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一輩子都回不了本,你還會選擇去留學嗎?

“去美高就讀”是國際化教育之路的主流選擇之一,但幾乎每個美高學生都會遇到適應、獨立、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問題。今天的文章中,畢業於TOP50美高The Williston Northampton School(該校每年隻招4個中國學生,托福最低要求100)的Shirley結合自己的真實體驗,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撰寫本文時,Shirley尚為12年級的學生,她現在已在TOP15的范德堡大學就讀。

▲排名在全美TOP50的學校The Williston Northampton School位於麻省,這是它的開學典禮。

一晃眼,我已經在美高呆了三年有余,是一名正在等待大學offer的senior了。這幾年裡,親戚朋友們總愛問我:“去美高,你後悔嗎?”而我也總是不假思索地說不。事實就是如此,當我回顧在美國的這些日子,我不曾後悔。

但這可能不是每一個美高學生的心聲。我身邊的不少朋友,從初來乍到的freshmen,乃至於“老江湖”的senior,都或多或少有一種迷茫的狀態。這種迷茫來源於幾點:

1、許多美高都在“荒郊野嶺”裡,自己的生活並不是很有意思/意義。

2、美高的學習方式和國內差異很大,多出的自由和空閑讓人無所適從。

3、由於文化差異,社交局限等等因素,很難融入美國的社會。

4、個人收獲與家庭付出的財力精力不對等。

5、不知道未來自己要幹什麽……

這些猶疑的語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實反映了一大部分留學生的心理。

而我,則想通過我個人的經歷和這幾年的觀察,談一談美高的意義和樂趣。希望各位即將踏上美高行程的同學們看完之後,會少一點迷茫、多一份動力。

▲冬季的校園。

1、美高=荒郊野嶺,生活枯燥?

美高生活,概括起來便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的高中是一所兩三百人的寄宿校,坐落在麻省一座不知名的小鎮上,離波士頓和紐約均有兩三個小時的路程。生活裡沒有什麽五光十色的商業街、種類齊全的餐廳,附近甚至沒有電影院和星巴克,聽起來確實泛善可陳。

要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是一種能力。

隻從環境上來講,你可以試著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初春的第一支花朵,到秋天的最後一片落葉,從夕陽西下時天邊的燦爛紅霞,到冬季夜幕上的點點星光,這些細節都可以是幸福的來源。

這裡或許沒有摩天大廈,但卻有一家安靜的放著爵士樂的書店;

這裡或許沒有霓虹燈和三百六十五天不重複的美食,但卻有與知心好友坐在湖邊分享冰淇淋的靜謐。

從心態上來說,常被學生吐槽的“村”也可以是件好事。水土養人,環境造人。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願意承認,但在十幾歲的年紀,我們最需要的並不是去體驗都市的光彩奪目,而是努力沉澱。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內心,找到自我,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去探索過於繁雜的外在世界。

▲試著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左起:小鎮上的咖啡店;紅葉掩映下的chapel;小鎮上的湖泊。

講件令我很快樂的事吧。前幾周的一個星期日早晨,我坐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裡,店裡人很少。進來了一對老夫妻,點完單後,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和著店裡悠揚的音樂,旁若無人地跳起舞來。他們的臉上有著甜蜜的笑意,身邊環繞著源於歲月的溫情。那一幕讓我覺得,我熱愛這座安靜的小鎮。

2、美高=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除了環境的轉變,對於很多學生來說(特別是體制內初中的學生),美高的學習制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不同:

不再有從早七點到晚六點的課表;

不再有成堆成堆的考卷霸佔生活的空余;

甚至也不再有一整個班集體的同學和自己一起奮鬥和打鬧了。

那麽,那些多出來的時間,到底該做些什麽呢?

也許打了很多盤的遊戲,也許以光的速度刷完了新番或者美劇,卻在黑屏的那一刻感覺到內心的快樂戛然而止,生出的空隙被迷茫和空虛侵佔。或者,談了一場速食時代的愛情,明明昨天還在初中的教室裡暗戀著鄰座,今天忽然不明不白地開始了曖昧和狀似甜蜜的關係……

長久的喜悅,還是要靜下心去找。

● 首先,利用好美高高自由度的學習模式。

在這裡,只要你想,學習可以是一件自主的、有選擇的、快樂的事。從小到大,我都是個所謂的“模範學生”。到了初中,我的心一直在尖叫:“天哪,我的人生真是太無聊了!”每天都是刷題,刷卷,被動地學習著語數英物化史政生。哪怕這些科目本身是有趣的,初中刻板的教學和題海模式都讓它們變得索然無味。我找不到意義。為了成績,為了排名,為了好大學,為了好工作?我並不想要那樣的人生。

美高的課程固然也有無趣的地方,但自由度始終是普高不可比擬的。以我今年的課為例,一共六門,我選了三門英語:ap literature(ap文學), creative writing(創意寫作),和journalism(新聞)。在ap literature課上,我們剛剛看了加穆的異鄉人,算得上是我最近兩周的精神高潮。你愛藝術,便去上藝術課。你愛social science,何不試一試犯罪心理學。你愛音樂,便去參加chorus。你想做independent study,美高便有scholar課。重要的是,選擇權在你手中。

▲我今年的課表。除去AP英語文學、創意寫作和新聞學,我還選了AP心理學、AP統計學、離散數學。

● 其次,美高給了我們比國內充足太多的時間去發展我們的興趣。

再說我自己,對吉他的喜愛是從初中就開始的。出國前,由於就讀於一所學業壓力較大的學校,並沒有很多時間。美高不同,美高讓吉他成為了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雖然技藝並不算精進,但我樂在其中。

閱讀,也是愛的。2017這一年,我看了30多本課外書。從小說、傳記,到詩集,從武俠、歷史,到人文,每一天,閱讀都在驚豔我。

在書裡讀過一句話:

音樂不是為了和他人競爭,而是為了讓人享受人生而存在。即使是競爭,勝負也早已分曉。誰能夠樂在其中,誰就是勝者。”

仔細一想,這句話對每個興趣愛好都適用。

▲我和我心愛的吉他。

● 最後,美高確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前提是你願意去嘗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你可以選擇探索。我來列舉下我在美高這幾年都嘗試過些什麽吧:Tennis, Squash, Dance, Robotics, Music intensive, Newspaper, Literary magazine, LGBTQparades, Community service, costume design…

我知道,I’m all over the place.(我有點太“朝三暮四”了。)但是呀,同學們,高中和大學前兩年幾乎是最後一個讓我們為所欲為、盡情探索的階段了。

“有些事不做這輩子都不會做了。”

話雖不絕對,但有道理。

3、美高=離家遠,融入難,朋友少?

嘿,你並不是唯一一個這麽想的人。

你記得嗎,你只有十六、七歲,也許這是你第一次離家這麽久,也許這是你第一次與他人合住,也許出國這整件事對你來說都是突然的、稀裡糊塗的。說到底,我們都是還未完全褪去孩子氣的少年,我們都會不安,都會彷徨,都會在某一個瞬間無比想要被人理解,被人擁抱,被人安慰。

你真的不是唯一一個。

哪怕我是senior了,我滿十八歲了,我來美國三年多了,我也會有失措的時候。比如在某節英語課上,整個班的人都笑了,只有我一個人連他們在討論的那個單詞都沒有聽懂,只能強裝自然地跟著笑。比如有些特別冷的冬天的晚上,十點鍾從圖書館走回宿舍,一個人走,四周空得連星星都沒有,就會突然間有一點失落。這些感情都是真實的,沒有必要去否認,去回避。作家Colum McCann寫:

Do not be afraid of sentiment even when others call it sentimentality.”(不要害怕自己的情緒,即使別人說你過於感傷。)

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矯情,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我想要擁抱的東西。

▲知名作家Colum McCann曾經來我的學校訪問和授課。

不要自己扛著,不要憋在心裡。最近常常聽張震嶽的《很難》,他唱:“有時候想把自己關起來,還是學著把心門打開。”如果你主觀上拒絕了被了解,哪怕別人想要接近你也會覺得很難。

不要操之過急,不要用力過猛。融入和交朋友都只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你當然可以主動一些,活潑一些,但你要知道,我們最後都只會和真正氣味相投的人成為朋友。更不要偽裝自己去迎合別人,短暫的愉悅之後只會有很多的心累。

我呢,過了三四年了,如今的朋友圈依然還是中國人和其他亞裔。我不覺得自己這樣不好,更不覺得自己沒有融入。我喜歡我身邊的朋友,我想我的朋友也都喜歡我,舒服,便夠了。這是每個人的抉擇。

當然啦,我也經歷過很多掙扎。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學校裡找不到交心的朋友,天天抱著手機和初中同學聊天,獨來獨往,連食堂都不願意去。

友誼這種東西,其實是需要緣分和等待的。若是感覺孤單,便去做一些充實你自己的事,你心裡有了東西,你自然就會快樂。而在這個過程中,適合你的人也會悄然到來吧。

▲我(左)與來自日本的好友。

4、家庭為我付出了這麽多,我到底學到了些什麽?

有人說,出國留學是件虧本的買賣。別的不提,就是每年扔進去的學費就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夠回本。而事實是,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回本。

我有時候也會想,我到底學到了些什麽呢?好像來了美高以後——

先是花了好多功夫克服想家和孤單;

花了好多功夫思考文化差異;

接著又開始尋找個人興趣,彈著吉他看著電影讀著書寫著詩,再也沒有像中考那會兒那樣努力拚過。

敢情父母花了那麽多精力和財力,還要忍受著和獨生女兒遠隔重洋的生活,就是為了讓我來美國創建自己的理想鄉的?

值不值得,其實我也沒有想明白。卻又覺得去計較值不值得太過傻氣。

還記得2014年決定出國的時候,外婆是老人裡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的。她說,年輕人就應該多出去走走。外婆是從小帶大我的,與我最親,為我也是她唯一的外孫女。外婆當然不是放得下我。每次和她打電話,她都開心地像個小姑娘,絮絮叨叨地和我講我小時候的事。每次我回國,她抱我,我就會意識到原來我已經比她高這麽多了,原來外婆的身子這樣瘦。

但親人就是想給我們最好的,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笑臉,又想看我們飛得很高,很遠。

初中的時候經常和母親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現在學會了好好相處。

從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現在能做點小菜,哄父母高興。

小學為了要單獨坐公車,和家人抗議,如今自己到處走走旅遊,他們也逐漸放心。

從什麽都憋在心裡,逐漸打開心扉,然後再像朋友般平等的溝通。

▲左圖是自己做的菜,右圖是我們在為音樂劇做演出服。

出國前,老媽說,希望我去美國以後能變得更活潑一些。那時候的我,在她眼裡,是個過分敏感和脆弱的小孩。這幾年,隨著我心態一點點變得平和樂觀,她也越來越幸福。

老爸喜歡和我“上課”,講歷史、文化、時事,雖然我總是聽過就忘,現在總算能提出一些自我的觀點,他很欣慰。

他們說,希望我能學會足夠的東西以後能在社會立身,同時又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所在。

最重要的,是希望你開心。”

聽老媽講過一件事,是她的朋友。一對夫妻把他們的女兒送到了上海浦東機場,也是去美國讀高中。一路上歡聲笑語,叮囑混著打趣。女兒進了登機口,夫妻兩人坐回到停車場的車裡。丈夫忽然趴在方向盤上哭了起來,一個四十來歲的大男人就那樣眼淚掉個不停。

我們離家離得這麽早,心裡對家都不免還懷揣著複雜和別扭的情愫,甚至是叛逆。選擇送我們走的時候,父母卻清楚明白對我們的愛的真切。

而當我們忙著迷茫的時候,我們身後的家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最重要的,是希望你開心。”

所以,思考付出和收獲的對等大概是無意義的。思考如何回報父母更是無意義的。家的付出不是負擔,而是祝福。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

▲我書桌前的便簽和母親與我的聊天記錄。

5、每個美高生,都是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

有一首歌叫《十萬嬉皮》,歌詞裡唱了個喜歡做夢的董二千先生:

敵視現實,虛構遠方,東張西望,一無所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文不能測字,武不能防身。”

多多少少都會有那樣的時刻吧,覺得自己一無所長,一事無成,沒有什麽很熱愛的東西,沒有什麽想追逐的夢想,對未來感到徹底的迷茫。

相信我,這沒什麽。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乘客。船行在海中,水流總是時而湍急,時而平緩,望不見明確的路線。

相信我,先腳踏實地地去做你手頭的事,該來的答案,有一天會來。

一年前,我還對未來毫無概念。

半年前,我構想的大學專業是literature,但又迷茫著,懷疑著自己的才華和決心。

幾個月前的某一天,我忽然覺得我想學心理學。就在這個念頭產生的一瞬間,從小到大發生的很多事情都串起來了,它們都不再是獨立的事件,而是一排隱藏的多米諾骨牌,都是為了在這個瞬間把心理學推到我的面前。

有個學長曾和我說過。考慮一個專業適不適合自己,有三點。

第一,你是否對它感興趣。

第二,你是否有能力把它學好。

第三,在你眼裡,它是否有意義。

現在的我,非常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但是,誰知道一個月後的自己是不是又會再次迷茫?

或者,我抱著心理學堅定的走了十年,又在28歲的時候,忽然迷失了方向?

又或者,我此時此刻的確定只是一種錯覺?

也許你發現了,去糾結並沒有意義。既然坐於船中,一不能跳入海水,二不能望見海岸,那還不如好好欣賞沿路風景,等候自己的朝陽升起。在等待的過程中,創造獨特的經歷。

一口氣碼了四千字,也許都是愚見,但至少還算真誠。

——關上文檔,我該去繼續修改我的大學文書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