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國產良心,10萬人打出9.0,哪吒40年前就爆了

早在《魔童降世》點映時,我就預感它會爆。

一身反骨,這個哪吒顛覆了傳統印象,片中很多場面,都令人熱血沸騰。

然而看到哪吒手拿火尖槍、腳踩風火輪時,影哥又不自覺地想起了它。

出了影院又把它翻出來重看,我已記不清是第幾次重刷,但每次都像第一次一樣,如癡如醉。

《哪吒鬧海》

《魔童》是超燃的商業片,迎合當下潮流,開啟國漫封神紀元。

它像一支火把,點燃一座封神通天塔。

而《哪吒鬧海》,卻是可以留名的藝術片。

它像一顆恆星,永遠的掛在夜空,你看見或看不見,它都在那。

黑暗來臨,它給後輩指引方向,光明普降,它悄然隱退。

1980年5月,中國電影代表團赴法參加第3屆坎城電影節,而團長正是《哪吒鬧海》的編劇兼導演——王樹忱(筆名:王往)。

由於是第一次參加經驗不足,影片錯過了交片時間,無緣參賽。

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還是為《哪吒鬧海》安排了放映會,大家都想看看“紅色中國”的動畫片,會是何面貌。

當放映結束後,劇場內掌聲雷動,所有攝影機照相機鏡頭,齊刷刷的對準中國電影代表團。

而雲集在坎城的各界電影巨匠也紛紛湧向一個中國人,他就是王樹忱。

《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也是第一部在坎城參展的華語動畫電影。

為彌補遺憾,組委會給《哪吒鬧海》設置了特別放映獎。

《哪吒鬧海》集結當時上海美影廠最頂尖的動畫創作團隊,邀請了大畫家張仃擔任總美術設計,從故事創作到後期製作,僅用一年。

不僅畫面瑰麗,製作精良,而且是人物刻畫、敘事節奏、視聽語言上都有了極大發展,與《大鬧天宮》並稱“中國手繪動畫電影雙壁”

豆瓣9.0,十萬人給出五星。

而且一部40年前的片子,豆瓣評論卻仍在更新……

為什麽一個簡單甚至有漏洞的故事,會讓人如癡如醉,百看不厭?

為什麽一個“蠻橫官二代”,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可以如此之高?

鬧海鬥龍,拔劍自刎。

小時候只是覺得好玩,直到長大後重看才明白:

《哪吒鬧海》並不僅僅是一部動畫片,它背後所承載的才是讓它幾十年不衰,甚至繼續閃耀炙熱的能量。

建國初期,動畫片與木偶戲,皮影戲都統稱為“藝術片”。

作為藝術片,首先就得美。

對於影片的整體藝術處理,導演當時隻提出了四字要求:奇、絕、壯、美

《哪吒鬧海》只要你能想起來鏡頭,無不體現這幾個字。

宏偉險峻的陳塘關,莊嚴肅穆的總兵府,恬靜幽雅的金光洞……

場景繪製上既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平”和“遠”的特點,也保證了電影畫面對“縱”和“深”的要求。

影片中“哪吒鬧海”的海水戲份佔比非常大,海波海浪,浪柱浪花,千變萬化又氣勢磅礴,如何表現的問題,被當成專題研究。

既要體現民族風格,又要完成電影要求,為此他們翻閱大量古籍畫卷,最後在南宋馬遠的《水圖卷》中找到答案。

南宋 馬遠 水圖卷 局部三 層波疊浪

再加上前期他們在青島煙台,蓬萊等外景地收集素材,親眼見過漁村孩童戲水的姿態,親身感受過大海的波濤洶湧。

傳統畫卷的扶持,親身的實地考察,這才有了“鬧海”的精彩絕倫。

海水佔比大被當成專題研究,尚能理解。

但創作團隊對其他細節的精益求精,也讓人心生讚歎與敬畏。

為表現海底的畫面,創作人員在青島水族館和海洋研究所尋找素材及靈感。

觀察魚群的運動規律,觀察烏賊的收放姿態,現場畫了大量速寫。

《哪吒鬧海》是完全專業的。

它所有畫面都經過實地考察,藝術加工,反覆推敲。

讓我吃驚的是,就連“李靖撫琴”,這樣與劇情沒什麽關係的細節,主創們也拜訪了專業的琴師。

琴師在中央撫琴,他們圍成一圈,多角度的大量繪製。

容不得一絲馬虎應付,影片只有不到60分鐘,但背後付出的努力可能乘以十倍。

正是這樣的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白鹿才能跑的優雅自然,哪吒舞綢子才能美輪美奐。

畫面宛如仙境,背景音樂也如有神助。

就在動畫製作前後,曾侯乙編鍾出土。

他們當即決定用編鍾完成《哪吒鬧海》的配樂,但由於沒有能容納整組編鍾的超大錄音室。

只能先采集編鍾的單音音效,然後再由剪輯師按照曲譜合成。

兩千四百多年前的編鍾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略次於現代鋼琴。

但編鍾的幽靜空靈,無樂器可取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頭,當螢幕還沒亮時,青銅編鍾的渾厚質樸的音色,就已經把人帶到神秘的東方神話中。

作為神話故事,必不可少的還有後期特效。

兩次曝光、多次曝光運用最為廣泛,特別是哪吒復活時的動態疊變高達十六次。

這些特效在今天可能只是電腦幾個按鍵,但在40年前,這些背後的繁雜工序,可能要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重來。

但《哪吒鬧海》做到了,而且成果直到今天再看,還是會讚歎。

這麽多年來,《哪吒鬧海》被人詬病的地方有很多。

最大的點就是“李靖”,對龍王一味軟弱,對兒子冷酷無情。

後來的幾版哪吒,也對這一“缺陷”進行過彌補。

但我們都錯了。

《哪吒鬧海》裡的李靖,代表並不是父親。

他代表的是“君”,畏懼天地,守護百姓,他說的最多的是“請龍王息怒”。

龍王代表的是“天”,百姓求雨,水淹陳塘,他是最高權威。

影片把“父”分成了兩部分太乙賜名,教授武功,贈與法寶,家將陪哪吒玩耍長大。

特別是師父太乙,他是師更是父

而哪吒就是“我”。

有人說哪吒心狠手辣,敖丙已經求饒卻還將其打死。

我說,那是因為他吃了小妹。

哪吒一視同仁,管你是三太子,還是龍王,殺人就得償命。

打死敖丙,敖廣也被打服,但哪吒卻放了他,因為他雖壞但並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

這也為水淹陳塘關,埋下伏筆。

失去法寶卻仍要保一方百姓,噙發,瞠目,拔劍,自刎。

“哪吒自刎”是幾乎所有人對這部電影的最高評價,影哥每次看都會落淚。

這也是我為什麽文章開頭海報用法版。

新華網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安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這種深沉的悲壯意境,此後的中國動畫片裡,再也沒有出現過。

老妖龍,你聽著!我哪吒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許你們禍害別人!

一氣呵成的堅毅勇敢,看得人熱血沸騰。

接著,橫劍時他眉宇間出現了一絲恐懼,我才猛然驚醒——

再勇敢,他只是個7歲頑童。

但為了百姓,他還是選擇舍生取義。

他眼中含淚,在彌留之際聽著龍王仍要童男童女,他又皺了皺眉。

可是自己已無能為力,罷罷罷。

萬事皆休,仰身倒地。

重生之後,哪吒便不是哪吒。

他的自刎也是整個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割肉還父,拆骨還母。

有人說太血腥,但這是哪吒故事的精髓,也是《哪吒鬧海》真正偉大的地方。

1979年,《哪吒鬧海》作為“十年動蕩”後的首部彩色動畫長片被提上日程。

它一定背負著某種使命,而經改編後的《哪吒鬧海》,則將哪吒的反叛進行到底。

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孝”是中國傳統的根,而《哪吒鬧海》卻是對“孝”道的極大顛覆。

離經叛道,一身反骨。

為了一方百姓,為了不連累別人,哪吒自刎江頭。

為了他心中的道,從生到死,決不妥協。

這就是《哪吒鬧海》的主旨,和不公的天地命運,鬥到死。

這讓我不禁慶幸,幸好這部作品誕生在40年前,如果放在今天,如此激烈的主題,我們估計很難看見。

奇絕壯美的動畫場景,美輪美奐的精致特效,充滿意境的悲情英雄,以及極具力量的內核主旨。

這樣的作品,再過四百年也不會過時吧。

有人說經過時間淬煉方成經典,可有時候我也覺得——

經典自它誕生那刻起,就已經注定。

重刷的評論不斷變多,影哥已經忍不住要再去刷一遍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