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趣談古人的“坐”姿,太好玩了!

古人的“坐”,相當於現在的跪坐,即跪在席上,雙膝著席,臀部著落在腳後跟上。所以形容一個人在家裡終日忙碌為“席不暇暖”。《後漢書·向栩傳》記向栩學道苦行,“常於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積久,板乃有膝、踝、足指處”。坐久了,板床上都坐出印跡了。

在正式的場合要正襟危坐,如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閑居時則可以憑倚面前的幾案而坐,輕鬆一下,這叫做“臥”,也可以叫“伏”。古人說的“臥治天下”,不是躺著治理天下,而是輕輕鬆松地治理天下。

來客了,坐著的人就要“跽”以表敬。“跽”指臀部離開腳跟,挺腰而跪。例如,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至於鴻門宴時,樊噲帶劍闖帳入軍門,項羽“按劍而跽”,則是由於驚恐,長跪直身便於拔劍。

如果叉開腿坐著,就叫做“踞”;又因為軀乾和雙腿成簸箕形而叫“箕踞”。這是對人不禮貌的表現。荊軻刺秦王未中,“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表現出了對秦王的蔑視。(作者:王亦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