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花期預報能否撬動賞花經濟?

2016年,花期預報作為新生事物首次被人們熱議。

但彼時,“粗線條”成為它的代名詞,尤其是“櫻花三月中下旬”“牡丹三月底至四月初”這些關於時間的表述,相比鄰國日本精確到天的櫻花預報確實有很大差距。

當時,我國的花期預報正處於從無到有的探索中,難以精細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缺乏物候數據,相關指標和模型不夠精細

更深的問題在於,專業天氣服務面臨有限服務能力無限需求的矛盾

在3年的持續跟蹤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天氣部門涉足花期預報。

那麽預報精度如何,之前的困境又是否解決了呢?

有後盾

——物候觀測積累,花期預報由“旬”到“天”

3年前,各地天氣部門嘗試花期預報,多苦於沒有物候觀測資料。

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王玉勤認為:

彼時的花期預報更應該叫大致預測,花期預報要積累龐大的物候觀察、天氣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資料,建立模型,結合經驗,做出預報。

如果在氣候較有規律的情況下,對某種花卉連續觀察3年,基本可以找出它開花和氣象之間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有站網布局相對完整的物候觀測,天氣部門針對水稻、小麥等經濟作物有農業天氣觀測布局,但觀賞類櫻花、桃花、梅花的物候資料較少,散落在民間和研究機構,難以收集。

當時花期預報業務開展相對早的湖北省天氣局,正是因為共享了武漢大學“櫻花教授”肖翊華從1947年開始觀測的櫻花開落數據,才建立了天氣因素與花卉生長期模型,將預報精確到天。

這些年,各地天氣部門通過不同渠道收集數據。

北京市天氣局通過項目帶動,開展了3年的櫻花花期觀測;

上海市天氣局共享了市桃研究所的物候資料;

江蘇省徐州市天氣局收集了豐縣一家農場物候愛好者的常年資料。

有了數據分析,就有了可以量化計算的模型,天氣部門針對當地特色花卉,建立了不同時段的積溫、日照、降水、土壤水分等因素與花卉生長期之間的模型,再綜合考慮城市熱島效應、霧霾對光照的影響、未來幾天的氣象預報,進行訂正。

如此一來,以“旬”為部門的花期預報逐漸精細到以“天”為部門。

但總體而言,物候資料還是相對缺少,一些地方天氣部門還依靠“打電話”核實開花情況。

中國天氣局公共天氣服務中心首席慕建利認為:

在現有天氣觀測業務框架下,沒有專門針對非農作物類花卉的觀測體系,無論是像日本那樣設立專門的櫻花觀察員,還是建立試驗基地開展觀測,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誰買單

——賞花經濟市場尚待培育

2016年,市民之所以吐槽花期預報粗線條,是因為比標日本。

日本櫻花季意味著巨額經濟收益。

在不到半個月的花期中,

數百萬民眾聚集在全國各大公園,毫不吝惜地購買大量食品、飲料和野餐用具;

商店和市政部門都要依靠準確的開花預報來籌備一年一度的盛事;

海外旅遊在這段時間也達到價格峰值。

反觀國內,儘管賞花旅遊近些年逐漸升溫,但無論是規模還是品牌都遠不及日本。

記者採訪了多家旅遊公司,聽到了這樣的聲音:

每年花季開始前,我們會推一些專題,但日本櫻花遊無疑還是最吸引人的,因此主要會參考日本櫻花前線的服務信息。

相比國內賞花線路少有人問津,更多的模式是本地人休閑旅遊。

開展花期預報服務的天氣部門,大多是為了滿足當地政府或公園管理部門的需求。

徐州市天氣局服務中心主任張仁祖介紹:

從2010年開始,他們就為豐縣50萬畝梨樹進行花期預報,誤差不會超過兩天。

歷史資料顯示,梨花盛開的最早日期是3月25日,最晚是4月10日,相差半個月,政府通過梨花節發展旅遊和招商引資,因此每年3月10日之前,便會詢問花期。

北京市天氣局為玉淵潭公園提供公益性櫻花花期預報天氣服務專報。一天不差的概率達40%,只差一天的高達70%,預報成為公園決策櫻花季開始日期的重要依據。

但在很大程度上,專業天氣服務體制機制的限制仍沒有解決,一些地方的花期預報變成“習慣性動作”,很難更好地拓展和滿足市場需求。

貴州省天氣局公共服務中心首席杜正靜坦言:

做旅遊天氣服務主要關注惡劣氣象的防禦,花期預報只能作為附加產品,少有經濟效益。

賞花旅遊不成規模,但各賞花旅遊點都在探索。貴州畢節的百裡杜鵑旅遊點有花期預報的需求,但難以支付合理的費用。

這也是為何少有天氣公司從事花期預報,他們大多認為花期預報的商業模式還不夠明朗。

新價值

——探路鄉村振興美麗中國

實際上,賞花經濟實際上還有更廣泛的內涵。

比如,城市裡的觀賞型櫻花桃花和農村的結果型品種不同,廣大農村的櫻花、桃花很多都是當地特色產業,是村民收入的來源。

上海市天氣局氣候中心農業天氣科首席李軍認為:

花期預報除了可以豐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外,還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村經濟提質增效。

根據花期預報,農村可以結合農家樂,開展特色賞花旅遊,農民還可以售賣一些多餘的枝條。

今年3月,上海市天氣局氣候中心專家趕赴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黃桃產業園及莊行油菜花種植區開展黃桃、油菜花實景小氣候觀測站建設。

吳房村是上海9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奉賢黃桃”是當地特色農業名片。觀測站的建設能為黃桃等花期預報以及整個生長期的農業天氣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張仁祖同樣讚成這一觀點。

花期預報不僅當地旅遊有需求,農民同樣需要,對他們授粉起到參考作用。還能為今後的采摘活動開展一條龍服務。

如此看來,儘管我國當前的賞花旅遊不像日本櫻花遊那樣撬動全球旅遊市場,但“賞花經濟”激活了生態農業新價值。

除了給旅遊業帶來營業額的增長以外,賞花遊客也帶動了當地餐飲、服務休閑等相關產業,尤其是讓很多農民吃上了“旅遊飯”,挖掘出我國美麗鄉村依山傍水的自然風貌,提升鄉村價值。

隨著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賞花旅遊也會繼續深化內涵,培育市場。

屆時,花期預報或許能產生更大價值。

作者有話說——培育能讓花開持久的土壤

沒有肥沃的土壤,花難以長久盛開。

花期預報便是如此,3年來,技術儲備從無到有,參與的天氣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是瓶頸依然存在。

如果無法挖掘更深層次的需求,便容易成為慣性動作,到點就做,僅供參考,但沒有切中旅遊市場要害,難以找到動力,更加精進地做下去。

和花期預報一樣,近些年,各級天氣部門以及不斷湧現的天氣公司在旅遊、醫療、農業、交通、能源、電力等領域嘗試了豐富多樣的服務產品,如梧桐飄絮預報、滑雪預報、感冒指數等,同樣面臨看起來熱鬧但市場接受度較差的情況。

實際上,專業天氣服務從技術研發到用戶落地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方面需要融合行業數據,建立技術模型,打造專業天氣服務的技術硬核;另一方面,需要培育用戶需求,讓互不了解的行業變得互為需要。兩者缺一不可。

天氣服務市場是需要挖掘和培養的,比如外賣和天氣,看起來關聯不強的行業,坐下來聊一聊就能發現,一場精準到街區的預報可以幫助外賣企業避免百萬元級的損失。

同樣的,花期預報的市場也需要孵化。

旅遊公司對日本花期預報有需求,正是因為市場相對成熟。而國內賞花旅遊還在起步階段,很多地方簡單地為了賞花而種花,不成規模也無頂層設計,忽略了全域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等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自然也難以發掘天氣服務在其中的價值。

專業天氣服務只有在互相了解和需求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天氣機構科研優勢和企業市場優勢,才能讓各行各業充分認識天氣信息價值,合力做大專業天氣服務蛋糕。

只要深耕行業,找到切合點,形成合力,天氣與旅遊行業或許能夠雙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