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狸貓換太子”故事在明清時期的傳播與演變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了“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源頭是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經由《抱妝盒》的演繹,宋仁宗與劉後太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成為戲曲藝人津津樂道的題材之一。元末明初,又有散曲家汪元亨創作《仁宗認母》劇本,大概據《抱妝盒》敷演而成。又有明傳奇《金丸記》,基本情節跟《抱妝盒》差不多,顯然也是從《抱妝盒》改編而來。

後人發現,《金丸記》的情節“與明代紀太后事相類”。紀太后即憲宗妃、孝宗生母,“時萬貴妃專寵而妬,后宮有娠者,皆治使墮之。一日,帝行內藏,妃應對稱旨,悅之,一幸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繆報曰病痁,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貴妃使門監張敏溺焉,敏佯奉命而密藏之他室。至五六歲,猶未剪胎發。成化十一年,帝偶召敏櫛發,照鏡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太監懷恩頓首曰:皇子潛養西內。帝大喜,即日遣使迎皇子。懷恩赴內閣具道其事,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而萬貴妃日夜泣,怨群小紿我。其年,妃暴薨,敏亦吞金死”。

——你看,萬貴妃多像劇中的劉皇后,紀妃多像劇中的李美人,且當時亦有人以紀姓為李姓,明孝宗則多像劇中的宋仁宗,而劇中的宮女寇珠和太監陳琳史無其人,反而跟救過明孝宗小命的宮婢與張敏高度相似。因此,後世有戲曲研究者認為,《金丸記》或“借宋事以寓意耳”(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卷三九)。

但《金丸記》的基本情節明顯來自元雜劇《抱妝盒》,元人不可能預知明朝事。不過,不排除這樣的情況:《抱妝盒》故事由於暗合明代成化朝的宮闈秘聞,因此在成化朝之後流傳更廣,並被文人改編成更多版本,明人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便認為,《金丸記》“出在成化年,曾感動宮闈,內有佳處可觀”。

成化年間,還有彈詞《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流傳。在這一版本中,開始出現了包公的角色,講述包公陳州糶米,有一名貧婆前來告狀,狀告當今皇上不認生母。包公仔細盤問,得知貧婆乃是宋仁宗生母李妃。經三審郭槐,包公查得真相,使李妃與仁宗母子相認。“狸貓換太子”傳奇後半部分的故事框架,至此,已由明朝彈詞奠定,之後,包拯便成了“狸貓換太子”故事的主角,宋仁宗本人則變成打醬油的角色。明代公案小說《龍圖公案》、《百家公案》均採用了這樣的人物設定。

入清之後,“狸貓換太子”故事進入全盛時期。清傳奇《正昭陽》由明傳奇《金丸記》與包公案小說擴展而成,故事情節更加複雜,加入了宋真宗出征滇南、劉妃勾結太監郭淮騙走太子、摔死公主並反誣李妃、包公回朝審案、劉後服毒自盡的情節。

至於“狸貓換太子”這一具體的情節設計,最早出現在清代小說《萬花樓演義》(大約成書於嘉慶年間)。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的說書藝人石玉昆以明代公案小說《龍圖公案》為藍本說書,沿用了“狸貓換太子”的情節設定,形成了說唱本《龍圖耳錄》。

之後,以《龍圖耳錄》為底本敷演而成的長篇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問世,於光緒五年(1879)刊刻出版。光緒十五年(1889),學者俞樾認為,《三俠五義》第一回“敘述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白家老嫗之談,未足入黃車使者之錄。余因為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說,改頭換面,耳目一新”。俞樾將他重寫了第一回的小說題目改為《七俠五義》,但他並未能阻止“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流傳,因為民間藝人與一般市民顯然不認為“狸貓換太子”之事荒誕不經,反而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狸貓換太子”故事不但隨著《三俠五義》等小說在市民讀者中流傳,而且被民間藝人改編成多種曲藝底本、劇本,以各種曲藝形式流布於天下,如子弟書有《盤盒》、《救主》、《拷禦》;寶卷有《李宸妃冷宮受苦寶卷》、《陰審郭淮寶卷》、《狸貓寶卷》;鼓詞有《狸貓換太子初集》、《拷打寇承玉》;京劇有《打龍袍》、《狸貓換太子》等。湘劇、漢劇、滇劇、徽劇、川劇、豫劇、紹劇、秦腔、昆曲、梆子戲甚至地方儺戲中,“狸貓換太子”也是長盛不衰的劇目。(參見王林飛《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演變及文化意蘊》)

而在廣為流傳的過程中,“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也離宋朝的史實、元人隱諱的“存趙救宋”主題越來越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