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9歲成北大最年輕博導!比女神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如何才能在29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劉穎說:“正是因為很早確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我才能一步步朝著夢想去努力,最終實現。”

2018年12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劉穎課題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題為“N6-methyldeoxyadenine is a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signal for mitochondrial stress adaptation”的論文,報導秀麗隱杆線蟲可以將親代受到的線粒體脅迫資訊通過DNA和組蛋白甲基化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對線粒體脅迫有更好的適應性。

今年33歲的劉穎,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上均有發表論文。29歲那年,她正式成為了北京大學博導。

劉穎博導的採訪影片

如何才能在29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劉穎說:“正是因為很早確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我才能一步步朝著夢想去努力,最終實現。”

一、很早確立奮鬥目標

“中學時我就對生物有興趣,考大學時鐵了心要讀生物專業。”劉穎回憶說,2002年,她報考南京大學,隻填了生物這一個專業方向,而且“不服從調劑”。當時她的高考成績已超過北大、清華的錄取分數線,為了學生物,她放棄了這兩所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頂尖大學,上了南大生物系。

進入南大後,劉穎完全開啟了“學霸模式”:“在進入南京大學進行專業學習後,我又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在本科畢業後到美國進行深造,最終能夠建立我自己的課題組和實驗團隊,研究我所感興趣的生命問題。正是因為本科階段我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才能不斷地排除各種艱難險阻,一步步朝著這個夢想去努力,也最終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

學霸的人生一定是一路開掛門門滿分?劉穎自曝,在南大就讀期間也曾經考過不及格,但這依然是大學生活記憶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在南大度過的4年光陰,在這個校園裡發生的每一個場景像電影畫面一般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唇槍舌劍的新生辯論賽,冬天的夜裡抱著熱水袋和室友一起學習,拚了命地學可是有機化學期中考試依然沒能及格,拿到美國名校offer的喜悅,畢業聚餐上哭得一塌糊塗,當然還有萌發在這裡卻沒能走到最後的校園愛情。也許你們已經聽出來了,是的,大學生活充斥著各種酸甜苦辣。可如今再回首時,我依然想說,那曾是我們最美的時光。”

劉穎表示,自己在南大就讀期間,最大的收獲便是腳踏實地,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現如今再給我任何課本,我都能憑借著大學裡培養出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完成自學的過程。因此,就我個人的體驗,大學的學習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學習的方法,培養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

“科研像一場馬拉松”

大學畢業後,她考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師從劉清華教授讀博士。留學第一年不能一次性聽懂英文授課,她就利用晚上的時間,花兩三個小時來回聽錄音,直到聽懂為止;剛進實驗室時,她甚至不會做最基本的轉化實驗,周末實驗室沒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實驗室的師兄求助。

與後面的困難相比,這些都不算什麽。“我讀博的前兩年挺拚挺辛苦的,當時前後做了有四五個課題都不順,怎麽做都不對,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劉穎甚至開始動搖:要不要換個專業?至少付出能有些回報。

性格好強的她並沒有屈服。她開始換個角度思考失敗的意義:實驗沒成功不能說明沒有收獲。就像愛迪生嘗試各種材料做燈絲一樣,失敗是試錯的過程。那時候劉穎非常拚命,每天做實驗到晚上十一二點。她在心裡對自己說:如果能早一點發現這個實驗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點走到正確的路上了。

轉捩點在兩年之後出現:別人嘗試多次都沒有結果的一個課題,劉穎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關論文於2009年夏天順利在《科學》雜誌發表,劉穎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轉。

在哈佛醫學院跟加裡?魯弗肯教授做博士後時,她把線粒體作為以後的研究方向。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主要能量的細胞器,受損後極易引發神經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回國至今,劉穎在《自然》《細胞》等雜誌發表多篇論文,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首次證明了神經肽介導了神經細胞內線粒體抑製激活其他組織的細胞非自主性應激反應,發現了線粒體損傷的隔代遺傳現象。

劉穎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時,所在城市波士頓有著濃厚的跑步氛圍。她住在查爾斯河畔,每天從視窗眺望,都能看到沿河奔跑的人。那時科研任務很重,能聊得來的朋友又不多,跑步漸漸成了她減壓的方式。

“我當然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後能應用到臨床上,但現在還處於最初、最基本的研究階段,距離藥物研發還很遙遠。”劉穎說,“科研像一場馬拉松,認準了這條路,再辛苦也要堅持跑下去。”

讓孩子保持好奇心

“可能再過20年,學生們還會給我發郵件。能知道他們的職業有發展,生活也美滿,想想都是開心的。”劉穎對教師這份工作充滿自豪。她喜歡講課,給大學生上生物化學課,她會加入很多小故事。講線粒體,她就提到自然界中,有一種叫魚藤酮的化學物質能抑製線粒體,這種抑製作用使魚藤酮成為亞馬遜人捕魚的秘訣。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

也許是看中她在課堂上的用心和親和力,科學微信公號“知識分子”主編饒毅教授聯繫劉穎,請她來做小學生生命科學影片課程的主講人。接到邀請,劉穎起初有很多顧慮。影片課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而她正處在中期考核階段,10月份還要接受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國際評估。

“可我想到,科學如今在一些人眼中已不再是熱門。”劉穎說,孩子本來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但經過中小學一系列應試教育後,不少孩子的好奇心消失了,許多人的想法很功利。“如果我的努力能讓孩子們多保持幾年對自然、對科學的好奇心,那也是好事。”

高效工作,她有自己的秘訣。她注意抓重點,把精力集中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事。一般人都會有思維跳躍的時候,做著手頭的事情,又想到去完成另一項任務,在切換思維的過程中耽誤了時間。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劉穎嚴格規劃。她甚至用計時軟體提醒自己:工作25分鐘,再花5分鐘時間處理雜事。

(來源:科學大觀園雜誌/iNature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