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醜陋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審美這件事常常不在考慮範疇,“難看”作為生活的常態,我們安之若素。

色彩飽和度極高的商標

今天,我們想討論一下,為什麽如今醜陋的設計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為什麽當代的日常設計越來越難看了?

這些年,我們熟悉的醜

前段時間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一出,網上圍觀群眾嘩然了。大家把它和坎城電影節、金馬獎的海報拿出來做對比: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出現官方海報“隨便碼一碼圖”就端上台面的情況,之前的金雞百花獎紅毯、海報都被網友嘲笑過。其實仔細看,你會發現這些海報和網站設計的邏輯和上面提到的街景招牌、品牌商標如出一轍:

我們常見的街頭招牌都熱衷使用陳舊的電腦特效,默認的鮮豔配色,背景是中等明度的高純色彩,配合高純度色文字,留白普遍不夠,往往是不同色彩佔據相近面積,還有花哨的描邊、陰影、漸變,以及讓密恐患者暈厥的圖文排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人們對審美這件事,常常是漫不經心、完全沒有在意的狀態。“難看”作為生活的常態,我們安之若素。

比如,你回到父母家裡,往往會發現他們房間裡堆滿了雜亂的物品,家具僅僅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審美”價值;比如,你路上看到的宣傳欄、橫幅標語,使用的教材、兒童讀物,都呈現出一種設計上“完全沒有經過考慮”、“湊合湊合得了”的特點。似乎,審美這件事隻應該出現在特殊的場合,日常生活不應該被尊重。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念完詩歌,我們的眼睛除了有光,還常常被“辣”。在一些被特別重視的場景之下,有關部門對“美”的理解也常常匪夷所思:

比如,一心要打集體記憶情懷牌的2019版《新白娘子傳奇》,新時代新技術新演員,種種都令人期待,結果一亮相就被吐了槽。尷尬的3D動效,白到過曝的濾鏡,磨皮磨到演員鼻梁消失,整個螢幕慘白一片,質感奇差。前有80後們封為圭臬的趙雅芝版,後有綺麗詭譎的張曼玉版《青蛇》,看過這樣水準作品的觀眾們,一直懟到新版劇方緊急調整濾鏡,在不能裸露切成大頭後,電視劇製作史上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太醜換濾鏡。

故宮博物館靠著“有趣的腦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解讀轉身變“網紅”,人人以購入故宮的周邊產品為“品位”。然而,一次夜遊故宮燈光秀,卻因為大紅大綠、高飽和度的色彩設計,一夜間被網友評論為“光汙染”、“迪斯科現場”。

時尚圈總喜歡說,Effortlessly Chic,不費吹灰的時髦,但往往,想要美總歸是要花些力氣的。那“不費力”是經過仔細推敲和做減法得到的“簡潔”。

土也是一種酷嗎?

當人們意識到“醜”的時候,消費這種“醜”甚至會以“追捧”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從去年開始“土味”視頻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視頻的製作者用浮誇的表演、過時的剪輯特效與不入流的種種段子拚接成視頻,看一眼就渾身尷尬,反而擁有了大量的點擊率。

同樣的情況還有中年聊天表情包,用過時的特效與大紅大綠的顏色,故意製造出一種與時代脫節的“土”來,反而有了戲謔的意味。那麽,我們“追捧”土難道不是對醜的妥協嗎?土味文化在互聯網的盛行,更像是我們的消極抵抗——如果我們不能阻止它發生,倒不如化作調侃好了。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常常把那些無奈而無法開口的事情,變成段子。一個更直觀的說明我們並不是真的讚成土味的理由是,你可能會情不自禁地點開土味視頻,但是你不會希望自己甚至是周圍的親朋好友去錄製這樣的視頻;你在聊天對話框中發出一個中年表情包,但是你不希望自己的約會對象認真地給你發一個“朋友吃水果。”

流行即正義嗎?

那麽,是什麽決定了我們對美醜的判斷?當我們說一個事物醜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麽?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美醜觀很大程度地來自於流行。標準來自於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的進程與水準,簡言之,我們身處的時代,常常會幫我們對美醜作出判斷。時裝文化就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曾經難登大雅之堂的運動裝,如今能作為時髦元素橫行高級時裝圈,正是因為我們身處這樣一個講究時尚民主的時代,用更平民、更普通的元素,去打破高級時裝的壁壘與階級。所以,曾經追求高貴、典雅、得體的時裝,如今更流行的是反叛、扁平化與平民化。博主、藝人、IT GIRLS們放在十年前是不會踩著運動鞋進秀場的,但如今恰恰正流行。

美或醜,在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一種流行。美是入時的、現在的,醜是陳舊的、不能呼應時代的。在物資相對匱乏的時候,花花綠綠也是美。宣傳海報要色彩明豔,買套床單都要印上牡丹的圖案才叫美,才算精致,因為喜慶就是美。而現在,我們追求的摩登、簡潔、流行的是“北歐風”,那些印著牡丹圖案的床上用品已經成了土味單品,出現在你家都會皺皺眉頭。婁燁新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有一幕是閃回80年代歌廳女主唱的表演,飾演的陳妍希頭髮吹得又蓬松又高,在那樣的年代裡就是時髦。今天的火箭少女們拍一期類似的複古大片,都要被年輕的粉絲們Diss“太醜”“看不懂”,便是流行為我們帶來的審美觀。

但是,美或醜一定都是受流行影響的嗎?不是。在一些事情上,美醜的標準是絕對的。中國古建築的規整與對稱,裝飾的考究與繁複;山水畫的以意補形;包括傳統服飾的紋理與樣式,放在今天依然有動人之美。哪怕它們已經不能稱之為流行,依然可以憑借著各自的和諧、精美、獨特進入美的代表方陣。

哪怕是那些如今看來特效落後、服化並不華麗的電視劇,放到2019年來看依然有質樸的動人,你可以說它們與如今的技術與製作比有種種不足,但你不會覺得它們是醜的。

看《芳華》的海報,馮小剛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視覺風格:那個年代強烈且統一的審美體系能讓人清晰辨識出年代

因為即使受時代發展的影響,事物仍然有其絕對的美的規律。一味求新,倒反而會弄巧成拙。這或許也是為什麽那些經典的文藝作品翻拍、重拍,都只能用更好的製作,換來觀眾的一聲歎息。

Rihanna的金色禮服是代表著如今中國設計師們對中式審美的理解麽?

所以美存在的絕對規律,更要求我們保持節製。並不是有新技術就一定要用,新顏色就一定要加,新辦法未必聰明得過老辦法。

為什麽我們會遭遇美的滑鐵盧?

互聯網隔三差五地就會來一次“回憶殺”。70後們回憶曾經的生活單純,80後們回憶經典倍出,就連90後們都有很多仿佛已經遍尋不著的美好記憶。令我們甚至不得不反問自己:莫非現在一無是處?

網紅臉,雷劇,流量明星,越來越像的鋼筋水泥城市,網絡熱詞甚至讓所有人都講著同樣的話……好像我們的身心靈都被這個時代裹挾,美變得遙不可及。在商界大佬紛紛跳出來為996辯護的當下,生產力本身就是時代審美。當我們貪婪到失去平衡的時候,醜態畢露不過順水推舟。仰望星空、詩意地棲居已經沒有人再提起了,瓦爾登湖水抽乾,人人加班。我們不再寫詩。這不美。當效率成為美德,一檔節目能造十個明星、一個當紅藝人檔期滿到演戲只能後期摳圖,每一個公眾號小編為了搶佔熱點東拚西湊的時候,我們難免要丟掉專業主義,這也不會美。當網絡文化以更扁平、更娛樂的反智姿態席卷全球的時候,我們逐漸退化不能再看“長文”的閱讀能力,人人嚮往著成為日進鬥金的KOL,所有議題都由作者精心奉獻上“讀者最想看到的觀點”……這樣也很難保持美。其實,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不美之事,都有顯而易見的原因。小到海報做得太醜,大到樓房蓋得浮誇驚悚,我們都很容易知道它的動機是什麽。因為我們身處其中,最清楚它們是哪裡來的。美的絕對標準需要遵守,美的流行需要去粗取精。而當我們出於種種便利、利益不假思索地踏上捷徑,美神維納斯就會瞬間斷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