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85年前那一場史詩般的出發

86歲的管翠英從沒見過自己的父親。當她還在母親肚子裡時,父親管建發就懷著一腔熱血報名參加了紅軍。

隨部隊出發前,管建發跪在自己母親的跟前說:“媽,你隻養了我這一個兒子,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再回來,這一跪就算向您報恩了。等我的孩子生下來,不管是男是女,以後您靠他養老。”

這句由奶奶轉述的話,在管翠英的心中盤桓了一生。

85年前,中央紅軍主力部隊8.6萬餘人從於都縣八個渡口渡河,開始長征。30萬於都百姓或是出物出力,或是投身革命,全力以赴支援紅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巨大犧牲。從此,長征精神就深深烙在這片土地上。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忘初心”是於都百姓共同的心聲。

每5位於都人裡就有1人參加紅軍

紅色政權在於都萌芽得很早。1926年,於都建立了第一個中共黨組織;1928年,建立了贛南第一塊紅色根據地;1929年,建立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流淌在於都兒女血脈中。在革命戰爭時期,幾乎每5位於都人裡就有1人參加了紅軍。

來到於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時,天上下起蒙蒙細雨。拾級而上,兩側青松挺翠。走進館內的悼念廳,迎面是一堵黑色的牆壁,上面懸掛著白色的花環。我們每人手持一朵小小的黃色菊花,輕輕獻上,再深鞠一躬。據統計,僅有名有姓的於都籍烈士就有1.6萬餘人,而更多的無名英雄已無法考證。

除了戰場上的英雄,於都百姓也都是默默無聞的英雄。紅軍長征出發需要口糧,於都人民就連日連夜地磨稻穀;需要草鞋,婦女們就聚到祠堂趕工,還在門口豎起了一塊牌子“草鞋重地”;要搭浮橋,鄉親們拆下家裡的門板、床板,甚至把壽材板也送到江邊;有傷病員要醫治,就留在百姓家中休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講述了一段當年的故事:“每戶人家需要收留2名傷員,但一個大娘主動要求家裡再多收留5位。大娘說,我的兒子也在當紅軍,我多照顧幾位紅軍,就希望我兒子在外面要是受了傷,也有人能照顧他。”

用心講好紅色故事

往日的壯懷激烈換來了今日的和平繁榮,但是歲月的長河從不曾磨滅於都人的記憶。

走在於都街頭,我們能看到長征廣場、長征大橋、長征公園……這就是紀念。山間田野的渡口、祠堂、舊屋,或許見證過慘烈的戰役,或許曾居住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對這一百多處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當地的幹部和百姓想方設法地保存、修繕,好讓這些歷史的見證傳承得更久些。

於都縣博物館群工部副主任胡曉瓊已經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做了8年的講解員,對長征這段歷史和每件館藏文物的故事,她都早已熟稔於心。每天要為六七批參觀者講解,但胡曉瓊從沒感到過不耐煩。她說:“用心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每位參觀者都能感悟到長征精神,是我的工作,讓我感到自豪和快樂。”

還有更多人把一生投入在於都的紅色宣傳事業中。50多歲的張小平陪著年輕的記者們冒雨重走“紅軍小道”,在濕滑的山路上做直播,為年輕網友們講述長征的故事。於都的長征源合唱團由160餘名紅軍後代組成,成立9年來,他們已在全國表演過300余場的《長征組歌》。原團長袁尚貴在離任前,對團員們提的唯一“要求”是“不要把我踢出合唱團的微信群”。至今,他還堅持擔任合唱團的名譽團長,為合唱團的發展提供寶貴建議,他說:“我的心會永遠跟團一起走。”

從小聽著長征故事長大

長征精神的傳承不僅要面對當下,更要面向未來。

於都的孩子們是從小聽著長征故事長大的。長征源小學的同學們,常會在周末和節假日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做小小講解員,接待一個個大團隊。聊起長征精神,於都縣第五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張恆也自豪地說:“從小到大,長征精神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當年紅軍就是懷抱著讓未來的中國變得更好的夢想一直前進,今天我們也要繼續傳承這種信念。”

向孩子們傳播長征精神,也不僅是在於都。袁尚貴告訴我,在長征源合唱團的演出中,他最難忘的就是到各地的學校去。“一開始我們有點擔心,因為現在的青少年都是聽著流行歌曲長大的,他們會接受紅歌麽?但當我們第一次到學校演出後,擔心消失了。同學們都覺得演出特別生動、特別新鮮。這也讓我們充滿了勇氣。”

85年前那一場史詩般的出發,如今化作長征精神,流淌在於都人的心中,回蕩在革命老區的山川之間。無論任何時代,我們都會像於都人民一樣,堅定信仰,無畏前行。(記者 李 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6月18日 第 01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