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居民消費:超大,還可以更大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魯政委、郭於瑋

  中國居民在與吃住相關的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較高,在交通通信、保險和金融服務消費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挖掘我國國內消費潛力,不僅能夠增強外部環境動蕩背景下本國經濟發展的韌性,還能夠吸引全球資本和人才進入中國市場,促進我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接近6.0兆美元,逼近美國的6.2兆美元,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消費市場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困擾全球經濟、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充分發揮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成為破局前行的關鍵。而居民消費是國內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本文將分析國內居民消費增長的空間,尋找未來中國居民消費新的增長點。

  消費水準

  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美國、日本和韓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時間分別是1978年、1981年和1994年。

  從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來看,如果我們考察美國、日本和韓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的消費情況可以發現,中國居民消費總體偏低。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美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達到60.5%。日本和韓國這一比例低於美國,但也分別達到53.9%和51.8%的水準。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僅為38.8%

  從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這裡定義為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之比)來看,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美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為87.0%,日本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為79.2%。而中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僅為70.1%。這意味著,在同等收入水準之下,中國居民願意用於消費的錢更少。

  為什麽中國居民的消費偏低?我們推斷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國的城鎮化率與經濟發展水準不匹配。當美國、日本和韓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其城鎮化率均達到了70%以上。而中國2019年城鎮化率僅60.6%,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更低,約44.4%。

  研究表明,城鎮化率的提升有利於促進居民消費:其一,城鎮化率的提升有利於居民收入的提高。如果我們用三次產業與其就業人數之比衡量其部門勞動力產出,可以發現第一產業的部門勞動力產出顯著低於第二產業與服務業。因此,如果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轉而從事第二、服務業,其收入可能提高,進而對消費產生促進作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萬元,顯著高於農村居民的1.6萬元。

  其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利於降低流動人口儲蓄率,提高其消費意願。安凡所(2014)指出,2011年流動人口平均儲蓄率高達46.7%,而同期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平均儲蓄率僅為25.2%和30.5%。這是由於流動人口的收入不確定性較高,且流動人口可能最終返回農村生活,為未來生活積累儲蓄的意願強烈。如果農業轉移人口能夠獲得務工地的戶籍,則能夠享受當地的社會保障,降低其支出不確定性,從而提高消費意願。

  此外,考慮到農村居民可能以自主種植、物物交換等形式獲取食品,到市場中購買農產品的需求較少,農村居民的部分消費需求將無法體現在消費數據和GDP數據統計之中,而城鎮化能夠改變這一點。

  第二,偏高的居民杠杆率可能抑製了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當美國、日本和韓國的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三者的居民杠杆率十分接近,都在48%左右,而中國的居民杠杆率已經達到55.2%。可見,中國的居民部門杠杆率可能已經超出其經濟發展階段的正常水準。偏高的債務負擔可能降低了居民,尤其是城鎮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導致消費能力下降。

  第三,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7年中國政府醫療支出佔GDP的比例大約是2.9%。同期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比例分別為8.6%和9.2%。韓國的政府醫療支出佔GDP的比例為4.4%,雖然低於美國和日本,但也高於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增加了居民預防性儲蓄的需求,影響了消費的增長。

  從居民消費的名義增速來看,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前的10年,中國居民消費的名義增速與日本較為接近,大部分時間處於10%以上。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後10年間,日本、美國的居民消費名義增速主要在5%~10%波動,韓國消費的名義增速更高,一度超過15%。

  從居民消費的實際增速來看,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前的10年,中國居民消費的實際增速總體高於美國、日本和韓國。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之後10年間,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居民消費實際增速均值在3%~5%。

  綜合以上,考慮到中國居民消費的水準總體偏低,未來中國居民消費有望繼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消費結構

  在中國居民的消費中,哪些類型的消費未來上升空間會更大呢?

  我們可以根據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支出分類(2013)》和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統計分類,將美國的居民消費數據按照中國的標準重新分類,比較中美兩國消費結構的差距。

  由於2019年的數據還未發布,本文比較中國2018年和美國1977年(即中美人均GDP各自突破1萬美元前一年)的消費結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食品煙酒消費在支出中的佔比為28.4%,高於美國1977年的21.6%;中國居住消費的佔比為23.4%,高於美國的18.0%;中國教育娛樂消費的佔比為11.2%,也高於美國的9.2%。總體來看,中國居民在食品煙酒和居住方面的消費支出佔比較美國在同一發展階段時高出12.2個百分點。可見,中國居民在與吃、住相關的生活必需品(或服務)上的支出較高,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其他非必需消費的需求。

  中國居民在衣著上的消費佔比與美國較為接近,差距僅0.1個百分點。

  然而,中國居民在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務和其他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消費佔比偏低。與1977年的美國相比,2018年中國居民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消費和生活用品及服務的佔比分別低1.6、1.8和1.5個百分點;其他用品及服務的消費佔比差異最大,達到9.1個百分點。

  在交通通信方面,中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偏低。2019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大約達到了每萬人1857輛,而美國和日本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其汽車保有量分別為每萬人7140和3361輛。可見,中國汽車消費的增長前景十分可觀。

  在醫療保健消費方面,中美兩國醫療體系的差異可能導致中國醫療保健消費佔比較低。2014年,美國全部醫院中僅3.8%為聯邦政府所有。在佔據美國醫院總量87.5%的社區醫院中,營利性社區醫院佔比達到21.4%。由於中國的醫療體系以非營利性機構為主導,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在全部消費中的佔比被壓低。

  在生活用品及服務方面,目前中國居民的大型家電保有量較高,但小型家電保有量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8年,中國居民每百戶的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和空調的保有量分別為93.8、98.8、119.3和109.3台。這意味著,平均每戶家庭都擁有洗衣機、冰箱等大型家電。然而,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研究顯示,與日本城鎮相比,中國城鎮家庭的吸塵器、空氣淨化器、洗碗機和烘乾機等小家電保有量較低。日本城鎮家庭每百戶吸塵器、空氣淨化器保有量分別為146台和77台,中國僅為68台和41台。

  其他用品及服務,主要包括首飾手錶、旅館住宿、保險和金融服務等。在美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在消費中佔比較高。美國1977年保險和金融服務消費支出佔比為5.1%,而中國2018年全部其他用品及服務支出佔比僅為2.4%。由此來看,未來中國居民保險和金融服務消費佔比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019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11.5%。而美國、日本和韓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這一比例分別為11.2%、9.2%和5.8%。這意味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更大。但我國保險密度(定義為人均保費)偏低。2019年我國保險密度為每人441美元,而2014年美國的保險密度高達每人4017美元。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保險市場將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郭於瑋系興業研究公司研究員,魯政委系興業銀行、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作者介紹: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