太極拳的特點就是講陰陽,講陰陽的拳就是太極拳,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太極拳的陰陽

太極拳經典王宗嶽拳譜多次提到了「陰陽」,並指出要避免雙重之病就必須知道「陰陽」,只有「陰陽相濟」才能懂勁而拳術愈練愈精,可見「陰陽」對於太極拳的至關重要。必須要注意的是,古人習慣將有的中心詞的定語省略掉。比如《黃帝內經》在論述健康因素的「喜」與致病因素的「喜」,就將這不同之「喜」的定語省略掉了。王宗嶽拳譜中的「陰陽」,明顯就是一種省略說法,就是說王宗嶽拳譜中的「陰陽」是有具體所指的,與「有名而無形」的哲學概念的「陰陽」不是同一層次的抽象概念。「知陰陽」並非單單指知道太極拳中什麼是陰、什麼是陽,而是指要知道太極拳有特殊、具體內容之陰陽。那麼,太極拳特殊、具體內容之陰陽是什麼呢?概括地說就是指太極拳練用者肢體的各個部位特殊的動作反應,就是指有關特殊的拳術、拳功、拳法、拳理等,正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王宗嶽遺論解明》中所說:「太極分陰陽,由陰陽演為變化萬象也。凡練太極,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棚捋擠按采挒肘靠中定也。」再進一步地說,太極拳之特殊陰陽包含了太極拳中可抽象為「陰陽」的各種關係,比如神與氣、用意識與不用意識、動與靜、不動手與動手、被動與主動、從人與由己、虛與實、輕與重、虛腹與實腹、松腰與豎腰、疾與緩、剛與柔、用力與不用力、發勁與運化、耗氣與養氣、上頂與下沉、向前與向後、方與圓、弧與直、外開與內合、外棚與粘回、輕靈無根與沉穩有根、開展與緊湊、明顯與暗微等等。《楊氏老譜·太極陰陽顛倒解》就明確地將有關太極拳的所謂特殊的「陰陽」抽象為屬於陽的: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屬於陰的: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而這些陰陽的特殊性則在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又體現了相反互根、相互消長、相互轉化與相濟等陰陽的基本原理。

㈠陰陽相反互根

陰陽相反互根就是老子所說的「負陰而抱陽」,說的是陰陽最具特徵性的普遍規律,萬事萬物莫不如此,而太極拳具體陰陽有其不同於其它事物的特殊的相反互根規律,這一規律在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有大量的反映,比如: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胸背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

「左宜右有虛實處」;

「意上寓下後天還,有上即有下」;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腹內松凈氣騰然」;

「靜中觸動動猶靜」;

「靜如山嶽,動若江河」; 等等。

以「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為例,「虛靈頂勁」向上為陽,「氣沉丹田」向下為陰;表現為感覺頭向上頂,全身向下松沉;但這種「頂」是「不頂之頂」,即頭部並不上升並且毫不用力、毫不主動,是「頂而不頂」;這種「沉」則是「不沉之沉」,即整個身體站立高度並不下降並且是不用力的下沉,是「沉而不沉」;只有這樣的「沉」,才會有「頂」的感覺;也只有這樣的「頂」,才能發生這樣的「沉」;「頂」和「沉」是相反的,但這「頂」卻由「沉」而生,如果無「沉」即無「頂」;這個「沉」又是以「頂」作為保證的,如果無「頂」即無「沉」;所以,「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中,「頂」和「沉」這對陰陽是既相反又相互依存而互根、相互不能分離的,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一方,或者分離﹙如不同時﹚,「頂」和「沉」也就都不存在了。外家拳也是講究頭上頂與身軀下沉的,但其頭上頂與下沉都是主動與用力的。因此,雖然,太極拳與外家拳共用同一個辭彙,具體的內容卻是有內在性之迥然不同的。太極拳中有許多陰陽關係都是與「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相同的原理,有許多形態、感覺、勁力都表現為對撐互展,有前即有後、支撐八面,如不以這一具有太極拳特殊性的規律作為法則,也就是不明白太極拳特殊的陰陽。

㈡陰陽相互消長

陰陽相互消長是萬事萬物發展動態的普遍規律,太極拳之具體陰陽也有其特殊的消長規律,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反映這一規律的歌文也很多,比如:

「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

「上下相隨人難進」;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沾連粘隨不丟頂」;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本是捨己從人」;

「無使有凹凸處」;

「無使有斷續處」;

「往複須有折迭」;

「運若抽絲處處明」;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等等。

以「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為例,反映太極拳與人接觸的運化,表現為「不丟不頂不癟」地隨人而動和如環無端地無始無終,著名太極拳家葉大密先生還借中醫針灸理論將其形象地說成「逢虛必補,逢實必瀉」;從軍事理論看,其中還包含了「避實擊虛」;太極拳的許多動態都表現出這種不斷消長的規律,如果違反了,比如表現出「寸土不讓」、「必爭一分一厘之地」、正面以力堵截對方的進攻,也就是不明白太極拳特殊的陰陽了。

㈢陰陽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是陰陽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這是陰陽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如《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太極拳國術和健身目的的達到都是太極拳陰陽轉化的反映,太極拳許多動態也存在著陰陽的相互轉化。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也有反映太極拳具體的特殊陰陽轉化歌文,比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忽隱忽現」;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由著熟漸至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等等。

各種陰陽關係的不斷轉化也是太極拳的一個重大特性,尤其是虛實、剛柔的轉化,太極拳並不是一虛到底,一柔到底,太極拳以柔為特徵,但柔的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高效地使用剛,如果認為太極拳沒有剛,只有「四兩撥千斤」的柔就能夠「何堅不摧」,可以不需要內勁的培養鍛煉了,就反映是不明白太極拳特殊的陰陽了。

㈣陰陽相濟

太極陰陽的運動和存在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易傳·繫辭上》所說的「動靜有常」,文中的「常」即法則的不變性。「動靜有常」之意就是陰陽的運動存在必須有相對靜止不變的狀態,這一狀態就是「易」的本義之一「不易」。《老子》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文中的「氣」就是指「萬物」,而「中」就是平衡,「中」是一個使動詞,「和」就是正常;「中氣以為和」的大意就是:使萬物的陰陽平衡以致使得萬物陰陽運動的正常。《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揭示了大自然存在著驚人的「權衡」陰陽變化之能力而使得氣候、生態等各方面保持著相對的協調平衡,因而使得各種生命有一個共同的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指出:「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文中的「權衡」就相當於老子所說的「中」。對人而言,生理上的陰陽平衡是維特生命正常的根本條件,即《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文中的「治」是安寧、平靜、旺盛之意,也即正常,「精」是指人體有形的組織物質等,「神」是指人體無形的精神,「平」即平衡,「秘」指穩定保持;「陰平陽秘」為互文句,應該理解為「陰陽平秘」,全句的大意是:人的陰陽能穩定牢固地維持相對的平衡,人的精氣和心神就能平安而強健。《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文中的「期」就是希望、企圖,「陰陽」是指失去平衡的陰陽,也就是「陰陽」之後被承後省略了「不平」;全句大意是:養生和治病的根本大法就是謹慎地察辨清楚人體哪些陰陽發生了偏差,從而加以調整,以達到人體陰陽平衡為目的。陰陽平衡是陰陽相濟的一個重要形式和結果,「相濟」之「濟」字有流通、資助、充足、相平等義。必須指出:相對平衡表現為相對靜止,但相對靜止不等於沒有運動,相對靜止是運動正常進行的條件,是運動的一種形式,如大自然的氣候平衡並非全年每天的氣溫都是沒有變化的一樣,而是春夏秋冬溫熱涼寒交替的;相對平衡也不都是等於相等,即平衡雖然往往表現為相等,但也往往表現為不相等,比如人的飲食必須平衡是健康的保證,但鈣、硒、鹽等物質的攝入與蛋白質的攝入在數量上是絕對不能相等的,如果相等,飲食反而是不平衡了。所以宇宙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陰陽平衡的形式是天氣萬千各具特殊性的,如此的宇宙世界才是無窮豐富多彩的。

由上述可知:陰平陽秘,也即陰陽的相對平衡是宇宙中所有太極正常存在和變化的根本條件和普遍規律,太極拳當然也不例外,當然太極拳的陰陽平衡也有著與非太極拳國術不同的特殊性。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也有反映陰陽平衡的歌文如: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正其四體」,「立如平準」,「尾閭中正神貫頂」;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等等;

此外,「虛靈頂勁,氣沉丹田」、「腹內松凈氣騰然」等反映負陰抱陽的歌文也都包含有陰陽平衡。太極拳的動靜充分體現了養氣與耗氣這一陰陽的平衡,反映為養氣存在於耗氣之中;太極拳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體現了陰陽平衡,但反映為「視若柔而無剛」,這「剛」是難以覺察的。太極拳動態的陰陽無論上下前後左右,其平衡又集中體現在「中定」上,所以,許多太極拳先人都把「中定」視為十三勢之根本,孫祿堂先生甚至說:「拳術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它妙也」﹙《孫式太極拳詮真》﹚。

綜上所述,太極拳之「陰陽」並非現代有的人所說的是玄玄虛虛難以捉摸的,太極拳之「陰陽」既不同於哲學「陰陽」而是有具體所指的,又是具有一定「有名而無形」的抽象性而可以有多種具體所指,總之,太極拳之「陰陽」是太極拳特殊的具體實在一切的代稱。學習太極拳「須知陰陽」指的主要就是在太極拳的學練實踐中逐步掌握反映為相反互依、消長、轉化等的太極拳所特殊的各種要領,而不是僅僅從主觀認識方面去辨別判斷什麼動是陰、什麼動是陽。太極拳學練只有掌握了體現為各種陰陽關係和規律的特殊性的要領等,才能真正進入太極拳之門,「由著熟而至懂勁」,從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漸漸「階及神明」,達到太極拳健身和國術的上乘境界。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影片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