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右翼跑台灣踢館否認慰安婦,誰慣出來的?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王曉迪

9月5日,日本右翼十六個團體組團前往國民黨台南市黨部踢館,向國民黨質疑慰安婦的存在。

這種近乎挑事的學術討論活動自然不會有什麽結果,但卻成為了此行實際目的的最大幌子。很快,右翼團體於7日跑去慰安婦銅像處,要求拆除銅像,言辭行為極度無禮,也就有了眾所周知的藤井實彥的浮誇表演。

事發後,相對國民黨的義憤填膺,民進黨當局的態度極為諂媚,並指責國民黨立像是要挑起台日矛盾,玩起了“有事就怪國民黨”的老把戲,輿論嘩然。

但,儘管此刻群情激憤,民進黨和藤井的臉書已被灌爆,這樣的熱度其實並不會持續很久,也不會成為一個對民進黨能傷筋動骨的威脅,不會上升為被社會銘記的標誌性公共事件。

因為,你很難挑動起一個認同缺位社會的敏感神經。

從安德森撰寫《想象的共同體》以來,人們相信民族這個東西,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共同體,它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建構的,是現代國家興起過程的一個產物。現代國家形態來源於西方,歷史上歐洲大陸的混戰,不僅打出了國家機器,也打出了與之相匹配的民族身份。現代社會的規範性,使戰爭在確定身份方面的作用下降,但設定身份邊界以確定身份的基本道理沒有變。一個主權國家希望在全社會推廣民族主義,分享國家觀念,但這個身份一定是有限的理解,是通過其他群體確定的相對存在。

歷史上,台灣早已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性政府,但晚清時代,現代國家體系隨著西方進入剛剛開始起步,如果那時候台灣有所謂的國家觀念的話,也只是樸素的血緣意義上的民族情感。真正有能力在台灣建構現代國家認同的反而是躋身列強的日本。但幸運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六三法》規定了日本本土和台灣的內外有別,除了少數主動歸化的精英,台灣主體以中華文明為主導的原生社會並沒有被破壞。

但這也意味著台灣仍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族認同,國民黨曾一度在台灣建立國家認同,用抗戰史觀區別了日本和中國的身份界限,但也應該看到,出於意識形態的對抗,台灣與中國主體的大陸之間也存在身份上的區別,縱然在當時的國民黨話語看來,這不是一種國家認同區別,但在客觀上卻致使台灣處在“雙區隔”的結構之中。民主化後,獨派勢力通過民主手段登堂入室,原來不可觸碰的抗戰史觀被所謂的多元主義所解構,但和大陸的身份界限被有意保留了下來,禍害無窮。

我曾用“非國家園”來描述台灣當下的政治環境,由於缺乏制度和觀念集合的“國家”這個機制,讓台灣社會的行動邏輯出現降維,也就是歸屬和關注的共同體規模下降,更關心團體和個人層面的身份,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身份。所以,現在台面上一個個喊著愛台灣的政客,說白了都是愛黨愛自己。台灣現在的政治邏輯是集團治國,民進黨如此,丟了魂的國民黨亦如此。

從這個框架出發,藤井的所作所為變得順理成章。民進黨想霸佔台灣,需要一個強有力外援,美國兩面三刀靠不住,大陸天然站在對立面,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依靠和台灣有特殊淵源的日本,他不會去考慮這段歷史有多糾葛,因為沒有“國家”這個機制在制度和觀念上製約他的行為。

所以你會看到,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前,小英便和安倍建立了非比尋常的關係,甚至有傳聞二者之間早有秘密協定。民進黨執政後,蘇嘉全馬不停蹄地去日本“述職”,民進黨在島內亦開始全面親日,台日關係協會改名就是標誌性的事件。

蔡英文與安倍(圖自日媒)

這個正被謝龍介堵門叫罵的機構,原名亞東關係協會,是斷交後台灣處理對日關係的專職機構。這個叫法其實是個折中方案,是在日本不同意叫“日華關係協會”的前提下,台灣方面的無奈之舉。而當時日本的對台機構,出於中日友好的考慮,乾脆叫“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顧名不思義,不似當下“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這樣赤裸。

藤井的言行多少有被慣出來的味道。現在的台灣,蔣介石被斬首是轉型正義的需要,但八田與一被斬首則是破壞台日親善的大罪。眾多親日媚日言行不一而足,人們會一次次激憤民進黨觸碰底線的行為,但意外的是,這些卻又很快會被人遺忘。因為國家機制的缺失,民族道義的問題並不是什麽大的問題,民眾行為的邏輯本質上和民進黨沒什麽兩樣。台灣社會也因此被民進黨吃定,民進黨可能會被貪腐弊案拉下馬,但絕不會栽在民族大義上。

當然,民進黨也不是不在意慰安婦問題,早在2016年,當時還叫“亞東關係協會”的台日關係協會,就曾和日本方面協商,要求政治道歉、賠償,但對話沒有任何的交集。當時的背景是,日本批準十億日元給予韓國慰安婦和解團體,而這是為了配合日本此前向韓國就慰安婦問題表示的歉意。台灣希望搭上順風車,卻被日本搪塞在一邊,一股投機味彌漫在東海,久久不散。

其實給慰安婦立像,最早是韓國人的主意。從1992年開始,以“挺身隊問題對策協定會”為主的團體,每周三都會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前抗議示威,要求解決慰安婦問題。在持續的抗議活動中,一個為慰安婦立像的想法逐漸產生,並在2011年底變成了現實:和平少女銅像被樹立在了日本大使館的對面。

文在寅在日本領事館前拜訪慰安婦少女像(圖/東方IC)

擁有相同的被殖民記憶,台灣和韓國的行為卻截然不同。歸根究底,台灣還是少了韓國的那份家國情懷。台灣立像本來是件好事,是在反課綱學生失言後,對阿嬤的安慰,也是對媚日意識形態泛濫的積極回應。但在“非國家園”中,民族大義是否能有一方真正的田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