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柿林古村,紅柿粉牆黛瓦丹山赤水,四明山最美地

寧波余姚,柿林村。

四明山間秋冬最美風景線。

位於余姚市大嵐鎮的東南部,距余姚城區約有近五十公里的山路。

這個處於有著“第二廬山”美譽的四明山腹地的小山村,全村才不到三百家農戶,卻有著六百五十多年的村史,是個不折不扣的歷史古村落。

四明山,也稱“金鐘山”,其主峰雖不在余姚境內,但四明山的腹地部分,都綿延於余姚。

柿林村,便坐落於四明山腹地的赤水溪旁,村莊的位置恰巧建在山間的一塊高地上,海拔有550米。

村莊的周邊均是高聳的山峰,伴有懸崖挺拔。站在山頭望柿林村,整個村莊仿佛懸掛在山腰間,被山間茂密的樹木遮天蔽日的掩蓋住,隻留出青瓦白牆,在樹木的縫隙間若隱若現。

這古老的山村,居民僅有700餘人,但全村上下只有一個姓——沈。

據說央視的紀錄片《百家姓》中的“沈姓”就來這裡取景拍攝。

由來要追溯到六百五十年前的元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子的第45輩的沈太隆,攜妻兒爬山涉水,來到了這塊荒無人煙的山地,見此間流水潺潺、山高林密,風景甚好。便留下居住,為了解決飲水問題,沈太隆又率妻兒於山腰間挖了口井,井很淺,卻泉水豐沛,飲之味道甘甜。沈太隆一家便自此在這塊地方定居下來,這也是“沈姓”的由來。

如今,沈太隆當年挖出來的井,柿林村的百姓還在飲用。這口已有650多年歷史的古井,依舊出水量充沛,清澈純淨,冬暖夏涼,即使遇到大旱之年,村民也不必為飲水之事而生煩惱。300戶村民同一個姓,700餘人同飲一口古井,成了柿林村的一大奇觀。所以柿林村也有一句說法:“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一村”。

其實柿林村從前並不叫“柿林村”,歷史上它的村名多次演變。

早前,當地人叫它“峙嶺”,是因為整個村莊被周邊的兩大片高聳的岩峙包裹;以後,因為當地曾出過科舉官吏和文人雅士,百姓便把這裡叫做“士林”。

到了後代,又因為這裡種植了大片的柿子林木,盛產一種叫“吊紅”的柿子,遠近聞名,村名也就改成如今的叫法——柿林村。

漫山遍野的柿子樹,在秋冬季節,映襯著粉牆黛瓦老房,尤其美好景致。

村村戶戶房前房後種了許許多多年的柿子樹,秋冬柿子熟時,粉牆黛瓦之上,小柿子一盞盞紅燈似的覆蓋,紅彤彤的,喜氣洋洋的,怎麽看都是一卷獨特的山鄉風景圖,

這個時候是最有意境的時刻,漫步於古村,處處舒適。

如今的柿林村,依舊保持著其古樸和厚實的傳統建築風格。村裡的房屋大多為山裡的石塊和木材搭建而成,街道也是鋪就的鵝卵石。村裡的房屋基本沿縱橫的方式建造,也有大戶人家會建個小型的四合院。院子裡是一家人吃飯、聊天、喝茶的好場所。

讓柿林村名聲大震的還有柿林村所在的“丹山赤水”。唐朝的道家領袖杜光庭,在他的一本《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書中這樣寫道:“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在越州余姚縣,劉樊得道。”

傳說在東漢時,舉國信奉煉丹成仙,當時的上虞縣令劉綱及其夫人樊雲翹,也棄官來到這裡,拜師學道修煉,後來夫妻兩人終於修成得道,在大嵐山頂羽化成仙,成就了一對“神仙夫妻”。據說兩人白日升仙的地方,就在柿林村一帶。

因為劉綱和樊雲翹的升仙,柿林村一帶也就成為道家的供奉之地。到了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更是把全國所有道家場所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他把四明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九位置,自此,柿林村一帶便與道家結上了淵源關係,號稱“第九洞天”。

到了宋朝,皇帝宋徽宗曾為這裡親筆禦書了“丹山赤水洞天”六個字,現在在柿林村的赤水溪邊的峭壁上,依舊留有宋徽宗的“瘦金體”禦筆,這個地方也是遊人必去照相留影之處。

因為皇帝的推薦,此後歷代諸多名人雅士到此攬勝抒懷,留下了許多讚頌這裡的優美詩篇。明代詩人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襪青鞋作勝遊”之句。

柿林村的開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讚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間半點埃,相士擇宜居此在,嶺頭惟有白雲來。”

都說,柿林村的前世是個有神仙的地方,

柿林村的今生紅柿美如畫?

當你走進它時,或許會發現生活的真諦。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