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歷史上長江流域開發會比黃河流域開發晚上千年?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從上古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黃河沿岸繁衍生息,中華民族早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與黃河息息相關,因此黃河也被我們稱為“母親河”。

然而令人頗感費解的是,作為中國另一條重要河流的長江,卻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上默默無聞。根據現有史料表明,直至東漢末期,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國版圖上依然扮演著邊緣角色。中國人真正對南方進行大規模開發要到西晉末期,大批貴族和百姓紛紛南逃躲避戰亂,這才使長江變成了中國人的另一條“母親河”。從中國人開發黃河流域的衝積平原開始算起,差不多過去了一千多年,長江流域才出現了類似的進展。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歷史上長江流域開發會比黃河流域開發晚這麽久?

從現代人的視角看起來,中國古代先民們遷徙南方進展緩慢似乎有點難以理解。因為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降水豐沛,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此外,長江在流出西部群山以後即在湖區穿行,沒有沉積物淤塞下遊河道導致像黃河那樣高懸河床的棘手問題。與黃河時不時出現可怕的決堤相比,長江對生活在沿岸人民的危險要小很多。

儘管長江流域存在那麽多優勢,然而有一種肉眼不可見的風險卻嚴重阻礙了人們向南方拓展的步伐,那便是病毒和細菌。

中國古代先民向南方拓展的同時,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那便是各種導致疫病的病毒和細菌。對中國地理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會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北方寒冷乾燥的冷空氣會對黃河流域產生明顯影響,但在經過秦嶺的群山阻隔後,冷空氣對長江流域的影響就明顯減弱了;同理,夏天季風反方向吹來時,來自印度洋的濕熱氣流保證了長江地區的充沛降水,但對黃河流域的影響就大幅下降,因此黃河流域才會經常出現降水不足導致的自然災害。

中國南方與北方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候條件,自然就導致南北出現不一樣的生態環境。南方濕熱的氣候容易滋生出更多病毒和細菌,而寒冷的北方則有利於殺死那些不耐寒的寄生物。因此當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先民們向南方拓展的時候,來自南方原始部落的軍事抵抗相對比較容易解決,但這些習慣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卻無法抵擋住南方病毒和細菌,所以死於疫病的人數要遠高於死於軍事行動的人數。秦始皇歷時五年,累計出動80萬大軍才征服了南方由原始部落控制的百越地區,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杜甫在《夢李白》中寫道:“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其實古人所謂的“瘴癘地”實際上就是北方人遷徙到南方後容易遭病毒與細菌的侵襲,感染上瘧疾、登革熱等疾病,即人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所以我們在歷史文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官員被貶到南方後不久就病逝。而世居南方的當地人體內對這些南方特定環境中的病毒與細菌早就產生了一定抵抗力,所以“瘴癘地”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影響。

隨著一代又一代北方開拓者南遷,並對南方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逐漸適應了南方的環境,人與自然終於達成了平衡。

參考文獻:《瘟疫與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