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梅新育:能源行情可能干擾美聯儲利率決策

前言:

國內外多家大媒體報導,台灣時間今天(11日)12點,蘇丹發生軍事政變,軍方佔領電視台,軍車包圍總統府,擔任總統執政30年的巴希爾已經聲明要辭職,軍方在國家電視台發布了重要公告。

昨天,《金融時報》第4版焦點版刊發我清明期間4月6日交給他們的稿子《能源行情可能干擾美聯儲利率決策》,文中保留了這一段未刪改:

“不僅如此,阿爾及利亞非正常權力更迭已經激勵了西亞北非其它阿拉伯國家反對派。蘇丹自2018年12月起已發生多起示威遊行並造成人員傷亡,今年2月22日,總統巴希爾宣布全國實施一年緊急狀態,解散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但在阿爾及利亞事態激勵下,蘇丹局勢近日已經發展到示威者衝擊總統官邸的地步。儘管蘇丹本身油氣產量甚少,主要是南蘇丹油氣出口通道,但如果引發第二波‘阿拉伯之春’動亂連鎖反應,對全球能源市場的衝擊就難以估量了。”

風起於青萍之末,做研究還是要站在中國利益立場上提升前瞻性,見微知著。其實,何止蘇丹,我此前幾天寫好的文章,對蘇丹之後接下來的潛在風險國家及其風險點也作出了預測判斷。等形勢發展進一步驗證。

現在公號貼出發布《金融時報》這篇文章原稿全文。昨晚半夜才從外地回到北京,太晚了,沒來得及當天貼出。由於版面限制,《金融時報》刊發時刪了差不多1/3吧,主要是油價變動數據陳述部分,外加對中國貨幣政策影響部分,不是政治性風險部分。

2019.4.11

能源行情可能干擾聯儲利率決策

梅新育

美聯儲貨幣政策宣示已經明顯變調,3月末召開的年內第二次會議不僅明確計劃今年9月末停止縮表,而且多數聯儲官員預計今年全年不加息,明年加息一次,與三個月前今年加息兩次的主流預期相悖。美國總統川普及其經濟幕僚庫德洛等人更是心急火燎不斷放話,要求聯儲盡快降息,甚至重啟量化寬鬆。為左右聯儲貨幣政策決策,川普還提名主張降息的保守派經濟評論員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和政治盟友赫爾曼·凱恩(HermanCain)擔任美聯儲理事。

然而,美聯儲要將貨幣政策轉向,需保證通貨膨脹壓力不顯著上揚,而對通貨膨脹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能源價格卻存在相當明顯的上行動力。自去年年末跌入低谷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在新的一年裡已經明顯上漲;從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石油生產國的減產抬價動機,到伊朗製裁收緊,再到委內瑞拉、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動亂升級的政治性風險,還在進一步助推油氣價格上行。

一、2019年第一季度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強勁反彈

從2016年第二季度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總體持續上漲,至2018年第三季度達到高峰,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連續下行,至2018年末達到低谷。如表1所示,2016—2018年,國際市場原油年度平均現價依次為42.8美元/桶、52.8美元/桶和68.3美元/桶,其中2018年第1—4季度平均現價依次為64.6美元/桶、71.4美元/桶、73.0美元/桶和64.3美元/桶。在2018年第4季度中,11月、12月月度平均現價依次為62.3美元/桶、54.0美元/桶。

表1 2016—2019年國際市場原油年度、季度、月度均價及特定日期價格

部門:美元/桶

資料來源:年度、季度、月度均價引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表6.6“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有關各期;

特定交易日價格引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數據中心,轉載自《國際商報》有關各期。

步入2019年,國際市場油價明顯反彈。1月份月度平均現價56.6美元/桶,比2018年12月份的54.0美元/桶上漲2.6美元/桶,漲幅4.8%。整個1季度漲幅更為明顯。從美國市場最有代表性的西得州中級油價格來看,從2019年1月4日的47.96美元/桶,到4月1日的61.59美元/桶,一個季度漲幅高達28.4%,接近2018年第1季度平均價格。

二、減產、製裁和動亂助推油價上行

在油價方面,沙特和俄羅斯等外部石油生產、出口大國目標與川普政府的期望相悖,川普政府希望能源市場保持低價,但沙特的目標是減產與推動油價回升至70美元以上。畢竟,這個國家的財政不僅要承擔巨額國內福利支出、對外援助,還希望通過積極財政政策來提振經濟增長,確保經濟轉型計劃得以繼續執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東和中亞部門負責人吉哈德·阿祖爾2月份曾指出,沙特今年要想實現預算平衡,油價需要達到每桶80—85美元;[1]即使國際市場原油平均現價只是達到80美元,與2018年第3季度73.0美元的季度均價峰值(參見表1)相比也上漲了9.6%,與2018年68.3美元的年度均價相比上漲17.1%。假如實現了沙特預算平衡所需要的上述油價目標,將產生何等通貨膨脹壓力,可想而知。業內消息人士提供的信息表明,沙特第一步目標是通過減產把油價抬升至70美元/桶,為此不惜承受部分市場份額被擠佔的代價。[2]

川普政府的製裁政策已經大幅度壓縮了伊朗油氣生產與出口,而且很有可能進一步壓縮。截至2016年底,伊朗已探明石油儲量1584億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33.5兆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伊朗石油日產量350.2萬桶,天然氣年產量1925億立方米。[3]自2018年5月以來,美國的石油製裁已使伊朗石油出口每天減少約150萬桶。在美國製裁壓力之下,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將進口伊朗原油數量削減至零;中國、印度、希臘、意大利、台灣地區、日本、土耳其、韓國雖然得到了進口伊朗石油的臨時豁免權,但這項臨時豁免將於2019年5月2日到期。[4]川普已於4月8日宣布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入外國恐怖組織,開創正式將另一國家軍隊列為恐怖組織之先河,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當即以牙還牙,宣布將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其相關軍事力量列為恐怖組織。美伊摩擦升級,美國很有可能進一步收緊對伊朗的石油製裁,其後果將是進一步減少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

委內瑞拉石油(含重油)探明儲量為3000億桶,為世界之冠。[5]近年的經濟困難已經損害了該國的石油生產與出口能力,美國炮製的“一國兩總統”動亂還將進一步打亂該國石油生產和出口秩序。

利比亞本是北非最大石油生產和出口國,且所產原油質量優良,但該國石油生產和輸出受政局影響波動甚大。2011年內戰爆發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約160萬桶。在內戰中,利比亞石油生產和出口遭受重創。內戰結束後,利比亞石油生產一度恢復至戰前水準。2014年5月後,利比亞政局再度劍拔弩張,石油日產量隨之大幅波動。2018年,利比亞石油生產趨向穩定,目前日產量約95萬桶,達到近三年最高水準。[6]然而,當地時間4月4日,割據佔領東部地區的利比亞國民軍(LNA)司令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下令進攻控制在民族團結政府(GNA)手裡的首都的黎波裡,利比亞戰火重燃,是否會波及該國石油生產和出口,值得關注。在4月8日(周一)國際市場上,油價已經因此普漲至今年新高,亞洲早盤交易中,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上漲0.5%至每桶70.69美元,西得州中級油上漲0.6%至每桶63.49美元。

與此同時,在毗鄰利比亞的阿爾及利亞,政局發展也開始給石油天然氣市場投下越來越濃重的陰影。該國曾長期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石油探明儲量約17億噸,佔世界總儲量1%,居世界第15位,且主要是質量較高的撒哈拉輕質油;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4.58兆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2.37%,居世界第10位。[7]近3年阿爾及利亞原油日產量保持在110萬桶以上,高於利比亞;且其凝析油等日產量折合原油約40萬桶左右,不計入歐佩克生產配額。有鑒於此,可以判斷,阿爾及利亞政治動蕩對國際油氣市場潛在衝擊超過利比亞戰亂。且阿國家石油公司已於2016年底宣布2015—2021六年投資計劃,計劃投入630億美元用於石油勘探和開發投資,此項計劃若因政治動蕩而打斷,對其油氣生產能力更有長期損害。

歷時近一個半月的大規模街頭遊行示威已經迫使年邁的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總統辭職,但從體制內權勢集團和示威者兩方面的跡象來看,這有可能僅僅是更大亂局的開端,而不是動蕩的終結。

在體制內權勢集團方面,布特弗利卡的總統辦公室本來已於4月1日宣布他將在4月28日任期結束時辭職,但體制內權勢集團反對派不是著手安排過渡,讓布特弗利卡在形式上完成這個任期,為日後的權力過渡樹立一個至少在形式上擺脫“宮廷政變”色彩的范例,而是通過人民軍參謀長艾哈邁德·加伊德·薩拉赫發布國防部聲明逼宮,逼迫布特弗利卡提前於4月2日辭職交權。由此一舉,可以推斷,在該國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體制內權勢集團有著強烈的傾向采取強硬、高強度對抗的手段。

在街頭示威者方面,根據法新社等媒體報導,從示威運動領導人到普通示威者,許多上街慶祝布特弗利卡辭職的人都表示要繼續遊行示威,拒絕過渡期,認為這會延續現行政治體制,[8]等於是擺明了要以徹底推翻現行政治體制為目標。

一國政治鬥爭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會沿襲歷史上的傳統。從古代到1954年開始的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再到獨立後政治鬥爭數次發展成為大規模武裝叛亂,乃至1991—2002年間席卷全國、造成15萬—20萬人死亡的伊斯蘭內戰(TheFitna),阿爾及利亞政治鬥爭向來有殘酷無情、突破一切底線的傳統。目睹當前政治動蕩中有關各方的做派,我們不宜過度低估阿爾及利亞政治動蕩失控、進而重創其石油天然氣生產的風險概率。

不僅如此,阿爾及利亞非正常權力更迭已經激勵了西亞北非其它阿拉伯國家反對派。蘇丹自2018年12月起已發生多起示威遊行並造成人員傷亡,2019年2月22日,總統巴希爾宣布全國實施一年緊急狀態,解散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但在阿爾及利亞事態激勵下,蘇丹局勢近日已經發展到示威者衝擊總統官邸的地步。儘管蘇丹本身油氣產量甚少,主要是南蘇丹油氣出口通道,但如果引發第二波“阿拉伯之春”動亂連鎖反應,對全球能源市場的衝擊就難以估量了。

三、密切關注能源行情推高通脹壓力的風險

自從油價雪崩的2014年以來,美國通貨膨脹壓力一直不大。2014—2017年,其消費者價格同比漲幅依次為1.6%、0.1%、1.3%和2.1%,2018年1—12月同比漲幅依次為2.1%、2.2%、2.4%、2.5%、2.8%、2.9%、2.9%、2.7%、2.3%、2.5%、2.2%、1.9%,[9]2019年1—2月依次為1.6%和1.5%,從2018年8月起逐步下行,2019年2月同比漲幅為2016年9月以來最低。然而,2月份CPI環比上漲0.2%,為4個月以來首次上漲,表明通貨膨脹壓力已經開始轉而上行,其中相當一部分應當是源於今年以來的能源價格反彈。預計在3月份的通貨膨脹數據中,能源價格反彈的影響還會進一步體現出來。如果減產、製裁、動亂推高油價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油價上漲持續位於70美元/桶之上,甚至持續位於80美元/桶之上,美國通貨膨脹壓力可能大為改觀,從而給聯儲的利率決策增添干擾。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相應地,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動的影響程度大於美國,我們的貨幣政策決策對此也應有充分認識。

(2019.4.6,修訂2019.4.8,三稿2019.4.9,僅代表個人意見)

[1]《沙特欲促油價升至70美元》,《參考消息》,2019年3月26日,第4版。

[2]《沙特欲促油價升至70美元》,《參考消息》,2019年3月26日,第4版。

[4]《美製裁致伊朗石油買家再減少》,《參考消息》,2019年4月4日,第3版。

[8]《布特弗利卡總統宣布辭職:阿爾及利亞翻過“歷史重要一頁”》,《參考消息》,2019年4月4日,第3版。

[9]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19年2月號,表6.2“美國經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