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匯報:紀錄片如何用鏡頭語言講屬於大眾的故事

《人生一串》


在中國紀錄片創作日益活躍的今天,好的紀錄片導演應具備怎樣的視野與情懷?該如何用鏡頭語言講好故事?紀錄片創作者又該如何把握新媒體平台,打造接地氣的作品?正在舉行的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安排了數場論壇,紀錄片行業的資深導演、專家學者與新媒體平台代表圍繞上述話題發表見解。


有與會者指出,紀錄片是一門特殊的影視藝術,傑出的紀錄片創作者會向觀眾展示出事物的多變、多樣與複雜,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摹寫和批判來啟發人們對於自身生活的觀照與反思。這意味著紀錄片創作者不僅要有深厚的藝術修養,還要有對生活敏銳深刻的觀察與細膩的人文關懷。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紀錄片創作也應在題材手法上求變創新,打造貼近市場、貼近大眾的作品。


導演的心中要有觀眾



導演無疑是整個紀錄片創作鏈條中的核心一環,導演個人的功力與修養極大地影響著影片的品質。除了要自如調度眾多要素、嫻熟運用敘事技巧以外,應當把觀眾放在心中,換位思考他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用真正打動人的故事創作出有溫度、有啟發、有反響的作品,讓人們在敘事中重返生活的想象太空。


“導演一定要問自己 ‘我的故事是講給誰聽的’。”CNEX製作總監、視襲影視首席內容顧問張釗維在論壇中說,“把觀眾放心中,不完全是為了提升收視率或迎合市場,而是為了回歸紀錄片的本質,因為無論是紀錄片、電影抑或是戲劇,都源於人類對於聽故事的本能需求。”


紀錄片用真實影像來呈現故事,或讓人們獲得知識的愉悅與啟發,或得到心靈的開拓乃至心理負擔的解脫,紀錄片創作者要有對閱聽人的人文關懷。紀實節目Discovery大中華地區原創內容總監艾布拉姆·西澤說: “在設定紀錄片主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想,你要傳達的要義是什麽?觀眾觀看時在思考什麽?創作者要通過一個個言之有物的故事來啟發觀眾。”


除了在創作理念上以觀眾為本,好的紀錄片導演還需在敘事手法、影像語言上推敲摸索,使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張釗維指出,紀錄片導演應該多看長篇小說,汲取其結構之美。論壇主持人、 《大國崛起》 《創新之路》 《貨幣》等紀錄片導演李成才也提出 “文字是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必修功課”的觀點,認為文學的敘事表達和影像的表達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


青年紀錄片導演董浩珉則提出了一種大膽新奇的敘事手法: “對於某個選題,我們從它的對立面去解讀,或許會有別開生面的效果。”這和張釗維從對立面支持敘事、支撐人物的創作手法不謀而合:“希臘的哲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而要撬起這個地球,支點肯定不在地球上。紀錄片也是同理,比如以女性飛行員的角度去介紹男性飛行員,從中國飛行員對手的視角來講述中國飛行員。”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要接地氣




這個夏天不光有世界杯,還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紀錄片 《人生一串》。


“這部片子在豆瓣上打到了9.0以上的高分,關鍵就在於它接地氣。 《人生一串》裡麵包含著一股煙火氣,這不光指燒烤的煙火氣,而是指平凡生活的夯實熨帖。”嗶哩嗶哩紀錄片高級顧問朱賢亮指出,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紀錄片作品已不局限於在電視和電影媒介播出,新媒體平台成為重要的紀錄片播放終端,這給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要求紀錄片創作做出順應趨勢的改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接地氣。


由於新媒體互動與雙向傳播的特性,大眾不再是紀錄片的被動接收者,而更是內容生產的建設參與者,紀錄片要包含更多更深入的時代資訊和更鮮活的生活細節,才能獲得觀眾認可。


除了在題材上貼近生活、貼近觀眾,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在表達形式上也要推陳出新,力圖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為觀眾呈現小而美的記錄。


“紀錄片要有可看性、觀賞性、黏性。”福斯傳媒集團、國家地理亞洲區高級副總裁祁冬說, “要做到以上幾點,就要使畫面有視覺衝擊力,起碼要在前三分鐘就能把觀眾吸引住。其次要講究剪輯的節奏,快速而不拖遝。”


除了畫面效果與剪輯節奏,艾布拉姆·西澤稱,非線性敘事結構和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將有助於在快節奏的資訊流時代迅速攫取觀眾的注意力:“拍紀錄片的時候當然是按照時間順序拍。但是如果你按照時間順序來剪的話可能最精彩的東西是在最後面,所以要掌握剪輯的藝術。另外,使用第一人稱也會使影片跟觀眾快速親近起來,但這對拍攝技能要求很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