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生態種植的中藥與野生中藥藥效對比

中藥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隨著中醫中藥近年來在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等方面應用更加廣泛,中藥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市場上中藥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規律的作用,引起中藥價格上漲,刺激了中藥野生資源採收的積極性,以致造成過度採收,破壞了野生中藥資源的生長規律,從而出現野生中藥資源枯竭。

有需求就有市場,野生中藥質量好,受到了世人的追捧,促使世人對野生中藥需求的慾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野生中藥材的採收已是一些地方農民經濟來源的一部分,但由於許多葯農採收行為的唯利性、盲目性、非科學性和缺乏計劃性,導致採收一哄而上,無序無限制的過度採挖,甚至連窩端,從而引起土地沙化,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氣候條件也發生較大變化,中藥野生資源的再生繁殖受到影響,從而造成資源枯竭,這樣一來,一些野生中藥資源就將面臨滅頂之災。例如野生的北沙參在上個世紀30年代以前還有很多,用藥基本上還是靠野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90年代,這一種物種基本上是很難得找到。個別人發現北沙參這一物種,看著有,做一個記號,等到成熟後去採挖,結果是有人捷足先登,就根本找不見野生北沙參的終影。

某種藥材資源越貴,對這種資源的破壞越嚴重,如此惡性循環,直至滅絕。被譽為「沙漠人蔘」的肉蓯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大量出口和利益的誘惑或驅使,在沙漠上出現了大量挖掘的身影。肉蓯蓉寄生在紅柳根部,藥用是用根。於是,農民就到處找紅柳挖,而紅柳是一種防風固沙的植物。這樣的結局是不僅無葯可醫,更付出了環境被破壞的代價。

我國是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近年來卻因中藥資源消耗巨大,導致一些重要的藥用種質資源衰竭、喪失和生態平衡的失調。據統計,在我國處於瀕危狀態的近3000種植物中,用於中藥或具有藥用價值的品種約佔60%~70%。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藥用植物已達168種。

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什麼不深入研究,有效的保護這一些物種呢?野生是好,這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但是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來種植中藥呢?(就不能按照野生植物的)

我國種植中草藥歷史悠久,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早在2600年前,《詩經》即載有棗、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葯。至2000年前的漢武帝時期,藥材生產已初具規模,在長安建立了引種園。張騫出使西域,引種紅花、番石榴、胡桃、大蒜等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到內地栽種,豐富了中草藥種類。公元6世紀40年代,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曾記述了地黃、紅花、吳茱萸、薑、梔子、桑、胡麻、蓮等多種藥用植物栽培法。到公元581~618年的隋代,在太醫署下專設「主葯」、「葯園師」等職,掌管種葯。在隋書中還有《種植葯法》、《種神草》等專著。至唐、宋時代,中草藥栽培技術有了空前的發展,唐代《千金翼方》中記載了百合、大蒜等藥用植物的種植法。宋代,韓彥直在《橘錄》一書中記述了橘類、枇杷、通脫木、黃精等數十種中草藥種植法。明代李時珍在其醫藥巨著《本草綱目》中記述了180多種中草藥種植法。有關本草學和農學的名著還有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清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陳扶搖的《花鏡》,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等對多種藥用植物栽培均有論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據統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引種栽培的藥用植物有200餘種,可以說今天的主栽品種多數是我們的祖先打下的基礎。古代的著作為我們今天的栽培技術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

到了現代,中藥進行了大面積種植,受到現代農業的影響,葯農注重了中藥的產量,而很少注重了中藥的質量,用一些化肥、農藥來促進植被生長和不被蟲害,這樣就導致了一些中藥質量下降,有效成分下降,出現中藥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超標等等現象。
如何規避這一些現象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中藥種植不能一味的追求產量,而不要求質量。回歸自然是中藥種植最好的一個辦法,按照原生態種植,其中有一些物種還可以進行野化處理。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弄清野生藥材的生長、發育、繁殖規律,遵循各類藥材的原生態種植原則來種植中藥是保護稀有野生中藥資源的最好辦法,原生態、精細化種植可以替代野生中藥。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原生態種植的甘草的有效成份與野生成分相仿,逐漸接近野生,而化肥種植的甘草卻有一些區別了。近年來,人們對健康和養生日趨重視,但精細原生態種植中藥包括野生中藥的供給量日趨下降,供不應求。中藥材種植走精細化種植才能更好的適應人們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才能適應人們未來關注精品中藥的趨勢。所以要號召中藥種植業多種植一些原生態中藥,而盡量不去破壞一些野生資源,這樣不僅保證了中藥的質量,還不破壞生態資源。

原生態種植中藥的種植成本相對高一點,因為這一些中藥植株要精細化管理,不能用除草劑,撥草幾乎全是人工,夏天植株生長旺盛的時候是一個星期一次,施肥也是無公害有機肥。原生態種植也有一些缺陷,就是產量低,成本高。有機種植的中藥生長速度沒有化肥種植的生長快,有的物種要生長兩三年才長到化肥種植的一年大。生長慢,產量低,加上精細化管理,種植成本也就上去了,如果不是中藥種植行業人士也就不知道原生態種植的成本是如何提高的。

原生態有機種植就是不用化肥。不用化肥的植株的生長是有一定的區別,我們做過一個實驗,把用化肥培育出來的多年生中藥植株第二年移到原生態種植區,這一些中藥植株大多出現各種病證,如出現了枯死、爛根等現象。我們採用的原生態種植方法種植的多年生藥材,平時根據不同品種中藥對土壤和營養要素的需求,施用不同配方的農家肥,中藥植株均衡健康生長,有效含量更為可靠,用農家肥的中藥植株還比用化肥的植株抗病害能力也更強。

原生態種植也就是不用劇毒農藥。用環保低毒的農藥那就不必當心農藥殘留的問題,有一些中藥植株也長蟲子,運用中藥生物防蟲技術,可以防蟲,也可以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例如我院鮮葯基地採用多種中藥新鮮莖葉混合打漿,然後加清水浸泡5小時後,過濾,再用浸液噴淋中藥植株,也能起到了很好的防蟲、滅蟲作用。

原生態種植也就是模仿野生條件生長。原生態中藥種植後,植株進行野化,這一些植物就跟野生完全相同了。如我們種植基地的北沙參,經過多年種植後,開花結種後種子自然掉落在地上,經過一個冬天的胚芽自然發育,第二年春天長出不少的北沙參,這樣的北沙參植株就完全野化,在地裡生長足夠的年限長的北沙參就是野生的北沙參了。

有一些我們常用一些喬木及灌木類中藥,人工種植與野生生長的產出的中藥沒有多大區別,如種植的杜仲、桑樹、黃柏等大小型入葯喬木品種,只要能適應這一些物種生長,只要保證植株自然正常生長,不用農藥、化肥和一些推長劑,那麼種植跟野生幾乎是沒有什麼區別。

有一些中藥,在生長年限上不打折扣,那麼就可以與野生中藥相接近了。足夠年限長,自然原生態生長的中藥才能保證藥效,例如白朮,三年的白朮才能供藥用,現在市場上有一些人用化肥種植的白朮一年就長成同三年原生態自然種植白朮的同等大小,並且不顧質量投入市場,這樣的白朮應用於臨床,那當然效果要打一些折扣。我們這有一個鮮活的例子,是一個大連的患者,更年期綜合征,醫生給她開了一個方子,其中有一味葯就用到了北沙參。開方的醫生是一個名老中醫,按照方吃了一個多月以後沒有見到效果。這位患者在沒有見效的情況下,就改變了想法,坐飛機從我們基地購買一些多年生的鮮北沙參,吃了5天以後,更年期的癥狀明顯減輕。這是一個什麼問題昵?也就是中藥的品質問題,同樣一個處方,同樣是北沙參,但是北沙參品質不一樣,那效果自然就是不一樣。

年限足夠長的的多年生的中藥在市場上也是為數不多,這一些葯的質量與野生中藥的成分相近,也是中藥市場的熱門產品,但是家種中藥為了追求產量,幾乎沒有生產年限足夠長的中藥植株,所以市場上就缺乏足夠生長年限的中藥植株,也就是精品中藥資源匱乏的原因之一。例如:我國野生甘草每年總產量逐年下降,1980~1990年為25萬~30萬噸,1995~2000年為2萬噸,2005~2006年為0.4萬噸。家種甘草4~6年各種有效成分與野生逐步接近,但葯農兩年就採挖;當歸生長2年時間以上質量才能達到優良,逐漸接近野生,即便作為當歸道地產區的甘肅岷縣,當歸基本是春栽秋挖,隻生長一年。

模仿野生環境種植中草藥可以有效的彌補野生中藥的供應不足,同時又可以最大程度得的保證藥品的質量。培育一些家種原生態種植的植株,有效的補充野生中藥缺乏資源。例如,生長3年以上的當歸、玄參、北沙參,生長4年以上的苦參、柴胡、丹參等,生長4年以上的甘草、黃芪、桔梗、牛膝,都是市場上較難見到的產品,今後會深受歡迎。

野生中藥與家種中藥的質量問題值得我們有更多的討論,保護野生資源和提高家種中藥的質量要雙管齊下,不亂采亂挖,保護野生資源,科學原生態種植讓中藥自然健康生長,這樣就不僅可以保護野生中藥資源,保護環境,同樣還可以提高中藥的品質和質量。

北京廣陽博海醫院是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專科中醫院,是北京房山區「新農合定點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醫院。醫院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大規模的新鮮中藥基地,基地被北京中醫管理局指定為「北京市自采、自種、自用中草藥示範基地建設部門」。醫院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佔地20餘畝,無公害新鮮中藥基地200餘畝,新鮮中藥溫室大棚28棟,座落在北京市永定河畔風景秀麗的林果之鄉——房山區長陽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