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靜坐,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相對於站樁來說,靜坐是我們相對好實踐的一種方式。

靜坐的姿勢最好是採用「雙盤」,在佛家被稱為「跏趺坐」,其中佛教密宗則認為可以使氣入中脈,迅速入定。

雙盤在道家則被稱為「天盤」,同時道家也認為不論哪種靜坐都需要學會放鬆:

須知松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

靜坐有什麼樣的好處

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和馬裡蘭州大學哈裡博士經五年研究後說:

「冥思靜坐可對視力、血壓、認識功能的激素水準提高大有好處,另可治療許多不治之症和心臟病、關節炎等慢性病。」

還有荷蘭科學家研究也得出結論:打坐沉思者比其它人致病的可能性低50%,在感染威脅生命的重病方面低87%。

佛家講:「久坐必有一禪」,靜坐不但可增長功力及養生療疾,另外還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

對於打坐的方法,都有許多大師講解過,而我們呢,就採用南懷瑾老師傳授的打坐方法,來進行修行:

七支坐法,釋迦牟尼說這個七支坐法在上一個劫數末劫的時代,也就是時代到了科學發達,文化衰落時,這個打坐方法失傳了。

所以迦葉佛末法的時候,五百羅漢在山裡修道都不能成功,後來感動五百隻猴子,是迦葉佛時代的羅漢變成猴子,在山上打坐示範。

這五百個修行的羅漢看到才學會打坐;等他們自己得道以後才曉得這不是猴子,是得道的羅漢,故意示範給他們看的,所以才學回來這個七支坐法。

打坐要點

第一支: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單盤不要蹺腿,那樣身體就偏了,要放平。

如果換腳,也要放平,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

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兩個腿一定要交換,一定要盤好,對身體有那麼重要。

第二支:背脊骨要挺,不要故意去挺,是直如一串銅錢。

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以前銅錢是一串一串,串起來筆挺,從尾椎骨到腰這裡,五至七節都要注意。

尤其到兩個夾脊還陽穴這裡,練武功的人,這個還陽穴對到胃、心臟,都有關係,所以一定要坐好,這個姿勢不對,身體弄不好不要談修行了。

你看現在這一些中年人,背脊這裡一駝,打坐就這麼勾起來,完全老化了。譬如我這樣一坐,我的眼睛平視不動,可以看到兩邊;頭平面地轉過來,可以看到後面一點,這一邊也一樣。

把臉完全轉到背後去,我還沒有做到,如果再活幾年也許可以做到了。頸部這裡要這麼柔軟。

第三支:肩膀,重點肩膀平,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第四支:結手印了。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第五支:講到眼睛,最好是閉眼睛,古人所講的是半開半閉,但是我的書上堅持要採用閉眼睛,因為這個時代大家用眼睛太多了,所以方法要變。

第六支:舌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上顎在哪裡?你們拿手指摸摸自己口腔裡上面有個凹,那個叫上顎。所以告訴你舌抵上顎,如果抵在上牙齦的後根,是不對的,還要進去一點,這個凹是穴道,針刺這個穴道沒有問題的,所以叫上顎。

第七支:頸椎頭部擺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還有一點,打坐一定要蓋腿,不能讓膝蓋受涼。不然很容易讓膝蓋受涼。

對此,南懷瑾老師講道:

我們常被氣侯影響。平常不打坐也都是這樣,大家不注意。人在睡眠、打坐、靜止的時候,體溫就下降。

因此睡眠要蓋被子,打坐也是一樣,怕風寒從膝蓋或後腦進來,所以後面領子包好,保護兩個膝蓋稍微蓋一點,不是圍被子一樣圍住。

至於有些禪堂正統的規矩,包這兩個腿不是這樣隨便一蓋,要很規矩,兩個膝蓋頭好像包成四方塊一樣,不然就犯了規矩,就要挨香板了。我們這裡沒有這個規定,只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

剛開始雙盤或者雙盤不起來,但是不要緊可以做「晃海」,活動開身體:

開始雙盤時,會感到腰酸、腿痛,這是正常的情況,一定要忍住,盡量忍更長的時間,否則就過不了這一關,雙盤結束時。

採用散盤做一下「晃海」,即搖晃上體,順時針搖晃36圈、再逆時針搖晃36圈。腿腳漸漸不麻木了,就可以站起來活動活動了。

靜心

說完打坐姿勢的要點,有很多人可能還遇到一個情況,那就是心靜不下來,一坐下來心裡就心煩。

南懷瑾老師同樣做出了開示:

調身的第一步,先調氣。氣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風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過這個階段,不要又迴轉過來。

自己當心啊!調身的第一步是調呼吸,呼吸怎麼調呢?調呼吸與做氣功是兩回事。氣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術,一共有兩三百種,不外乎在兩個鼻孔想辦法。

我說不要做氣功,並不是說不要調氣。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後,萬事不管。

呼吸粗、細、長、短都不要去管它,靜靜地聽著自己的呼吸。(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聽其自然的聽。)不要去領導它,也不要拒絕它。慢慢地聽。你聽聽看,呼吸蠻好玩的,開始短促,慢慢深長。

你不要認為自己的功夫很好,不必搞這個玩意兒,錯嘍!要想少病少惱,即使是登地菩薩也還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

聽呼吸要不增不減,讓它自然。不過,在這中間有個毛病,叫你們聽呼吸,調呼吸。結果變成去管理感覺了。怎麼說呢?

上座調呼吸,開始一兩下還聽著呼吸,但是,聽幾下以後,便去管身上的感覺了,念頭被生理上的感覺牽去了。

這話很難體會,非在此間打過滾來的,不容易知道。你們等一下體會看看。呼吸一往一來是虛的,生理反應的感覺跟呼吸比起來,比較實在,比較堅固。

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們業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聽自己呼吸往來,不要管身體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邊聽呼吸,還念不念佛呢?或是念咒子的人,還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別的法門的人,這些法門還用不用呢?當然用。怎麼說呢?

你用耳根來聽呼吸,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跟聽呼吸完全統一,假使能夠完全統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風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當高了,馬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

談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沒有時間動第二個念頭,而且,這個色殼子對你已不是障礙了,如鳥之出籠。

但是,還沒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沒有往來的感受,那四大要絕對的健康。據我看來,諸位臉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夠健康。上座!

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注解,在心裡又講許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門,只是修止的初步。

修心息相依,調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變成很細的氣。慢慢的,氣充滿了。但是,不要有充滿的感覺,這是表達的話。

很細的呼吸,變成很緩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這個階段,雜念妄想就比較少了,甚至感覺到雜念妄想完全沒有了。

但是,你不要歡喜,這下到達了沒有妄念,空了。這樣一來,雜念妄想又來了,呼吸又來了。要聽其自然。

——《習禪錄影》

佛家講一念之間八萬四千煩惱,我們人的心——意識、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

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

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便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

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

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