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止血藥——白茅根

白茅根——《中國藥典》

【拚音名】 Bái Máo Gēn

【英文名】 RHIZOMA IMPERATAE

【別名】絲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C. E. Hubb. 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凈,曬乾,除去鬚根及膜質葉鞘,捆成小把。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略脆,斷麵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無臭,味微甜。

【鑒別】

(1) 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迴流 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乾,殘渣加醋酐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2滴,即顯紅色,後漸變成紫紅色、藍紫色,最後變為汙綠色。

(2) 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 分鐘,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生成棕紅色沉澱。

【炮製】 白茅根:洗凈,微潤,切段,乾燥,除去碎屑。茅根炭:取凈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焦褐色。

【炮製】 白茅根:洗凈,微潤,切段,乾燥,除去碎屑。茅根炭:取凈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焦褐色。

【性味】甘,寒。

【歸經】歸肺、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黃疸,水腫,熱淋澀痛;急性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9~30g,鮮品30~60g。

【摘錄】《中國藥典》

白茅根——《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注》

【拚音名】Bái Máo Gēn

【別名】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葯志》),堅草根、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寒草根(《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春、秋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凈、曬乾後,揉去鬚根及膜質葉鞘。

【原形態】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乾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多生長於路旁、山坡、草地上。分布幾遍全國。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性狀】乾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並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鬚根、味甜者為佳。

【炮製】乾茅根:揀凈雜質,洗凈,微潤,切段,曬乾,簸凈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甘、寒。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正》:甘,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小腸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①《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②《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③《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⑤《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⑥《本經逢原》: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乾紫不起。

⑦《動植物民間葯》:治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

【注意】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②《本草從新》:吐血因於虛寒者,非所宜也。

【摘錄】《*辭典》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