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年人對孩子的誤解到底有多深?讀完《童年的秘密》我才恍然大悟

本文轉載於「心理八八」(ID:bdjxlbb)

RECOMMENDATION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童年的秘密》,作者是蒙台梭利。

我們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於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說謊······

這不是幻想,這是蒙台梭利給我們描繪的「正常」的兒童模樣。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為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成年人的幸福是和童年緊密相連的。

遺憾的是,雖然每一個成人都是從童年走過來的,可一旦他們長大,就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兒童,總是喜歡用成人的想法去理解和約束兒童。

01

第一個誤解:

兒童什麼都有,他們已經夠幸福了

大人教育小孩時最愛說的一句話,你看看你們現在多幸福,什麼都有!

的確,這一代小孩物質是豐富的。

小男人參加典禮隻穿過幾次的西裝皮鞋領帶都是新買的,而我的印象裡,小時候活動必穿的白襯衫藍褲子都是提前一天借的;

就算不夠「車厘子自由」,「櫻桃自由」小男人肯定是有的;而我吃的第一個桃,還是鄰居姐姐從老家帶來嘗鮮的,吃完一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她繼續得意地吃第二個(她不分給我了……)。

現在的小孩得到的關愛也明顯更多。

過去的父母還在為溫飽奔波,最好也別盼著被「關愛」,除了挨罵的事父母懶得理你;

現在上下兩代都圍著孩子轉,小孩一個不高興的表情,為娘的要琢磨好半天:被同學欺負了?挨老師罵了?還是,老父母哪做得不符合教育心理學?

但是,這樣長大的兒童,就能幸福快樂嗎?

北大徐凱文曾經分享:北大一年級的新生,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最極端的還會放棄自己;20年前,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增加了120倍。

我們以為兒童最幸福,而實際上他們也有他們的痛苦,而且說不出來;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有,可實際上,他們可能什麼都沒有。

仔細想想,什麼是真正屬於兒童的呢?

車厘子,衣服,房間?都是父母給的,隨時可以收回;

日記不給看,房間要鎖門?不可能的,我是你娘(爹),憑什麼要對我保密!

「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連兒童自己都是屬於父母的,哪來的私人財物、隱私權和決定權。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從出生的那一刻,痛苦就是被成人忽視的。

我們以為小嬰兒高高興興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實際上,他們從溫暖、幽靜的子宮裡,突然被帶到刺眼的光亮和刺耳的嘈雜中,還要被護士姐姐打屁股以驗證健康,你不打我我都很想哭好嘛?!

兒童永遠被認為是麻煩的根源:他們不按大人的指示和要求生活,總是不停地製造混亂、垃圾,在該安靜地方吵鬧,在該表現的時候安靜。

他們被要求這不許碰,那不許摸,處處都是禁忌。適合兒童按自己心意活動的場所究竟在哪兒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才終於認識到兒童的生活是被成人嚴重扭曲的。兒童有什麼呢?

其實一無所有。

02

認為孩子「什麼都有」、因此很幸福的父母,通常還會認為這些幸福都是自己給的,父母無私地犧牲了自己還不求回報。

天下最有毒的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了你好」;嘴上嚷嚷著「不求回報」的父母其實最貪心:他們希望孩子按他們的心意生活。

《我家那小子1》裡,朱雨辰媽媽引起了觀眾極大的不適。這位媽媽從小和兒子就像連體一樣,兒子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朱雨辰上大學,她跟到宿舍鋪床,追問每一個室友打不打呼嚕,怕影響兒子睡覺;

朱雨辰開始演戲,她跟著劇組跑,不讓去就哭;因為看不得兒子被打,所有被揍的戲都不讓兒子接;

最奇葩的是,她每天四點起來給朱雨辰做梨汁,一做就是10年,朱雨辰想喝口純凈水都喝不到,喝果汁喝到去哪都要急著找廁所。

這位媽媽已經70歲了,上節目的時候還在為自己的「犧牲」和「付出」感到無比自豪,說她現在還可以抵兩個菲傭。

再貴的菲傭,兩個三個朱雨辰也付得起;可是這樣一個媽媽,給多少才能報答呢?

朱雨辰不想學鋼琴,朱媽媽就給他看自己為了他學鋼琴擠公交等等付出了多少,被感動的兒子只好發誓要用一生來回報媽媽的付出;

為了怕媽媽哭,朱雨辰只能允許她不斷地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朱雨辰談戀愛被媽媽拆散,戲路也因為媽媽的干涉變窄。

派克醫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愛有一個標準,就是能不能促進對方進步。不是你自己想當然地以為是「為了你好」就是好,要看你的「愛」在對方身上起到什麼作用。

「不求回報」的愛,其實最貴。用什麼能抵債?賠上一生差不多吧。

朱媽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覺得自己帶著「偉大犧牲精神」的父母並不少見,這類父母會理直氣壯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因為「一切都是為了他好」。

如果是這樣還是別為兒童好了,想一想怎麼對自己好點吧;沒有自我的父母,怎麼可能做孩子的榜樣,讓他們充滿活力地熱愛生命?

03

第三個誤解:

兒童是一張白紙,需要成人幫他們變成圖畫

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誤解,是說「兒童是一張白紙」。

你怎麼就知道兒童不是一張黑紙、綠紙或紅紙呢?你怎麼知道ta一定是紙,而不是牛皮、石頭或鋼材呢?

有些成人吧,特別自戀,總想充當上帝,認為兒童「心靈一片空白」,急需自己的指導和「幫助」。

不管幾歲,好像不喂飯ta永遠不會自己吃、不幫著選擇他就永遠不知道路怎麼走一樣。

他們把自己當做兒童的「創造者」,而蒙台梭利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兒童是成人之父」,意思是說兒童有自然發展的邏輯,新生命誕生的時候,本身就包含主導本能,是他們自己在引導自己成長。

如果不尊重這個邏輯,大人的「幫助」就變成了「阻礙」。

想要「創造」兒童之前,最好先了解他們;而一旦了解了他們,你就不會再有這種狂妄的想法了。

生物學家德弗裡斯曾經觀察過蝴蝶的幼蟲,這些幼蟲必須吃嫩葉,可是蝴蝶媽媽並不負責幫它們采葉子吃,她只是把卵產在靠近樹榦最隱蔽的角落裡。

當幼蟲安全鑽出殼時,他們會沿著樹榦和樹枝蠕動著向前爬,直到找到樹葉為止。

是什麼引導它們最終找到樹葉呢?

原來幼蟲對光線十分敏感,而嫩葉往往在光亮的地方,幼蟲被光線吸引著就能找到食物;一旦幼蟲長到足夠大可以吃其它食物的時候,它們對光的敏感也就消失了。

這個結論在實驗室裡也得到證實。那裡沒有樹也沒有樹葉,德弗裡斯在暗箱裡設計了小孔,光亮從小孔透出來,幼蟲就會迅速向小孔蠕動,穿越那個小孔;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它們就不再有這種能力。

人類也和蝴蝶幼蟲一樣,有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對不同的事物敏感,而對其它事情漠不關心。

了解這些特點,可以讓和敏感期相關的能力在此階段充分發展,而不要強求那些孩子不關注的能力,但是大人常常不理解這一點,總是在打擾孩子。

在景點總能看到大人徒勞地賣力推銷,「你快來看看這個」、「這個太有意義啦」,可身邊的熊孩子顯然對在家裡也能玩的低齡小遊戲更感興趣。

你說帶你出來乾嘛,錢又白花了……

小時候帶小男人出去玩,不管到任何地方,他永遠對石頭、昆蟲、木棍和泥土最感興趣;可突然有那麼一天,老母興緻勃勃地提醒他,你看你看這有個大蟲子!他卻只是淡然地噢了一聲,笑我「媽你真萌」。

原來「敏感期」就是這麼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能不能帶走一片雲,要看父母會不會做人。

他們喜歡泥巴、蟲子的時候,你千萬別嫌臟,非要讓他看風景,拚命和他談蟲子、玩泥巴就對了,因為很快他就不喜歡了,不喜歡的時候你硬拗也沒用;

如果他能把這個愛好一直保持,那恭喜你,你家要出專家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父母的作用從來就不是「創造」,而是「觀察」、「發現」和「理解」;如果你想引導他們,請在他們對光還敏感的時候,把自己變成一束光。

04

第四個誤解:

讓兒童適應世界,就要教給他們成人的規矩

好像沒有因為殺死年幼孩子而被判死刑的父母,哪怕涉嫌嚴重的虐待;有位重男輕女扔掉新生兒的奶奶,甚至一天刑都沒判。

成人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卻沒有為兒童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的法律。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的贊恩營養不良,看起來只有六七歲的樣子,卻要每天搬運沉重的飲用水和煤氣罐,還要帶著弟弟妹妹出售毒品來貼補家用。

贊恩11歲的妹妹,為了抵房租被嫁給了房東,懷孕流產而死。贊恩終於壓抑不住心頭的怒火,抄起菜刀砍了房東,因此被送進了監獄。

探視贊恩的母親,竟然告訴他要當哥哥了,她又懷孕了!

贊恩把父母告上法院,他說,我希望大人聽我說話,無力撫養孩子的大人,別再生了。

但是,贊恩的父母完全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要控告他,他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生孩子給家裡乾活和抵債,那不是最自然的事嗎?

所謂大人的邏輯,不過是:

我認為合理的,就是合理;

我評判的善惡,就是善惡;

他們認為兒童不過是個縮小版的成人,和成人有一樣的善惡標準,所以他們要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用成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

我聽過最胡扯的話,就是既然孩子早晚要長大,從小就應該讓他們適應這個社會的規則。這就如同在說,既然人早晚要死,乾脆不如現在就死一樣。

3歲童模被媽媽踹的視頻在網路流傳,揭開了織裡高強度童工產業的黑幕。

小孩被踢的原因,不過是因為拍了一天照開始有點「不服管」。剛剛3歲,工作強度已經996,而且這在童模圈裡根本不算什麼,有的孩子3個月就出道;當紅的童模一天要拍二百多套衣服,從早上9點一直拍到凌晨兩點。

有些父母不承認把孩子當成搖錢樹,稱錢是為孩子自己賺的,都給他們留著,能早賺錢乾嘛不賺,說起來又是「都是為了你好」。

可這背後,是為了能賺錢把孩子極度扭曲:

童模超過130厘米接單就會變少,為了讓孩子不要長高,有的媽媽一天隻給孩子吃一頓飯,不讓吃肉,從早到晚都在乾活;還有的媽媽甚至給孩子喂成長抑製劑;

為了能配合金主好多賺錢,打罵威脅訓練孩子變「乖」是常態,很多童模就像馬戲團裡的動物,形成了條件反射,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而更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兒童對此也很認可。有的小朋友非常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家人不用辛苦就好了,我自己來賺就好了。」

一個11歲的男童對記者說,這種賺錢比較容易,並聲稱他的人生志向就是當一個網紅。不過,在他13歲的時候又被採訪時他說,「我感到人生沒有意義」。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沒有童年的代價又會是什麼呢?

寫在最後

如果把剛出生的嬰兒和3歲的孩子相比較,就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劇烈的變化就是「兒童的秘密」。

兒童發展的關鍵在於自己,這種驚人的力量他們自己可能還沒有察覺,成人不合時宜的干擾反而會阻礙這種力量的發揮。

成人能做的,是儘可能了解這些看起來還顯得很弱小的兒童,幫他們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釋放巨大的能量,而不是成為他們的障礙物。

「熱愛兒童,潛意識卻在傷害他們的成人,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如果你真的愛他們,

「請把最高的敬意獻給兒童」

——古羅馬詩人朱維諾兒(Juvenal)

作者簡介:「心理八八」(ID:bdjxlbb),一個經常免費贈書、解讀心理書的公號。八段錦,教育心理學碩士+註冊建築師,已出版心理專著《與最好的自己在一起》、《蘇東坡的幸福人生》,免費音頻課《蘇東坡:積極心理活字典》正在喜馬拉雅FM:「八段錦的心理八八」熱播。

▼▼

▼▼

感興趣的朋友加小遊
免費送給你喲
領取暗號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