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要不要謝謝外賣員”能吵成這樣,才是最大的問題

來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1、兩個字引發的“血案”

互聯網的神奇之處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大家會為什麽事情突然吵架。

今日話題是:要對外賣員說謝謝嗎?

起因是,某博主貼出了某外賣平台給12萬騎手發問卷後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用戶最高的三個期望中,有一個是“收餐時能說聲謝謝”。

經查證原數據,這份調查中,騎手對用戶的訴求確實有一條“收餐時說聲謝謝”,排在第8位。

大概是有很多人習慣於拿了外賣一句話不說、就砰地把門關上了,這樣的場景並不難想象。

這本來只是小事一樁,卻因為網友的不同意見引發了爭吵。

熱門轉發裡有這麽一句話得到了一些認同,也成了導火索:“我說謝謝是我有禮貌有教養,但你作為服務業人員沒有資格要求我說謝謝,謝謝!”

持這種觀點的人大致是認為,我已經付錢購買了相應的服務,各取所需就夠了,憑什麽讓我再對你表達感謝?

另一方觀點的網友,多是對這種一板一眼感到不可思議:

“服務人員”為什麽就沒有資格希望人在享受了服務後說聲謝謝呢?即便是花了錢,有來有往地道聲謝也只不過是最基本的禮貌啊。

更何況,這只是外賣員在工作中對於共同遇到的現象表達的一種反映罷了,並沒真的要求什麽。

不過說真的,要不是為這麽大點事吵架,人們也不會意識到,原來謝謝兩個字能這麽“金貴”。

2、別那麽自覺把人異化

外賣員、快遞員等需要風裡來雨裡去的勞動者,的確只是一份正常的職業不假,這兩年也一度引發“不要過分神聖化他們”的討論。

遇到做得不符合職業規範的人,用戶當然有權不滿、抱怨,甚至按規定投訴。

但激發了更多不滿和反駁的,是那種不自覺地把自己置於消費者高人一等位置的態度:

總不能因為交了五塊錢配送費(這錢還不是直接給到外賣員手裡),就抱有一種“我憑什麽對你說謝謝”的心態吧。

因為他們的言論裡有一個悖論:如果“理智”地認為雙方只是服務行業平等的兩端,那把要不要說“謝謝”變成了一個對方有沒有資格期望、我需不需要放低身段給予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而且,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很多與人交往——特別是和服務業人員打交道——的時刻,說句謝謝只是基本的社交流程,並不會掉塊肉。

餐廳服務生幫你倒水了,公車司機多等了你十秒鐘上車,計程車司機提醒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商場收銀員把買的衣服疊好放進袋子……

這些場景裡,的確人和人是在交易關係的兩端,可是在結尾處說一句“謝謝”只是再自然不過的善意和人情味兒。

畢竟,雖然橫亙在生活各種行為中的是金錢交易關係,可是關係的兩頭依然是活生生的、總會需要彼此體諒的人啊。一句簡單的謝謝本來能讓這段萍水相逢愉快地結束,何必急著強調咱倆只是社會流水線上沒有感情、沒有溫度的螺絲釘?

可笑的是,原來這種基本的善意,在今天的輿論場中都成了個值得大張旗鼓吵架的話題,甚至要被誤以為這就是對自己進行道德綁架了——

那這麽看來,“道德綁架”這東西也未免太廉價了一點。

3、不習慣說謝謝的社會

這次的爭論,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反思。

有的人覺得很疑惑,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默認待人接物時理應“客氣”一點兒啊。

在很多人眼裡,跟陌生人打交道時說你好、說謝謝,麻煩人時要說“請”之類的客氣話,明明已經成了社交的基本操作。都客氣兩句,大家都好過。

就好比一天能說8遍sorry的英國社會——

地鐵上不小心碰著人衣服了,公共場合打了個噴嚏,兩個人迎面走來沒有默契地找好錯身的方向,都要異口同聲地互道sorry。

這樣頻繁地使用敬語哪怕只是嘴上形成習慣、心裡沒有一絲波瀾,至少也是個文明社會該有的好習慣,表明不願冒犯他人的尊重。

實際上,理想雖然如此,我們社會的共識還真的沒有進步到大家能把禮數做得那麽周全。

這不,上周我們剛發文討論過“輿論如今對禮貌問題很敏感”的話題,很多人都吐槽過一種沒禮貌的行為:

我幫了你,你卻像大爺一樣理所應當,連句謝謝都沒有。

別說能主動幫他人著想了,像上圖吐槽的、連基本的你來我往的禮貌都缺乏的場景,在生活中不勝枚舉。

說起來,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還沒習慣說“謝謝”的環境裡嗎?

但按理說,現在流行的情感文化中,大家說起謝謝都挺痛快的。發個朋友圈都是,謝謝你愛我,謝謝你愛過我,謝謝生命賜予我的一切痛苦……對世間萬物都能充滿感恩之心。

可是唯獨到了生活裡卻容易忽視別人主動釋放的善意並非理所當然,忘了給一點兒禮貌得體的回應。

說白了,當連“要不要跟外賣員說謝謝”這種分歧都能出現時,八成是因為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件事而有的人還沒有——

就算不強求發自內心的教養,人與人發生交集的場合裡,“謝謝”這些禮貌的字眼兒就是保證世界和平的通行證。

常常把這些客氣的話語掛在嘴邊哪怕很“虛偽”,可是這種“虛偽”多一點兒,大家都舒坦。

4、說句“謝謝”到底有多難?

有時候也恰恰相反:有的人在外面沒什麽問題,在自己家裡,卻沒有跟親近的人說謝謝的氛圍。

我們看美劇英劇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家人之間說thanks就像吃飯一樣自然。

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媽媽給你削了個蘋果,你冷不丁跟她說聲謝謝,她可能還得嚇一跳:謝啥啊趕緊吃吧你。

很多時候,對最親近的人說禮貌的話語,反而成了最難為情的事兒,甚至成了中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國民性格。

說起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謝謝”、“請”、“對不起”這樣的字眼因為太正式兒顯得有距離,莫名地就讓家人的關係變得很生分。

或許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的親子關係中,默認了父母和子女對彼此的付出是一種天經地義,做錯了事情也沒什麽不能原諒的,涉及感情的事不必用這麽一板一眼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樣的默契在親情中或許能行得通,但在其他時候,似乎不太被認可了。

“謝謝爭議”後,博主@realEnjolras 又衍生的討論指出,“謝謝”、“對不起”這些三歲小孩都會說的詞語,其實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並沒那麽容易被說出口。

其實這種觀點的重點不在於摳字眼,而是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有的人沒法大大方方地表達由這些詞匯表達的感情,總會覺得難為情、沒面子或怎麽樣,企圖蒙混過關把事情立刻翻篇兒。

不同於沒禮貌,這樣的人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明明知道,卻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說不出口。

或許這和中國文化中長大的人不善直白地把感情說出口,是同一個道理。

表達尊敬、表達感謝、表達歉意等等這些感情就和表達愛意一樣,其實只是一種發自內心修養的、用來維護人際關係的真誠罷了。

受到別人的恩惠說一句謝謝不是真的欠了別人什麽,為自己做錯的事道歉也並非就要把自己釘上冤罪殺機柱,這些與人交往正常的禮數其實並不會將誰的自尊放低。

這些東西好像早就出現在了每個人的小學課本上,可是我們距離理想中那個禮貌、平等、互相尊重的的文明社會還有多遠?

在看到這些爭論暴露的一切後只能說,至少從少給“謝謝”二字加那麽多戲開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