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整頓開啟!圖片庫公司“維權式行銷”走向末路

近期,“黑洞圖片”版權問題引發輿論熱議,以視覺中國網站為代表的圖片庫公司存在圖片版權爭議的問題進入公眾視野。4月中旬,天津市網信辦依據網絡安全法就視覺中國網站傳播違法有害信息的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目前,視覺中國網站仍處於整改關閉狀態。

這一事件揭開了圖片版權市場畸形發展的蓋子。《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在我國圖片版權保護工作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一些圖片庫公司表面以付費下載為主要商業模式,實際上,“維權式行銷”或“碰瓷勒索獲利”早已成為潛規則,甚至成為某些公司的主要盈利點,被輿論稱為“吸金黑洞”。

據悉,有關部門已對此加強合規整頓和市場監管。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胡文輝近日回應視覺中國“黑洞”照片版權事件時強調,反對任何以保護知識產權之名,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國家版權局此前發布公告稱,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圖片市場版權秩序;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召開2019年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新聞發布會,也對視覺中國的“黑洞照片”版權熱點進行回應。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應立法修法探索網絡圖片著作權保護和傳播的權利平衡點,以此為契機提升全社會尊重和保護圖片知識產權的意識。

“以訴帶銷”把戲

4月11日,因將科學機構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納入版權圖片庫,視覺中國遭廣泛質疑。公眾隨後發現,國旗、國徽的圖片以及公司的標識也出現在付費圖片庫中,質疑升級。法律專家認為,視覺中國用水印這種不謹慎的權利主張方式,導致了這一輿情事件。

近年來,由於版權意識不強,“盜圖”現象普遍,由此引致的網絡圖片版權糾紛急劇增多,訴訟案件迅速增長。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快速增多的圖片版權維權案件中,不少案件是圖片庫公司刻意通過維權獲利,甚至形成“維權式行銷”的商業模式。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圖片庫公司通過“加蓋水印”“圖片鏈接故意流出”等方式,迷惑誘使用戶將其圖片誤認為無版權網絡圖片進行使用,甚至冒充著作權人進行收費訛詐。記者在一些大型圖片庫網站上檢索發現了大量無版權圖片,包括國徽、國旗、企業LOGO、歷史人物和明星肖像等,這些圖片被列為版權圖片,如要商用都需要和客戶代表通話詢價。

圖片庫公司還會“有棗沒棗打一竿”,對版權不確定的圖片率先申明版權。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小豔稱,顧問部門收到某圖片庫公司發來的一份文件,稱使用了版權圖片,要求付費。但所謂侵權圖片其實是顧問部門旗下藝人的劇照,這些劇照均是通過劇組的渠道獲取,並不是從網上直接搜索下載的。

這些圖片庫公司發起天價索賠,往往意在化敵為友、“合作”行銷。“圖片庫公司利用技術手段,搜索未授權、疏忽使用他們圖片的企業,張口幾萬、幾十萬漫天開價索賠,其實意在行銷,要挾企業簽訂年度合作合約。”經緯創投(北京)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穎說。

“對方在觀察一段時間後,再直接給你發律師函或者法院傳票。如果是傳票,要麽上庭,要麽庭外和解,沒有別的選擇。”一位自媒體人告訴記者。山東日中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冠汶說,一般這種官司,法院大概率支持圖片版權方,被告打官司能贏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法院為了盡快結案,減少案件積壓,會優先調解。

一位新媒體機構負責人說,一些圖片庫公司在雙方調解時派出的所謂“法務人員”其實就是銷售人員,他們直接說“也不想打官司,費時費力,如果能夠達成合作購買圖片,就可以在開庭前撤訴”,甚至在法務告知函中明確使用了“有意願和解”“及時來電協商”等措辭。

做的就是“侵權生意”

記者調查發現,圖片庫公司“維權式行銷”不僅無法完全保障攝影師、插畫師等圖片原創者的相關權益,故意挖坑的行為還挫傷了用圖機構的積極性,破壞圖片版權市場風氣,同時也折射出行業主要業務盈利能力不足的現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作品原創者版權、收益等權利面臨難以保障的問題。法律專家認為,圖片庫公司是否完全享有作品版權、能否憑此維權,尚存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歡慶認為,攝影師作品涉及多種權利,圖片庫公司不可能也不現實擁有圖片作者所有權利,只能部分代理。起訴侵權時,作者會充當原告,但背後“操縱者”實為圖片庫。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網站在使用圖片並對外展示時,原作者擁有署名權。但多數圖片庫的委託代理協議,要求攝影師主動放棄署名權。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丁金坤說,攝影師向圖片庫提出署名維權時,經常處於被動地位。但一旦發生署名糾紛,圖片庫不會承擔法律風險,是使用者與攝影師之間的問題,風險發生了轉移。

與此同時,“維權式行銷”的收入並沒有讓圖片原創者獲益。一位圖片庫簽約攝影師說,圖片庫維權後與使用方簽訂合作協議,往往以年度合作方式一次性收費,壓低了單張照片價格,攝影師收益其實會受損。

另一方面,圖片使用方戰戰兢兢,圖片版權秩序惡化。根據記者統計,國內圖片版權市場佔比最大的視覺(中國)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旗下兩家公司涉及法律訴訟約12011條,其中案由絕大部分為起訴他人或公司圖片侵權;北京全景視覺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訴4346條,其中50%以上案由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

有的圖片庫公司專門組建“維權式行銷團隊”,每天起訴多達3.5家公司,甚至公開承認做的就是“侵權生意”。查詢相關訴訟文件發現,國內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都有被圖片社告知侵權要求長期合作的經歷,體量越大的企業往往被訴賠償額越大。

受訪自媒體、互聯網公司、媒體機構等圖片使用方普遍對於動輒高價索賠、誘使包年合作的行為表達不滿。一位互聯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圖片庫公司的慣用套路明顯存在攪渾水漁利的嫌疑:一是發現侵權時不維權而是“等魚養大”,二是圖片索賠金額畸高,同時綁定要求對方簽長期合作協議。

中譽威聖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副總經理董雲海說,目前“維權式行銷”在圖片庫公司中比較普遍,可以看出,這些公司的變現方式和途徑有限。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圖片庫公司隻正常推銷賣圖,但銷售情況並不樂觀。因為當時國內大部分圖片使用者尚未建立起圖片版權意識,內容平台侵權圖滿天飛。即使到了今天,要讓內容運營者付出圖片購買費用,也少有人能夠接受。

圖片庫公司以訴帶銷,借助維權手段來增加長期客戶訂單量,幾乎是獲得高收入的唯一辦法。這是在版權意識普遍缺失的背景下,催生形成的畸形業態。董雲海認為,健康的圖片版權市場秩序難以獲得主要公司的推動支持,原因在於行業主要公司想賺快錢,對現有的盈利模式有路徑依賴,對轉型不感興趣。

記者了解到,除了圖片庫,還有字體、辦公軟體等主營業務為版權收費的企業,營利方式多半來自於此。

畸形業態待重塑

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圖片版權亂象,某種程度上是侵權者和一些圖片庫網站共同造成的,但從根本上來講,是由於著作權的相關機制已經遠遠落後於互聯網的新環境,亟須做出與時俱進的改變。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召開2019年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新聞發布會,對視覺中國的“黑洞照片”版權熱點進行回應:對不享有版權的照片虛構版權,進行牟利的違法行為堅決不予保護,情節嚴重的依法應當予以懲罰。

專家認為,加強網絡圖片版權保護已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探索著作權保護和傳播的權利平衡點,通過立法修法明確圖片版權保護的邊界,尤其是適用於互聯網時代的具體標準。

法律專家認為,圖片庫的整頓重點是自身版權合規,而怨聲載道的“勒索維權”在執行中尚無有效的法律反製手段。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認為,如果圖片庫本身沒有版權,卻以權利人的身份發律師函要求賠償,就涉嫌敲詐。企業既有盈利的追求,更有社會責任,需平衡好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一些圖片庫公司依靠自己的資源和體量優勢,長期在法律空白地帶打擦邊球,這些小心思、小動作,應該及時被監管發覺,封堵漏洞。

相對於影視、音樂、文學等版權作品,網絡圖片版權的監管仍相對滯後。國家版權局宣布要將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劍網2019”專項行動,要求各圖片公司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範版權運營,合法合理維權,不得濫用權力。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於慈珂表示,互聯網上傳播的所有版權作品,平等保護沒有例外,圖片也是網絡版權保護工作的對象之一。

從更長遠來看,網絡圖片版權保護有賴於加強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既要有好的法律制度,也要有好的執法體系,最重要的是需要整個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中國版權協會駐會副會長王自強說。

中國知識產權法學會副會長曲三強說,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之際發生這一事件,希望能夠借此推動我國版權市場的規範發展。著作權法從上世紀90年代頒布實施之後,近30年時間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特別是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與現有法律之間存在著極不平衡和不匹配的情形,建議盡快修法。

業內人士認為,健康清爽的圖片版權市場應該讓交易平台成為版權代理和交易的中介與社區,服務攝影師明確署名,也可以根據圖片熱度進行市場化定價,所有圖片正規入庫,建立可追溯的電子標記,做到清晰的版權警示和提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品新建議,引入電子證據技術手段,提升圖片版權運營的合規性。可以從五個環節利用電子證據進行事實確認:一是“簽”的環節,是不是所有作品作者都跟平台簽約了,是否存在未簽約或身份不明的情況,必要時可以採用電子簽名等身份認證技術予以確保;二是“傳”的環節,引入電子證據的存證技術等保障數據全程可驗、可控、可證;三是“審”的環節,平台如何對數以億計的海量照片進行有效審查,建議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確保圖庫中的照片不出問題;四是“搜”的環節,針對一些圖片庫公司進行“釣魚執法”和使用“鷹眼”手段維權,可以用電子證據的技術偵查進行處理;五是“查”的環節,能否快速作出處理,及時回應公眾質疑,關鍵在於證據調查,建議平台引入電子文件管理機制。

不過 ,一些受訪專家也強調,版權秩序不可擾亂,媒體輿論導向更不能走偏。中國知識產權法學會副會長郭禾提出,目前我國版權生態環境建設、社會公眾版權意識的提升來之不易,不能由於此事件就認為網絡圖片可以隨便下載,這無疑是版權保護輿論倒退的認識。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遷說,視覺中國以維護版權名義采取的極端行銷獲利模式,雖然在社會公眾中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但不能誤導公眾輕視版權的保護與管理。

專家呼籲,政府部門應介入圖片版權行業的整改,監管厘清各種圖片的版權歸屬,不能再讓圖片庫公司打著維護版權的旗號濫用權利,甚至不道德、不合法地變相撈錢,破壞來之不易的版權環境。

“未來,版權保護不僅保障版權創作人創造出更多有價值、高質量的作品,版權運營方也是這些作品價值實現的非常重要的一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盧海君說,版權保護不能在真空中,它的權益實現要靠運營方、分發方、使用方和社會公眾來推動,應依靠技術的力量,建立起信任和作者權利歸屬的查明等機制,完善圖片的版權運營管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