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岸青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挑戰48小時上海采風拍攝

挑戰48小時上海采風拍攝,卻突遇上海入梅,暴雨來襲。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參加“電影大師交流營”活動的兩岸青年對這一經歷最為難忘。

在原定的計劃中,學員分成七個小組,分散到了外灘、豫園、城隍廟、新天地、K11、石庫門、東方明珠、環貿iapm、自然博物館、法租界等上海的知名影視取景地進行拍攝。而拍攝啟動當天,上海開始下雨,打亂了很多人原本的拍攝計劃,很多人隨機調整拍攝計劃,最終完成了作品。

這一拍攝活動是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的收尾活動。大賽由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滬測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辦,台灣微電影協會、華聯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今年1月8日在上海正式啟動,4月8日作品征集結束。

經過3個月征集,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369部,最終44部入圍終評,10部影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進行專場展映。而44部入圍作品的青年主創們也齊聚上海,參加為期一周的交流營活動。

組委會負責人、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於志慶表示創辦大賽的目的,一是與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重要平台密合度更緊密互動更多,二是注重提高兩岸青年影人的實戰經驗。

“交流營首次將開營時間和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同步,就是為了讓營員們趕上金爵盛典,對將要從事或正在從事電影行業的兩岸年輕人來說,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全球影人聚集的重要平台,絕對不應該錯過,只有親身感受了金爵盛典的盛況,才能更加熱愛這個行業。”

頒獎儀式現場觀看入圍影片

除了安排營員們在電影節的開幕分會場感受氛圍,組委會還在一周的交流營行程中,和電影節組委會聯動,安排了大量的電影節日程。“觀摩電影市場,了解全球最新電影技術、動態和產業政策;參加金爵獎評委會主席錫蘭的主席論壇,和國際電影大師面對面交流。”於志慶說這些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讓青年影人能夠全方位沉浸在這個電影的節日中,感受到電影的方方面面。

台灣營員代表林信良說:“我參加過很多短片競賽,We愛是我目前接觸到最有人情味的,它不僅僅是頒獎典禮,它還帶著我們參加了分享、論壇、大師交流營、上海國際電影節、影視基地的參觀,這些接觸到業界、市場的活動,是我們短片創作者最需要的東西。”

除了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感受”,交流營的另一大側重點就是“實戰訓練”。組委會不僅邀請了前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張建亞親自上大師課,隨後還組織營員進行以“愛上海”為主題的“48小時上海采風拍攝”,鍛煉兩岸青年電影人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大陸營員代表石渡丹爾坦言,這次應對暴雨來襲的拍攝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進入尾聲時,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的最終獎項也揭曉。其中,《我和他們一起成長 Growing with autism children》、《最後的記憶 THE LAST MEMORY》、《五歲的哀悼日記 Bubbles》分獲金、銀、銅獎,《憫農》獲We愛獎、《FISSO》、《迷途》、《新婚 Just Married》、《墨緋 MOFEI》、《老頭兒 The Old Child》、《海口 Mr. Hai Kou》等6部作品獲優秀獎。此外,18、19日舉行的“48小時上海采風拍攝”完成的7部作品中,《I see YOU》獲采風獎。

頒獎儀式現場

評委會主席、大師營導師張建亞導演在頒獎儀式上點評了獲獎影片:“金銀銅獎、We愛獎、優秀作品獎,最明顯是四個字,真、新、精、深。真是真情,讓人感動;新,就是獨特,特別新穎,新視角新角度,包括入圍獎裡好多片子;精是精致,完成度高,有人只花了幾千一萬多,就完成了一部很好的片子;深是深刻,這些片子雖然小,成本低,製作條件不能跟大片相比,但是你們真誠的心做出深刻影片的追求是絕對讓我們看見了。”

主辦方表示,希望這次的活動能更好地激勵兩岸青年影視人在創意選題、藝術表達和藝術呈現方面更加成熟,未來有更多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