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挫敗“凱恩斯計劃”,“懷特計劃”助美國確立世界霸權地位

摘要:儘管《關貿總協定》作為臨時性協定而實施,但在國際貿易組織沒有正式成立前,其在國際上提供了一套調整國際貿易關係的規劃和程式,並對締約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做了具體規定。在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幾經修訂和充實,演變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國際貿易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各國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經濟在戰爭中遭到重創,實力大為削弱。相反,美國經濟實力卻急劇增長,並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從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

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量的59%。這為美元霸權地位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就企圖取代英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當時英國在貨幣金融領域裡還有一定的實力。長期形成的英鎊區和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帝國特惠製仍然存在,國際貿易的40%仍用英鎊結算,英鎊仍然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英國也不甘心放棄英鎊的地位。因此,1943年4月7日,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和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

“凱恩斯計劃”是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擬定的“國際清算同盟計劃”。凱恩斯計劃是凱恩斯將自己於1930年在《貨幣論》一書中提出的計劃進行完善的結果。主要內容是:

凱恩斯計劃

1. 建立國際清算同盟。采取“透支製”,透支總額定為260億美元,會員國在“同盟”的份額,以戰前3年進出口貿易平均額的75%來計算。

2. 創造一種國際信用貨幣——“班柯”(Bancor)作為國際清算部門。會員國可用黃金換取“班柯”,但不可以用“班柯”換取黃金。

3. 會員國中央銀行在“同盟”開立往來账戶,各國官方對外債權債務通過該账戶用轉账的方法進行清算。

4. 應由債權國一方負責調整國際收支不平衡。

5. “同盟”在行使監督權時,應注意不使債權國乾預債務國的各項政策。

6. “同盟”總部設在倫敦和紐約,理事會會議在英、美兩國輪流舉行。

“凱恩斯計劃”建議成立的清算同盟可以作為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它發行和創造的信用貨幣作為各國之間的清算貨幣並在各貿易國之間分配。赤字國可按一定的份額申請透支或提存。這個計劃是從經常發生赤字的英國的立場出發的,注重為國內充分就業政策提供一個國際保障,貨幣的國外價值可以根據國內政策的需要進行調整,國內貨幣價值不受國外貨幣價值的束縛。凱恩斯計劃是基於英國當時的困境,盡量貶低黃金的作用。這個計劃實際上主張恢復多邊清算,取消雙邊結算。當然,這也暴露出英國企圖同美國分享國際金融長官權的意圖。

《技術與國家地位:1200~1945年的世界經濟》,王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懷特計劃”是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提出的“聯合國平準基金計劃”。美國從債權國的立場出發,希望對貿易限制、貿易差別待遇、過分自由地使用國際信貸等采取措施。美國認為“凱恩斯計劃”的透支條款有通貨膨脹的傾向,於是“懷特計劃”采取了存款原則。“懷特計劃”的主要內容有:

懷特計劃

1. 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用以穩定各國貨幣,定額資本為50億美元,由各會員國以黃金、本國貨幣或政府債券的形式按照規定份額繳納,認繳份額取決於各會員國的黃金儲備、國民收入及國際收支差額的變化。

2. 基金規定使用的貨幣部門為“尤尼它”(Unita),每1“尤尼它”等於10美元或純金137格令(1格令=0.0648克純金),可在會員國之間相互轉移。

3. 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3/4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

4. 會員國在應付臨時性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購買所需的外幣,但數額要受一定的限制。

5. 取消外匯管制、雙邊結算和複匯率等歧視性措施。

6. “基金”的管理由會員國投票決定,根據各國的份額確定在“基金”內的投票權。

7. “基金”的辦事機構設在擁有最多份額的國家。“懷特計劃”企圖由美國控制“聯合國平準基金”,通過“基金”使會員國的貨幣“釘住”美元。這個計劃還立足於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

顯然,美國憑借實力可以控制基金,基金是與英國“凱恩斯計劃”中提出的清算同盟完全不同的組織。清算同盟是自主營業的,因而不允許成員國政府在國際收支政策方面有足夠的處置權,而“懷特計劃”是要建立一個在成員國政府控制之下的國際機構。由於美國所具有的經濟優勢,“懷特計劃”的這個建議成為討論的基礎。

從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兩國政府代表團在國際貨幣計劃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懷持計劃”和“凱恩斯計劃”雖然都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匯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但兩者的運營方式是不同的。由於英國經濟、軍事實力不如美國,雙方於1944年4月達成了基本反映“懷特計劃”內容的“關於設立國標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 事實上,英美達成的是一個充滿妥協的方案。這種妥協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匯率上兼顧了穩定性和靈活性。貨幣平價再次被採用,但是,貨幣平價可以在成員國出現重大經濟失衡時改變。貨幣平價照顧了美國的利益。美國預見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債權國地位,希望通過穩定的匯率提供還款的保證,並要求全世界都自覺維護固定匯率。但是,英國擔心國內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的通貨膨脹,會因為在貨幣平價條件下不能及時調整匯率,而使英國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因此,在貨幣平價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會員國的建議調整匯率的規定打消了英國的顧慮。

第二,在幫助會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上,英國向美國讓步。英國和美國都認為,當某個國家由於臨時性的投機干擾,或周期性和短期性的經濟失衡造成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為了維持整個系統的穩定,應該給予這個國家必要的幫助。但是,在提供幫助的基金中美國應佔多大份額,雙方存在爭議。“凱恩斯計劃”認為在新基金中,主要債權國美國應出資200億美元,佔最大的份額。但在美國的堅持下,新基金中美國只有27?5億美元的份額。凱恩斯認為美國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恢復很困難,但迫於美國的經濟優勢,他只能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款或借貸協定的文字,而是美國保證如果事情變壞就會承擔起責任這一點。

第三,雙方同意取消貿易和外匯管制。美國主張取消貿易和外匯管制的原因是不希望受到大蕭條和戰爭期間形成的貨幣集團的差別對待,但是為了照顧英國等債務國的利益,對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並不限制。為了預防資本流動對一國國際收支的擾亂,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當一種貨幣被確定為稀缺貨幣時,成員國可以對這種貨幣實行差別性外匯管制。

布雷頓森林會議,圖中站立者為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由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這樣,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其基本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另一舉措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關貿總協定》)的簽訂和談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國際政治學家及經濟學家認為,兩次大戰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導致了經濟災難,也帶來了國際性戰爭。因此,國家間必須進行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建立一個開放的貿易體系,必須創造出反對經濟民族主義和減少貿易管制性的國際機制。1941年,美英兩國在《大西洋憲章》中提出:“希望達到各國在經濟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於促進所有國家,不論大小、戰勝或戰敗,在同等條件下,都享受進行貿易或獲取用以發展經濟繁榮所需原料的途徑。”1943年,美國和英國在研究組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時,也注意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貿易管制無能為力,而貿易管制會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的多邊支付體系擊潰。於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提出將國際貿易包含在國際組織的原則中。按美國的設想,擬設立一個處理國際貿易與關稅的專門組織,以鏟除貿易限制和關稅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

1945年11月,美國建議締結一個製約和減少國際貿易限制的多邊公約,以補充布雷頓森林會議決議。該方案被稱為“擴大世界貿易與就業方案”,或稱“國際貿易與就業會議考慮方案”。 1946年2月,美國以上述方案為基礎,正式擬定《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並提請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議。1946年10月,第一次籌備會議在倫敦召開。會議邀請了包括當時中國政府在內的19個國家,即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法國、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加拿大、巴西、盧森堡、古巴、捷克和斯洛伐克、印度、挪威、智利、南非、紐西蘭、黎巴嫩等,共同組建成立國際貿易組織的籌備委員會,起草該組織憲章,並擬舉行世界範圍的關稅減讓談判。

籌委會於1946年10~11月和1947年1~2月分別在倫敦和紐約,兩次共13周討論和審議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但這項草案沒有被參加國采納,只是決定成立一個憲章起草委員會進行工作。紐約會議除對倫敦會議所草擬的憲章草案做了內容及文字上的修改外,還補充了若乾條款,同時還由與會國選派的專家起草並通過了一項關稅與貿易協定綱要,該協定綱要即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雛形。

1947年4~10月,籌委會的主要會議在日內瓦召開。美國、英國、中國、法國等23個國家根據會議的安排進行了關稅減讓的談判,雙邊關稅談判共進行了123項,涉及大約5萬種商品,使應征稅進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了35%的關稅,影響了近100億美元的貿易額。這些協定與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第二次籌備會通過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中有關商業政策的部分加以合並。為區別於上述的雙邊協定,將合並修改後的協定取名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on Tariff and Trade,GATT)。1947年10月30日,會議在日內瓦結束,23個締約國簽訂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關貿總協定》原來只是被當作《國際貿易組織憲章》實施之前的臨時性條約,它以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為存在的前提,其內容旨在成為國際貿易的一部分而得以實施。而《國際貿易組織憲章》則設立了一個更高的目標,號召各成員國和簽約國政府在經濟和貿易政策上進行合作,采取行動維持充分就業及有效需求的大幅度及穩定增長。憲章包括了限制性商業慣例、國際商品協定、國際投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惠、公平的勞動力標準及秘書處工作等內容。1947年11月,56個國家的代表團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召開聯合國世界貿易和就業會議,本想討論、修改國際貿易組織憲章“日內瓦草案”並最終簽署,但由於憲章涉及經濟發展、國際投資、就業等國內外多方面的問題,使締結國際貿易新秩序的協定比締結國際金融秩序的協定要困難得多。會議經過4個月的討論於1948年3月24日結束,53個國家簽署了使《哈瓦那憲章》生效的提案。但由於美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變化,在拖延了3年以後,杜魯門政府於1949年決定不再將《哈瓦那憲章》提交國會討論。《哈瓦那憲章》終於胎死腹中。

儘管《關貿總協定》作為臨時性協定而實施,但在國際貿易組織沒有正式成立前,其在國際上提供了一套調整國際貿易關係的規劃和程式,並對締約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做了具體規定。在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幾經修訂和充實,演變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國際貿易組織。

(本文摘選自《技術與國家地位:1200~1945年的世界經濟》,王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編輯:毛乃高,標題為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副教授。出版了《世界經濟通史》等4本專著和《劍橋美國經濟史》等多本譯著。是社科基金、馬工程等研究項目的主要參與人。在 《世界經濟》、《金融研究》 等刊物上發表了代表性論文。

本書推薦

本書考察了13世紀以來技術、制度和市場在國家競爭中的不同表現, 說明技術導致了國家的崛起和衰落。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闡述了歐洲現代國家出現後,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先進國家的擴張方式從軍事、市場和制度擴張向技術擴張的轉變。其次,基於100多個國家100多項技術變革的歷史,通過總結現有研究成果,說明國家取得和保持先進地位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技術,而不是制度或者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差異大部分都可以由技術差異來解釋。第三,闡述如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國家地位提升。總的來說,實現了累計性技術進步的國家可以進入和保持在先進國家行列,但是領頭羊國家都是實現了突破性技術進步和積累性技術進步的國家,這在很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