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5.2,《李茶的姑媽》被指毀三觀!開心麻花終於跌下神壇?

開心麻花也不是常勝將軍。

作為國慶檔的常客,開心麻花終於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相比於之前在國慶檔的票房冠軍《夏洛特煩惱》和《羞羞的鐵拳》,同樣是舞台劇改編、被市場與觀眾都寄予厚望的《李茶的姑媽》,上映三天就陷入了口碑崩塌、票房下滑的窘境。

作為開心麻花主投的第四部電影,《李茶的姑媽》靠著「麻花出品、必屬精品」的招牌在預售期佔據了極大優勢,不僅37.26%的排片佔比在眾多電影中遙遙領先,4000多萬的預售票房也獨自挑起了國慶檔的半壁江山。

9月30日,國慶檔一觸即發。經過一天激烈的角逐,《李茶的姑媽》雖然以1.08億票房奪冠,但口碑卻出現撲街。

截至創業邦發稿,《李茶的姑媽》豆瓣評分已跌至5.2分,相比《驢得水》的8.3分《夏洛特煩惱》的7.5分以及《羞羞的鐵拳》的6.9分,這個評分已經很難看了,不少網友直接給出了「低俗」、「土尬」、「鬧劇」字樣的評論。

貓眼上對《李茶的姑媽》票房預測,也從原來的超20億,下降到了9.35億。原本較高的排片率,正逐漸被口碑上揚的《影》和《無雙》所擠壓。

上映第三天,《李茶的姑媽》上座率也默默地排到了四部熱門影片的最後一位。今日的實時綜合票房,截止14:32,已經被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無雙》完成逆轉。

口碑為何一落千丈

《李茶的姑媽》主要講述了因為李茶的訂婚儀式而聚首了一群人,他們各懷心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去覬覦富豪李茶姑媽的財產,由此發生了一場由謊言引發人生錯位的荒誕故事。

這類諷刺故事十分典型,無非就是嘲弄金錢崇拜主義,這也是開心麻花擅長玩的模式。

但「擅長」換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毫無新意」。

「拿錢做梗」的立意不僅會讓觀眾審美疲勞,價值觀或許還會滑向另一個極端:一邊對富人階層進行不合理的慕強與意淫,一邊標籤化地實現土化與醜化,在完成所有「政治正確」的嘲諷後,給大家端上一碗「我雖然又窮又沒用但是我很善良」的雞湯。最後成為人生贏家,抱得富婆歸,人財兩得。

如果把小人物的逆襲原因僅僅歸結為「善良就可以為所欲為」,顯得粗暴與荒唐。相反可以看看周星馳的喜劇,小人物最後能逆天改命,也是融合了多個積極人性的載體,絕不是靠「一念之間的善」就能完成品質轉換。

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

豆瓣用戶「晚不安」對《李茶的姑媽》價值觀的引導顯得義憤填膺:

所謂金錢焦慮,同樣是《西虹市首富》的母題。

展現拜金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喊口號弘揚正能量卻是蒼白無力的。根本混淆了荒誕、諷刺的概念,盧靖姍的格格不入也就像電影價值觀的尷尬——她在無意間先後成為愛國熱情(戰狼)和金錢崇拜兩種社會情緒的載體。

中國人到底需要怎樣的喜劇?為什麼我們必須迎合社會而不能批判社會?軟性的批判只是一種迴避的技巧,是對幽默的背叛,於是「批判」本身也開始散發銅臭味。

我對開心麻花電影認識的轉變,並不因為這個創作團隊水準的下滑。當觀眾在錯位的笑點中喪失對文本的思考,坐實了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

當然,邦哥也能理解中國喜劇難做,既要不膚淺又要「笑出豬叫」真的很難。

但單單論述《李茶的姑媽》中的笑點,也顯得頗為尷尬。除了段子式的堆砌,笑點構成的大部分來自於惡趣味:軟色情、倫理梗、同性戀梗、髒話諧音梗,甚至還有物化女性傾向的春藥梗。(邦哥在此友情提示:該片不屬於合家歡電影,盡量不要攜老人與孩子觀看。)

除了立意老套、笑點失效,邦哥認為該片最大的問題還是:電影感太少,話劇范太重。

話劇感太強是開心麻花被人詬病的一貫問題,但在《李茶的姑媽》中,這一缺點被無限放大了。

話劇這種舞台劇舞台非常有限,只有短短幾幕,但是電影場景可以非常豐富,時間跨度和太空調度的操作餘地很大。

《李茶的姑媽》中有這樣一處情節:黃才倫飾演的黃滄海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兩個不同的地點,為了不穿幫,需要將貴婦與小職員的身份來回切換。

不停地往返奔跑換裝這些動作,放在舞台上很有衝擊力,話劇是聯貫的、不能隨時「cut」,所以演員在舞台上為了完成這些動作而展示出的囧態是觀眾肉眼清晰可見的。原版舞台劇也被觀眾封為「開心麻花史上最累的戲」。

但放在電影院的大銀幕上,原本舞台上的真實感被弱化了,觀眾無法感同身受這種疲勞感與感染力。

而且黃滄海男扮女裝飾演李茶的姑媽,在舞台上容易表現「眾人看不出來是假扮的」;但在電影鏡頭中,因為近景特寫可以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總能感覺到男扮女裝的痕跡,所以會讓觀眾時不時齣戲,影響進入劇情。

還有在舞台上,連綿不絕的大笑製造,無縫切換到電影裡,就是讓人眩暈,甚至有窒息感的聒噪。

不過,邦哥要多說一句,把「舞台感」移到電影中不是毫無可取之處的。像徐昂改編的《十二公民》,蘇菲·瑪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妮娜》等等電影,就運用得十分成功。所以說到底,藝術技巧的運用一定要符合故事的深層次邏輯。

改編自美國《十二怒漢》

開心麻花的內容製造模式仍值得稱道

口碑的撲街與票房的下滑自然讓開心麻花開心不起來。

不過從商業電影的操作上來說,敢於放棄沈騰、馬麗這種已經廣受觀眾認可的演員,大膽啟用新人導演吳昱翰搭配觀眾不熟悉的主演黃才倫,可以看出開心麻花對自身內容和品牌的自信,同時也對承擔的風險也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李茶的姑媽》會不會成為開心麻花電影的轉捩點我們不得而知,但開心麻花模式的成功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在另一層意義上也是最接近向好萊塢電影工業靠近的影視公司。

據娛樂資本論報導,作為一家開發原創為核心競爭力的喜劇公司,開心麻花已經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完善的人才梯度挖掘機制。開心麻花CEO劉洪濤透露,在開心麻花,目前已經構建了以組為部門的備份導演人才,除了之前的閆非、彭大魔,外部合作的周申、劉露,還有宋陽、張吃魚,而這次的新人導演吳昱翰則是屬於第四組。

「目前有一組導演的作品即將開機(應該是鎖定了春節檔的《日不落酒店》),還有一個導演的作品劇本在最後的準備階段。

計劃到了明年開心麻花至少有六組導演,還不包括在規劃中的兩組,未來我們以導演為主的創作團隊會越來越多。」

開心麻花CEO 劉洪濤

在需求量最大的演員人才儲備上,開心麻花也在形成一個閉環的培養機制,開心麻花一年在全國演出超過兩千一百多場,這意味著至少有兩三百位演員的需求量,現在開心麻花已經簽了兩百多個演員,這個數量還在增長。

麻花的上市夢與當下的隱憂

今年3月底,開心麻花撤回了IPO的申請,公告給出的理由是:公司計劃對股權結構進行調整。

今年是影視公司的「災年」,一二級市場普遍缺錢,再加上政策的嚴管嚴控,影視「寒冬」之說已成行業共識。所以影視公司所遭遇的項目不穩定、回款問題、現金流吃緊問題,開心麻花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

根據開心麻花公布的2018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超過3.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13.05%,凈利潤約為405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72%。雖然從該報告可見,開心麻花在2018年上半年發展良好,但可以看到,高增長的原因並非來自影視及其衍生品。

由2018年半年報清晰可見,演出及衍生這部分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9.77%,達到1.67億;藝人經紀項目相關收入高達1.43億,較上年同期增加362.21%。反觀電影方面,只有3000餘萬元收入。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後半年,開心麻花準備走上創業板。

半年報中本期現金流凈額高達4.1億,但周轉率只有1.37%,電影票房分帳、劇場和排練廳租賃等,均具有回款周期長的特性。資金周轉效率低,回款慢,開心麻花需要IPO進行募資。

《財經》在今年8月的一篇報導中曾引用一位接近開心麻花的人士的話,稱開心麻花在終止A股IPO後,最新的計劃是赴港股上市。不過,港股對內容製作公司向來不是很友好。就目前情況來看,形勢嚴峻依然。

據壹娛觀察報導,2017年,開心麻花為採購內容,花費了1.24億元。其中最主要的內容來源,由4家影視工作室承包。

有意思的是,前4家工作室都是麻花旗下幾名頭部藝人開設的。上海兜寶影視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6年,為沈騰獨資企業;上海石礁影視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為艾倫獨資企業;上海花松影視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6年,為馬麗獨資企業;上海木喆影視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為常遠獨資企業。

幾名頭部藝人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公司的束縛,獲取更多資源;另一方面能夠使其利益最大化。儘管沈騰、馬麗等人沒有像王寧一樣離開公司,但同樣給開心麻花帶去了不小的衝擊。

對於靠內容創作吃飯的公司來說,人才流失是最大的隱憂。這也才有了剛才提到的開心麻花下定決心去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沒有好的導演與演員,話劇編劇的匱乏與創作品質的下降也成了開心麻花新的痛點。開心麻花與別的影視公司不同,出品的電影來自話劇改編,基本是通過話劇市場檢驗的。

開心麻花自2003年成立,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全新的舞台劇,2009年更是一年上演了4部。然而自2015年舞台劇《牢友記》《李茶的姑媽》上演後,這三年多來推出的話劇一直不溫不火,乏善可陳。

作為「非資深票友」的邦哥暗暗擔心:

即使開心麻花還有兩部壓箱底的話劇《烏龍山伯爵》、《索馬利亞海盜》沒有拿出來,但開心麻花不能等著坐吃山空,畢竟現在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 只為紅顏一笑?馬斯克損失超40億美元!並遭證交會起訴,恐丟官坐牢...

  • 王興:永不崩塌的人設

  • 「異類」劉強東

  • 中國最有錢的大佬們,要去島上過中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